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心悅 楊春旋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如果說綠色是浙江麗水高質量建設生態文明的象征,那么紅色則是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
1927年1月,浙西南第一個黨支部在麗水遂昌建立。周恩來、劉英、粟裕等老一輩革命家和無數革命先烈都曾在麗水留下戰斗足跡,締造了“忠誠使命、求是挺進、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
2021年7月30日,浙江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批準通過《麗水市革命遺址保護條例》。這是省內首部革命遺址保護類地方性法規,將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為守好紅色根脈、傳承紅色基因奠定了法治基石。
觀時而制法,追尋秀山麗水間的紅色記憶
麗水是浙江省唯一的所有縣(市、區)都是革命老根據地縣的設區的市。根據黨史研究機構普查,全市現有革命遺址533處。
遺憾的是,除了其中86處文物受到文物保護法及省文物保護管理條例的保護,其他多數非文物保護單位,普遍存在保護資金不足、責任主體不明、保護制度不健全、維修管理不力等問題。
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新時代,革命遺址保護面臨新要求、新挑戰,迫切需要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革命遺址是革命精神的物質載體。如果物質實體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那么精神也將無所依附。”麗水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陳仰勇表示,期望通過立法守護革命遺址,傳承革命精神。
以開展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揚踐行活動為契機,2020年1月,麗水市人大常委會將條例列入2020年立法計劃,成立以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和市人大常委會分管副主任為“雙組長”的領導小組。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作為法規案提請主體。市黨委黨史研究室組織起草。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邊調研、邊起草、邊研究、邊修改”,并在革命遺址集中的村鎮設立5家動態基層立法聯系點,深入遂昌王村口、龍泉住龍等地開展多輪調研,摸清各地紅色資源保護狀況,對立法中涉及的革命遺址概念界定、主管部門職責分工、保護措施、合理利用等有關問題進行了系統深入分析和研究,針對條例草案共召開各類座談會20余場,參會400余人次,征集到意見、建議2500余條。
科學民主立法,注重地方特色和管用實用
條例以“保護為主、統籌管理、合理利用”為原則,共計六章三十八條,就革命遺址的調查認定、保護管理、合理利用、法律責任等方面作出規定。
科學、民主、精準的理念貫穿立法全過程,力求體現地方立法“不抵觸、有特色、可操作、真管用” 。
條例明確法律適用的革命遺址,是“見證新民主主義革命,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展革命斗爭,反映革命歷程和革命文化,并列入市人民政府革命遺址保護名錄的舊址、遺跡及紀念設施”。
僅此項定義,即是多次調研、多方論證的結果。
革命遺址的范圍怎么確定?是僅限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還是包含其他革命遺址?起初,各方存在不同看法。
“例如章乃器等愛國民主人士,對中國革命的幫助很大。其故居也是革命歷史的重要見證。”陳仰勇說,經過廣泛征求意見,最終決定“突出中國共產黨領導、同時兼顧具有進步意義的其他革命遺址”。這既是對進步民主人士歷史功績的尊重,也是中國共產黨海納百川胸懷的體現。
地方立法要立足“小切口”,做足“小快靈”。條例針對大多數革命遺址為非文物的實際情況,對屬于文物、烈士紀念設施的革命遺址的保護、管理和利用作了轉致規定;根據建筑類、重要事件和重大戰斗類、題刻和標語類等不同遺址的形態特點,進行分類保護。
關于保護利用經費,條例規定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革命遺址保護利用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革命遺址保護管理利用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改變保護經費不足的現狀。
理順職責關系,是對非國有革命遺址保護難題的積極回應。條例規定了保護管理人制度。根據革命遺址產權性質,給予非國有革命遺址保護管理人保護補助、修繕補助。如非國有革命遺址有損毀危險,保護管理人又不具備修繕能力,則由政府兜底采取措施進行保護。
在參考《麗水市傳統村落保護條例》等法規的基礎上,條例合理劃定革命遺址保護范圍,不強制設置建設控制地帶等保護措施,意在減少對紅色建筑內現有居民生活的打擾,在遺址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間達成平衡。
突出立法引領,用活革命遺址生動教材
革命遺址不僅要保護好,更要用起來。對此,麗水已經作出不少探索。
麗水青田縣萬山鄉萬山村坳門底半山腰,有一棵空心古樹,當地人稱之為“藏槍樹”。1947年,7位黨員將手槍、長槍、子彈等武器,及有關文件、革命書刊藏在古樹空心洞里,成功躲過國民黨反動派多次進山搜查。
蒼虬古樹所在地,現為麗水市“紅色基因”黨性教育現場教學基地、麗水市黨史教育基地、麗水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紅色資源帶動綠色發展。革命老區萬山鄉為革命遺址立碑、掛牌,講好紅色故事,打造一系列紅色旅游精品路線,賦能鄉村振興。
條例將好的經驗做法固定下來,鼓勵和支持建立革命文化和浙西南革命精神教育實踐基地,規定“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應當利用革命遺址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利用,利用是為了更好地保護。”陳仰勇指出,條例不僅從實體層面對革命遺跡進行保護,更從精神層面對革命精神譜系進行傳承弘揚。如,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開展與浙西南革命精神有關的理論和應用研究,創作文學、影視、音樂、美術及其他藝術作品,促進革命文化、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宣傳;鼓勵各類學校和教育培訓機構將革命文化和浙西南革命精神納入校本課程,融入日常教學活動等。
下一步,市人大、市文化(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將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普法宣傳,推動革命遺址保護理念走進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