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存,永遠是民營美術館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經營狀況的好壞,一方面與各地的人文環境有關,也與各家民營美術館的經營策略密不可分。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其本土民營美術館一直以來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53美術館作為廣州市首家非營利民營美術館,自2010年開館至今,已有11個年頭,其歷程對于廣東民營美術館生存現狀的分析極具參考價值。本文嘗試對53美術館的經營狀況進行分析,一窺廣東民營美術館的發展現狀。
關鍵詞:廣東民營美術館;53美術館;藝術市場
Museum(博物館)一詞最初源于希臘文(Μουσειον),意為祭祀文藝科學女神繆斯的神廟。在數個世紀以來法國皇室對藝術品收藏的基礎上,1793年,盧浮宮博物館正式成立,開創了專門展示及收存美術作品的博物館形式。
1929年,紐約現代美術館展出了一系列印象主義作品,美術館(Art Gallery)作為主要收藏現當代美術作品的新興博物館,正式進入大眾的生活。
走進21世紀,美術館作為藝術家、收藏家和大眾之間的橋梁,已不再僅承擔收存藝術作品的單一功能了,學術研究、藝術教育、藝術品銷售等綜合功能的實現程度,已經成為評價一間美術館的重要指標。
西方社會經歷了上百年的探索,形成了現今較為完善的美術館體系。但即使如此,“生存”依然是行業內的主流話題。
2016年,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和尤倫斯基金會發布聯合聲明,表達了將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及其個人藝術收藏托付于新主的意愿。2017年,尤倫斯藝術中心正式易主。國際博物館業在資金壓力下也整體呈現出頹勢。
在中國,由于不同的社會制度影響,這種趨勢顯得更加明顯。除去由國家財政支撐的公立美術館外,所有依靠民間資金成立的美術館,幾乎每一天都在學術精神的獨立和生存壓力之間搖擺。在這樣特殊的環境下,中國的民營美術館只有找到一個新的發展方向,才能夠“活”下去。
一、現狀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廣東儼然是一切外來新鮮事物最早的嘗試者和開拓者,在藝術行業也是如此。
2018年1月20日,廣東省新石灣美術館舉行了廣東省民營美術館協作方陣第一回展開幕式。此次活動,聚集了廣東省內40余家民營美術館。
同年12月25日,廣東民營美術館發展論壇在廣州53美術館舉行。其中,53美術館、E5藝術館、廣東省新石灣美術館、33當代藝術中心、十香園草堂、藝海堂美術館等民營美術館經營者分別就自身的經營經驗作了分享。
這一系列的活動,都是廣東省內的民營美術館自發聚集到一起,希望可以在多重的困境尋找機遇從而做出的自救行為。
廣州作為廣東地區的活動中心和對外交流的口岸,無疑起到了重要的領頭作用。在廣州,有兩家民營美術館時常被人們提起,即53美術館和時代美術館。
其中,時代美術館依靠時代地產的支撐,自2003年以來,逐步闖下了一片天地。無論是在與國際藝術家的交流方面,還是在廣州地域性的展覽及研究上,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績。
不同的是,53美術館作為廣州首家民營非營利性質的當代美術館,通過在運營方面一系列的改變和努力,在保證自身生存發展的前提下,仍然保持了對當代藝術極高的關注度。
美術館的收藏、研究是其學術定位最根本的表現標準。53美術館的定位是以當代藝術收藏與研究為主體的美術館,并將以推動年輕一代藝術創作與交流的方式參與中國當代藝術發展。
由于53美術館是一家非營利的民營美術館,因此其至今依舊堅持著獨立的美術館立場:不直接參與藝術品銷售,不被資金影響學術方向。如此堅決甚至有些苛刻的立場,切實保證了53美術館在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領域的含金量。但是不進入藝術市場、不產生銷售行為的展覽運營方式,自然也帶來了極其龐大的經濟壓力。
在53美術館成立的前期,大部分資金投入實際上來自社會各界的捐贈,其中也包含館長李瓊波的個人收入。如今,在53美術館的官網上仍然有著“贊助我們”的鏈接入口。
時至今日,雖然其對社會大眾的文化影響力越發巨大,甚至取得了比公立美術館更好的成效,但是“生存壓力”和“學術自由”如何保持平衡,是民營美術館經營者需要考慮的永恒話題。
二、舉措
53美術館作為一家有著堅定藝術立場的民營美術館,在藝術項目的運營方面有著自己的堅持。除了必要的藝術家展覽之外,其主要的藝術項目有以下幾類:(1)組織舉辦各種藝術展覽與學術交流研討會、國際駐留項目;(2)利用美術館資源開展公民美術素質教育,舉辦藝術講座、組織藝術培訓、市集、工作坊等活動;(3)系統收藏、研究中國當代藝術。對當代藝術創作和探索和美術史進行梳理,關注新銳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支持當代藝術的學術研究,記錄與保存當代藝術的發展歷程;(4)發展線下藝術衍生品實體店、藝術體驗中心等運營項目。
在上述藝術項目中可以看到,這些項目實質上也屬于一間美術館必要的服務性內容。但對于一間以“非營利”為口號的美術館來說,僅僅依靠這些藝術項目,是無法支撐一間機構正常運營的。
實際上,53美術館經過多年的運營,形成了以園區運營為主的經營方式。53美術館館長李瓊波提出了“53藝術區”的概念。在他看來,53藝術區應該包括53美術館、酒吧、在天河開設的藝術品實體店,甚至包括萬品藝術網、網藝網、《畫廊》雜志這些媒體平臺。
李瓊波曾在2014年接受《信息時報》采訪時談道:“實體店現在已經開了,剛剛做村上隆版畫展覽。以后我們會做一些國際大師級的限量版畫,包括其他的藝術品衍生品。還有就是會做國內藝術家小作品,還有一些類似版畫、小雕塑之類的藝術衍生品。這些衍生品既有學術的高度,又有合適的價格。”
實際上,這樣的運營模式在現在看來并不少見。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大眾對精神生活的需求呈現出節節攀升的趨勢。創意產業也被認為是21世紀全球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而文化創意產業園作為文化創意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和載體,也呈現出高度的增長趨勢。
華經產業研究院在2 0 1 9年年末出品制作的《2020—2025年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市場前景預測及未來發展趨勢報告》統計[1],截至2019年,中國國內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超過2 500家,其中國家已命名的文化創意產業各類相關基地、園區就已超過350個,分布于全國各地。前文提到李瓊波在2014年所說的“53藝術區”,其實就是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一種垂直向表現,即:以園區作為大的商業概念,打造園區品牌,籠絡各類藝術IP資源,并在資源整合中得到發展。
三、困局
雖然53美術館在運營模式上引進了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概念,但是在現實的考驗面前,很難對其續航能力給出過早的判斷。園區的運營模式始終是一種基于商業模式的運營方式,目前為止,此類商業模式在中國仍然處于一種“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的馮原教授在一次訪談中對藝術行業曾有過這樣的總結:“總體上來說,藝術事業本身是一個很難即時盈利的行業。作為民營美術館,即時得到回報的可能性是很低的。當代藝術或者美術事業,主要是要占據文化的制高點,創造一個品牌。這種事業花費非常大,也很難即時得到回報。”馮原教授的這段話實際上是揭露了在民營美術館所面臨的困局中一個致命的問題:資本的投入與回報的周期過長。
一間民營美術館無論是依靠財團或社會的資助,還是藝術藏品、衍生品及門票的銷售,始終都會面臨回報周期過長的問題。藝術事業的特殊性,又在本質上無法有力地保證這一點能夠得到完美解決,從而形成了一個無限循環的悖論。
除了資本運營方面的困擾之外,在中國,由于特殊的土地政策限制,所有無法維持經營的美術館,甚至還要面臨著拆遷的危險。2019年11月19日,廣州紅磚廠在廣州天河區人民法院下發的強制土地歸還通知書的命令下,化為烏有。這個藝術園區在其輝煌時期,也曾與紐約的SOHO、芝加哥的SUHU、北京的798、上海的M50等有名的藝術園區相提并論。無論擁有怎樣輝煌的過去,也被一紙文件注定了慘淡的結局。
四、結語
總體來說,廣東民營美術館的現狀不容樂觀,除了時代美術館這樣背后有強大資本支撐的機構外,各大民營美術館的突破必須依靠運營思維上的轉變。53美術館關于藝術園區的思考是一條很好的嘗試思路。近年來,全國各地的創意藝術園區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確實是最好的證明。能否抓住這股潮流,如何扭虧為盈,則是各美術館必須思考的問題了。
作者簡介
吳辰博,1993年生,男,漢族,山西晉城人,碩士,佛山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學院,研究方向為工業設計。
參考文獻:
[1]華經產業研究院.2020—2025年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市場前景預測及未來發展趨勢報告[EB/OL].(2019-12-19)[2021-08-10].https://www.docin.com/p-2389565313.html.
[2]余偉忠.浙江文化創意園區實踐與研究[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5.
[3]馮翊.民營美術館亟須建立良性機制[J].收藏·拍賣,2020(1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