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 光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一年后,這本雜志更名為《新青年》,鼓吹新思想、新文化、啟發新覺悟、造就新青年的宗旨一目了然。
新文化運動能夠蔚成風氣,還得益于蔡元培在北京大學實行的教育改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劉半農、周作人、魯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提倡新文化的新派人物執教北大,培育了北大的一代新風。《新青年》雜志也由上海遷到北京。自此,新文化運動迅猛發展起來。
新文化運動的一項主要內容是“文學革命”,其意義并非僅限于文學方面。如果沒有白話文的流行,外國的新概念、新思想便無法比較準確地譯成中文,介紹給國人并為國人所理解。革新思想與革新文學有機地聯系起來,使得新文化運動成為一場影響深遠的政治啟蒙運動。
1919年初舉行的巴黎和會引發了全國范圍的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五四運動。五四運動促成了中國先進分子的“猛醒”,中國思想界的一個明顯動向是轉向社會主義。相當一部分人在批判封建主義的同時,也懷疑甚至放棄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社會主義學說開始成為新思潮的主流。
李大釗是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并主張向俄國十月革命學習的第一人。1919年秋季他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表明他已完成了從民主主義者向馬克思主義者的轉變,同時也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進入比較系統的傳播階段。
與此同時,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陳獨秀,在新舊思潮交鋒的漩渦中逐漸認識到民眾的力量和組織無產階級政黨的必要性,也轉變成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發展為以傳播馬克思主義為中心的思想運動。據統計,當時在報刊上發表的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多達200多篇。“以俄為師”“走俄國人的路”,開始成為中國先進分子的心聲。
經過辛亥革命后10年的積淀和五四運動的洗禮,在中國建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新型政黨的條件逐漸形成。
1920年8月,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在上海法租界老漁陽里2號《新青年》編輯部成立,當時取名為“中國共產黨”,陳獨秀為書記。該組織成立后即通過寫信聯系、派人指導或具體組織等方式,積極推動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實際上起著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作用。1920年10月,北京也成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最初成員只有李大釗、張申府和張國燾三人,以后又陸續發展了一些黨員。武漢、長沙、廣州、濟南等地的先進分子以及旅日、旅法華人中的先進分子,也相繼建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
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后,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了兩項工作。
一項是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批判各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1920年9月,上海的共產黨組織將《新青年》改為黨的公開理論刊物,又創辦半公開的刊物《共產黨》,并出版了由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最早的中譯本。
另一項是開展工人運動。這時,中國產業工人的數量已達到200萬左右。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后,出版工人刊物,利用“提倡平民教育”的合法名義創辦各種勞動補習學校,以通俗的方式宣傳馬克思主義。
1921年6月初,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代表尼克爾斯基先后到達上海。經與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陳獨秀、李大釗等人聯系,決定在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7月23日晚,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現在興業路76號)李漢俊之兄李書城的住宅內召開。
中共一大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黨的綱領是“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斗爭結束”“消滅資本家私有制”,以及聯合第三國際。
這次大會是在反動統治的白色恐怖下秘密舉行的,在社會上沒有引起任何注意;但從這時起,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出現了完全新式的、以馬克思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統一的和唯一的中國工人階級政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