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泓冰
由于極端天氣頻繁,河南雨災還未過去,“煙花”又接踵而至,但上海的提前干預,卻得到了廣大網民的高度贊譽——
這個周末,臺風“煙花”奔襲長三角,上海嚴陣以待。7月24日下午3點,氣象臺將上海浦東臺風預警升級為橙色。風雨未到,本來熱鬧的上海周末文娛游樂場所便已停擺,行人稀稀落落。
颯颯風聲、淅瀝雨聲未起,上海便高懸“禁”令,旅游景點、文博展館基本全關,輪渡全部停航,百余條高鐵停運,地鐵也被緊緊盯著,“該停運就要馬上停運”……
每逢夏季防臺風,上海市決策者的小心翼翼,上海市民都習以為常了,甚至都成了一個“梗”:上海年年防臺,臺風年年擦肩而過,怕不是這座城市自帶“結界”?
往年,也有過氣象預報剛說臺風可能成災,上海市政府就趕緊宣布,次日全市停工停課停運……結果呢,風雨只是輕輕掠過申城,有時甚至為此招致網友群嘲。
然而,天災面前,決策者基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膽小”“怕事”,很值得點贊。如履薄冰,或會“十防九空”,也要面對一些百姓不理解的嘲罵,然而,這樣的小心翼翼,這樣的“小題大做”,卻會將天災可能帶來的傷害減到最小。萬一成災,也不至于聽到百姓傷痛的哭聲。這才是一個地方、一座城市最牢不可破的“結界”。
即便科技高度發達,人類也并沒有無所不能。有些天災,或許猝不及防,比如大地震;而有些天災,還是有蛛絲馬跡可循的。
河南洪水洶洶,舉國揪心。其降雨量之大罕見,造成極其嚴重的傷亡。回溯幾天前,鄭州氣象局不是沒有發過最高級別的暴雨紅色預警文件,不是沒有提示“請注意防范”,防御指南中更提到“停課停業(除特殊行業外)”。令人扼腕的是,氣象局只有建議權,沒有決策權。
痛定思痛。防災減災,依靠的不能只是決策者的“英明”,還要有法可依,有規可依。比如,暴雨紅色預警面前,是否應該有明確法規直接、立即觸發停課停工停運,而無須等待上級指令?畢竟天災無情,時間就是生命啊!
北京2018年就出臺了《北京市防汛應急預案(2018年修訂)》,規定在最高的I級應急響應中,“中小學、幼兒園停課,企事業單位可根據情況調整工作時間”。小心,意味著安全。
“要始終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各級黨政領導干部,耳熟能詳。檢驗學習是否合格的標準,不在于開過多少會,寫了多少體會,而在于關鍵時刻,是否真的在決策中做到了人民至上,是否對人民生命抱有最深切的敬畏。
天災來襲,任何“耍大膽”“不設防”的僥幸心態,都極其要不得。尊重科學,尊重生命,永遠都應該是領導干部牢記的座右銘。
正如電視劇《覺醒年代》里辜鴻銘老先生的演講所說:“中國人之所以有同情的力量,是因為我們完完全全、徹徹底底地生活在一種心靈的生活里。”
中國人身上的溫良不是溫順,更不是懦弱,是一種力量!在各種天災人禍面前,中國力量永遠值得相信,值得依靠!我們的人民,就是最好的人民!我們的國家,就是最好的國家!最后,讓我們為災區的同胞祈福,祈禱,大雨驟停,長風棲歇,山河平安,萬眾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