孔嘉敏,胡 睿,張琰君
(1.珠海市口腔醫院種植科;2.珠海市口腔醫院牙體牙髓科,廣東 珠海 519075)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口腔健康與口腔美學需求的不斷增加,前牙修復效果已成為臨床口腔醫學研究的熱點之一。上頜前牙牙體缺損為臨床口腔科常見疾病之一,若未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不僅會影響面容美觀,還會影響患者的咀嚼、發音,導致食物嵌塞、齦炎、齲齒,進而影響胃腸道功能,最終導致生活質量下降。目前,臨床治療上頜前牙牙體缺損多采用牙冠延長術、根管治療等,其中改良牙冠延長術可達到修復牙體缺損的效果,但由于治療過程中去骨量較多,容易導致患牙周圍骨支持減少,進而影響修復效果[1]。因此,分析改良牙冠延長術對上頜前牙牙體缺損修復患者的修復效果及其影響因素,對后續臨床采取針對性治療與干預措施,以提高改良牙冠延長術對上頜前牙牙體缺損修復患者的修復效果尤為關鍵。本研究旨在探討改良牙冠延長術對上頜前牙牙體缺損修復患者的修復效果及其影響因素,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珠海市口腔醫院接受改良牙冠延長術治療的38例(100顆患牙)上頜前牙牙體缺損修復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0、18例;年齡16~62歲,平均(38.60±10.25)歲。術后隨訪6個月時根據改良版美國公共衛生協會評價標準[2]評估患牙修復效果,將患者分為良好組(C級,62顆)與欠佳組(A級或B級,38顆)。納入標準:符合《牙周病學》[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已進行改良牙冠延長術治療者;由同一組醫師完成手術;臨床與隨訪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伴有嚴重口腔感染及其他嚴重牙周疾病者;伴有牙根分叉病變及牙齒松動者;合并凝血功能異常及血液系統疾病者。本研究經珠海市口腔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
1.2 方法 所選患者均行常規口腔檢查,術前進行牙周抗炎、牙齒潔治及飲食指導等;拍攝牙科X線片,檢查患牙情況(牙槽骨、牙根長度),制定手術方案;常規消毒口腔,實施局部麻醉后行改良牙冠延長術,作常規切口(于健康牙體組織斷緣和殘根位置牙齦緣處),進行翻瓣,暴露牙槽骨(齦下缺損處),少量去骨,暴露斷緣,實施根面改形,使斷緣冠向移位,并使斷緣與去骨后的牙槽嵴頂距離 >4 mm,而后行齦瓣復位縫合,將遮蓋在齦壁上方的牙齦組織切除;隨后使用高度拋光后的樹脂臨時冠,每2周進行復診,并調整臨時冠,術后3個月行全瓷永久修復,共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牙體修復效果。使用出血指數(BI)[4]、牙菌斑指數(PLI)[5]、牙周探診深度(PD)[6]評估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6周、3個月、6個月的牙體修復效果,其中BI總分5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出血情況越嚴重;PLI總分3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菌斑范圍越大;PD采用牙周探針進行探測。②改良牙冠延長術對上頜前牙牙體缺損修復患者修復效果的危險因素。收集患者臨床資料,包括斷端深度、去骨高度、冠緣深度、斷端形態、菌斑控制情況、衛生習慣、是否吸煙、術后有無殘余斷端,然后予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法分析改良牙冠延長術對上頜前牙牙體缺損修復患者修復效果的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多時間點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危險因素篩選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牙體修復效果 與術前比,術后6周 ~ 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BI、PLI評分及PD均呈逐漸降低趨勢,且良好組均低于欠佳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牙體修復效果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牙體修復效果比較(±s)
注:與術前比,*P < 0.05;與術后6周比,#P < 0.05;與術后3個月比,△P < 0.05。BI:出血指數;PLI:牙菌斑指數;PD:探診深度。
組別 患牙顆數 BI評分(分)術前 術后6周 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欠佳組 38 3.63±0.49 2.25±0.46*1.52±0.43*# 1.12±0.25*#△良好組 62 3.60±0.52 1.52±0.30* 1.02±0.27*# 0.78±0.15*#△t值 0.286 9.611 7.151 8.511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組別 患牙顆數 PLI評分(分)術前 術后6周 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欠佳組 38 2.68±0.30 1.89±0.46* 1.03±0.30*# 0.75±0.21*#△良好組 62 2.65±0.32 0.73±0.30* 0.50±0.22*# 0.41±0.09*#△t值 0.466 15.273 10.160 11.205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組別 患牙顆數 PD(mm)術前 術后6周 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欠佳組 38 4.36±0.65 2.43±0.41* 1.91±0.42*# 1.67±0.23*#△良好組 62 4.33±0.61 2.20±0.28* 1.76±0.20*# 1.55±0.09*#△t值 0.233 3.332 2.407 3.683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2.2 單因素分析 欠佳組患者斷端深度、冠緣深度均大于良好組,去骨高度低于良好組,且欠佳組斷端形態為臺階狀、菌斑控制欠佳、有口腔不良衛生習慣、吸煙、有術后殘余斷端的患者占比均高于良好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影響上頜前牙牙體缺損修復患者修復效果的單因素分析[例(%)]
2.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斷端形態為臺階狀、菌斑控制欠佳、有口腔不良衛生習慣、吸煙是影響上頜前牙牙體缺損修復患者修復效果的獨立危險因素(OR= 3.740、4.293、2.683、3.360,均P< 0.05),見表3。
表3 影響上頜前牙牙體缺損修復患者修復效果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上頜前牙區主要包括牙齦、牙齒及相鄰的軟組織,是重要的口腔美觀區域,若上頜前牙區出現牙體缺損,將對患者面容美觀、心理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選取一種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案對于上頜前牙牙體缺損修復具有重要意義。改良牙冠延長術作為一種基于生物學寬度原理的牙周外科手術,其在手術過程中不僅能夠減少對牙周組織的刺激,還可降低患者牙槽嵴頂的位置,增加臨床冠的長度,同時能夠使斷面位于齦下的殘根暴露根面,進而有助于改善上頜前牙牙體缺損修復患者患牙修復效果[7]。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6周、3個月、6個月良好組患者BI、PLI評分及PD均低于欠佳組,說明改良美學牙冠延長術能有效改善上頜前牙牙體缺損修復患者患牙牙周指數,促進患牙牙周情況好轉。但存在多種因素影響改良牙冠延長術對上頜前牙牙體缺損修復患者的修復效果,因此有效分析改良牙冠延長術對上頜前牙牙體缺損修復患者修復效果的影響因素意義重大。本研究結果顯示,斷端形態為臺階狀、菌斑控制欠佳、有口腔不良衛生習慣、吸煙是影響上頜前牙牙體缺損修復患者修復效果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原因可能為,斷端形態為臺階狀的患者的牙體組織去除量較多,且不易通過根面改形獲得良好的冠向移位,進而易影響患者的修復效果[8]。菌斑控制不佳患者的口腔炎癥程度更高,患者口腔健康較差,從而影響手術療效,影響修復效果。有口腔不良衛生習慣患者的口腔健康認知較差,導致口腔衛生較差,進而易增加口腔滋生細菌的風險,加重患者病情,影響患者的修復效果[9]。吸煙可導致患者唾液中白蛋白、谷草轉氨酶和乳鐵蛋白含量明顯升高,進而易影響患者免疫應答,促使患者口腔滋生細菌,影響手術療效,導致患者修復效果較差[10]。
綜上,改良牙冠延長術修復上頜前牙牙體缺損可發揮較好的作用,但存在多種因素影響患者的修復效果,包括臺階狀斷端形態、菌斑控制欠佳、有口腔不良衛生習慣、吸煙,臨床可對有以上情況的患者進行針對性治療與干預,如指導患者掌握控制菌斑的方法、保持良好口腔衛生習慣的方法、勸導患者戒煙等,以提高改良牙冠延長術對上頜前牙牙體缺損修復患者的修復效果。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之處,如研究樣本量較少,可能導致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偏倚,因此,臨床可擴大樣本量進行研究,以進一步探究改良牙冠延長術對上頜前牙牙體缺損修復患者的修復效果及其影響因素,提高研究結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