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金
(遼寧省凌源市職教中心,遼寧 朝陽 122500)
對于某些以物理圖像為背景的問題,或者利用圖像法進行解題時,有時會出現一些錯題或錯解,包括給出的圖像、利用圖像解題時出現的錯誤等。筆者通過對物理圖像的分析與研究,助力于讀者對圖像及圖像問題的正確理解。
對于質點的運動圖像,其端點反映運動的起點和終點情況。一般來說,如兩個質點同時運動,利用速度圖像的端點對應的時刻、速度和加速度的關系,可以比較各量的大小,但有時需用切線斜率的絕對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用速率圖像下的“面積”表示路程。
例1:甲、乙兩物體從地面同時豎直向上拋出,甲只受重力,乙除了受重力,還受到大小跟速率成正比的空氣阻力作用;它們同時到達同一最大高度,則在此過程中,兩物體的速度大小關系是( )。
A. 甲始終比乙大
B. 乙始終比甲大
C. 開始甲較大,后來乙較大
D. 開始乙較大,后來甲較大
圖1
原解:用v-t圖像來比較速度變化情況。已知“兩物體從地面同時豎直上拋”和“同時到達同一最大高度”,則它們的運動時間相同、位移相同,故兩者的v-t圖像末端交于t軸的同一點;兩者的v-t圖像與時間軸圍成圖形的“面積”相同。甲物體豎直上拋,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則其v-t圖像為向下傾斜的直線;乙物體上拋,除受重力外,還受到向下的阻力f=kv,做減速運動,但阻力逐漸減小,則合力逐漸減小,加速度逐漸減小,其v-t圖像切線的傾斜程度逐漸減小,可知v-t圖像隨時間的增大而逐漸向上彎曲,是向下凹的一段曲線。由于兩個v-t圖像下的“面積”相等,而且終點相同,則兩者的v-t圖像的起點(即初速度)不可能相同,甲的初速度必小于乙的初速度,在到達最高點之前曲線與直線相交,畫出兩者的v-t圖像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兩個物體瞬時速度的大小關系是開始乙較大,然后甲較大,選項D正確。
探討:當乙物體上升到最高點時,速度為零,所受空氣的阻力為零,因此此時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甲、乙兩物體到達最高點時的加速度相同,在v-t圖像中,曲線與橫軸交點處切線斜率的絕對值表示加速度,如圖2所示,在橫軸交點處曲線的切線應該平行于傾斜的直線。由此可見,兩者的v-t圖像與橫軸的交點不可能相同,兩個物體不可能同時到達最高點,受到空氣阻力的乙先到達最高點,那么圖1中的v-t圖像是錯誤的。由圖2可知,兩個物體瞬時速度的大小關系是開始乙較大,然后甲較大,選項D正確。
圖2
修改:對于這道題,雖然由圖1和圖2得到了相同的答案,但原題和原解都存在錯誤。對原題有兩種修改方案,其一是把“乙除了受重力,還受到跟速率成正比的空氣阻力”改為“乙做加速度逐漸減小的減速運動”,則速度圖像如圖1。其二是把“它們同時到達同一最大高度”改為“它們能夠到達同一最大高度”,則v-t圖像如圖2,2014年重慶高考物理卷第5題考查的即是此圖。
若圖像切線的斜率保持不變,則圖像為直線;若圖像切線的斜率發生變化,則圖像為曲線。若斜率逐漸增大,則圖像隨自變量的增大逐漸向上彎曲;若斜率逐漸減小,則圖像隨自變量的增大而逐漸向下彎曲。對于圖像的曲直以及凹凸,可根據切線的斜率是否變化以及如何變化來判斷。
圖3
例2:如圖3所示,一根上細下粗、粗端與細端都均勻的玻璃管豎直放置,上端開口,下端封閉,上端足夠長,下端(粗端)中間有一段水銀柱封閉了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現對氣體緩慢加熱,氣體溫度不斷升高,水銀柱上升,則封閉氣體的體積與熱力學溫度的關系最接近圖4中的( )。
圖4
原解:當水銀柱在粗管中上升時,封閉的理想氣體發生等壓變化;當水銀柱有一部分在細管中上升時,封閉氣體的壓強逐漸增大;當水銀柱全部上升到細管時,再次發生等壓變化,但先后兩次等壓變化的壓強不同,第一次壓強較小,第二次壓強較大。由于等壓變化的V-T圖像是過坐標原點的傾斜直線,壓強越大,斜率越小,因此后來直線的斜率應較小,選項B、C錯誤。由于水銀柱在剛進入細管和剛離開粗管時壓強發生突變,因此V-T圖像會發生兩次轉折,選項D正確。
圖5
圖6
圖7
對于圖像的“面積”,要注意是圖線與哪個坐標軸圍成的“面積”,或者是封閉曲線內部的“面積”還是兩個圖線之間的“面積”。雖然有時根據不同的“面積”可得到相同結果,但選擇的“面積”要有確切的物理意義。
例3:氣缸內封有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初態體積為V1,壓強為p1,當劇烈受熱時,其體積膨脹為V2。設膨脹過程中氣體體積的平方與熱力學溫度成正比變化,求在上述過程中氣體對外界做了多少功?
圖8
對于直線運動,速度-時間圖線與時間軸圍成的“面積”表示位移,如果“面積”中有負值,那么總位移在數值上等于各部分“面積”的代數和。對于曲線運動,速率-時間圖線與時間軸圍成的“面積”表示路程。
例4:如圖9所示,物體(可以看成質點)第一次由靜止開始沿著光滑斜面從頂端A點下滑到斜面底端B點,所用時間為t1;第二次由靜止開始沿著光滑球面從頂端A點下滑到球面底端B點,所用時間為t2,若球面下端與水平面相切,則兩次運動時間的大小關系為( )。
圖9
A.t1>t2
B.t1=t2
C.t1 D. 不確定 原解:利用速度-時間圖像進行分析,物體沿著斜面AB下滑的運動是勻加速直線運動,v-t圖像是傾斜直線;沿著曲面ACB下滑的運動是加速度不斷變化的加速運動,加速度開始時較大,然后逐漸減小,v-t圖像為上凸曲線。由于二者運動的末速度大小相等,因此圖像的上端在同一條水平線上;由于二者發生的位移相同,v-t圖線與橫軸圍成圖形的“面積”相等,可畫出v-t圖像如圖10所示,則有t1>t2,選項A正確。 圖10 圖11 探討:對于曲線運動,畫出的v-t圖像應該是“速率-時間”圖像,而不是“速度-時間”圖像,那么圖像下的“面積”表示路程而不是位移的大小,故上述解法是錯誤的。若圖9中的曲面長度與斜面長度相等,即路程相等(圖11),那么路程-時間圖像如圖10所示,則有t1>t2,選項A正確。 另解:曲線運動的速率-時間圖線與橫軸圍成的“面積”表示路程,由于圖9中沿曲線運動的路程大于沿直線運動的路程,因此速率-時間圖像有三種情形,畫出v-t圖像如圖12所示。故選項D正確。 圖12 探討:由于題中確定了曲面軌道是球面,那么速度-時間圖像只能出現一種情況,因此圖12是錯誤的。該題無法用圖像法解答,只能進行定量推導來解答。 修改:綜上所述,該題在高中物理知識范圍內是無法解答的。可有多種修改方案,其一,若在原題中補充一個條件“斜面的傾斜角小于5°”,則選項A正確;其二,若把原題圖9改為圖11,并且補充一個條件“曲面長度與斜面長度相等”,則選項A正確,但在畫圖時要注意圖像端點處的斜率為零,即在圖10中曲線的上端與水平線相切,因為曲面下端與水平面相切,則質點在末態時的加速度為零。 對于原題,若把“球面”改為“曲面”,不明確曲面軌道的具體形狀,那么速率圖像是否為圖12呢?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因為需要論證是否存在一種曲面,使質點沿該曲面下滑的時間等于沿其兩端確定的斜面下滑的時間,或者大于沿其兩端確定的斜面下滑的時間,如果不存在,那么圖12就是錯誤的。 在教學過程中,既要謹防錯題和錯解的出現,又要善于發現錯題和錯解,充分利用“錯誤”資源,變廢為寶,可起到精準把脈、對癥下藥的功能。這種特殊的教學方式,可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和動力,促進思考、活躍思維,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4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