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成有
常見的涉媒體記者糾紛包括:因當事人拒絕采訪,與媒體記者發生的口角或肢體沖突;當事人出于個人經濟社會事務需要,聯系媒體記者采訪報道時引發的糾紛等。“化解事態第一,依法依規處理,有理有節應對”,是處置涉媒體記者糾紛類警情的主要原則。
【操作規程】
1.科學接警。接警時,要向報警人詳細了解糾紛的內容、性質等情況,繼而擬定處警方案。
2.按以下次序和優先級選擇處警裝備:執法記錄儀、對講機、催淚噴射器、警用急救包、伸縮警棍、手槍、手銬、警用強光手電(夜間)等。
3.了解并報告現場情況,第一時間隔離各方,核查身份。如有人員受傷,受傷情況不重的,建議傷者打120,傷者拒絕120救助的,提供警用急救包供其簡單包扎。糾紛規模不大,但現場仍存在過激行為的,果斷予以制止。指令明確但遭遇現場以個別人員推搡、抱大腿等方式抗法的,依據有關警情處置方法處置。
4.因采訪問題本身引發糾紛的,在核查各方身份證等證件時,還應核查記者的記者證。未攜帶記者證或記者證無法核實的,告知其應按照記者證管理辦法的規定進行采訪。發現有涉嫌假借記者名義行騙、敲詐等情況的,進一步調查處理。
5.記者證核驗有效,但當事人提出拒絕采訪的,要注意區分性質。采訪場所屬于個人公寓、住宅等私有領域,當事人提出拒絕采訪要求的應予以支持。采訪場所屬于公開區域,或采訪事務涉及環保、衛生等公眾利益的,應支持媒體記者采訪訴求,告知其聯系環保、衛生等主管部門獲取采訪授權等事宜。
6.雙方僵持不下,記者既不離開,當事人亦不允許記者進入采訪的,以現場勸解為主。勸解主旨主要是強調法律風險,警示各方不得將沖突升級,不得觸犯有關法律、法規等。
7.調解過程中,媒體記者有明確線索或證據,控告受訪一方存在明顯違法違規行為、現象的,處警人員應從接受報警的角度予以受理。符合現場調查條件的,應立即予以調查處理。
8.其他案件、糾紛當事人因個人事務聯系媒體記者報道,但在采訪報道過程中出現糾紛報警的,按照糾紛具體性質處理。
9.填寫、存儲接處警記錄;按規定提取、封存執法記錄儀視頻;處警結果需要制作法律文書的,按有關規定辦理。
10.及時將接處警情況通報輿情部門,后者視情開展輿情監測和風險防范等有關工作。
【注意事項】
1.民警處警的主要任務是在不卷入實質糾紛內容的前提下平息事態,調解過程中務必有理有節、依法依規,嚴防授輿以柄。
2.民警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和樂于結交媒體記者朋友,以便為更好地調解涉媒體記者糾紛、宣傳警察正能量打下基礎。
3.輿情部門要加強網絡輿情監測研判,有引發網絡質疑、炒作苗頭的,要以 “有理有力有節 ”為原則,積極組織引導應對,維護民警形象權益。
【執法依據】
1.《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
第一百五十四條: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適用調解處理:(一)雇兇傷害他人的;(二)結伙斗毆或者其他尋釁滋事的;(三)多次實施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四)當事人明確表示不愿意調解處理的;(五)當事人在治安調解過程中有針對對方實施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六)調解過程中,違法嫌疑人逃跑的;(七)其他不宜調解處理的。
2.《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
第十六條:新聞采編人員從事新聞采訪工作必須持有新聞記者證,并應在新聞采訪中主動向采訪對象出示。新聞機構中尚未領取新聞記者證的采編人員,必須在本新聞機構持有新聞記者證的記者帶領下開展采訪工作,不得單獨從事新聞采訪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