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
王述達,吉林傳拓從業者,禧龍文化傳媒工作室創始人。
所謂傳拓,以宣紙為媒介,輕敷于凹凸有致的器物之上,浸濕壓實,使其所拓印器物表面字形及紋路凸顯,以拓包蘸墨或以朱砂植入,輕點凸痕,使之完美浮現于紙本之上,此為傳拓。
王述達自幼癡迷書法,對傳統書畫藝術深愛到不能自拔。多年來,他鐘情于書畫字跡的保存流傳與文化弘揚,經不懈努力終得名師點撥,得真傳而回歸吉林將傳拓技藝落定家鄉。
王述達對于傳拓的癡迷可謂極致,他幾次三番涉身深山荒野,只為尋跡聽聞而來的古代碑記。既入深山,便無法完全依靠科技地圖指引,只憑經驗識別判斷,常常是雨霧交加,饑寒常伴。
首登雞頭關尋石碑真跡,緣起深山古剎。
雞頭關道觀地處深山,香火清淡,再加上冬季天冷路滑,人煙稀少。某日清晨,道長把剛做好的熱乎的面條非常虔誠地用托盤托著舉過頭頂,恭敬地走到大殿香案前放下,隨機燒香禮拜。聽說王述達等人此行是為了對古碑等文化遺跡拓印留存,這讓年近古稀的道長大喜過望。為了方便其長時間開展傳拓工作,道長給王述達一行人提供了一處住所——一個簡易的小房子,房子最里面有一個山洞。如道長所講,最早創建雞頭關的道長就在這個山洞里居住修行。有幸與道觀前輩們同作息、共生活,王述達受寵若驚。
雞頭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放眼望去,山勢巍峨,奇峰峻嶺,因有一塊如刀劈斧鑿的巨石,狀如雞冠而得名。巨石下有一峽谷,谷底河水滔滔,正是曹操揮毫潑墨題寫“袞雪”二字的地方。
如今,這塊“袞雪”石碑因修發電站被整體摳出,移至漢中市博物館收藏。一同被整體移走收藏的還有十三組巨石摩崖石刻,這就是中國有名的《石門十三品》,又名《漢魏十三品》,是從漢魏到明清時期的百余摩崖石刻中切割下來的十三件書法石刻珍品。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石頭書”,既是研究褒斜道通塞和古代水利建設的珍貴史料,又是研究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杰作。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句典故就源于褒斜道。當年,曹操軍隊在這里久戰不下,心情十分憂慮,當士兵請示口令時,曹操順口說出:“雞肋”。楊修得知后,讓屬下收拾行囊,準備回家。士兵問為什么,楊修說:“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退。”這件事被曹操知道后,因被人洞察了心思而生恨,斬了自作聰明的楊修。
王述達想要把這些故事通過中國傳統技藝——傳拓,連同這里的石碑展現給大家。想法是美麗的,經費也是實實在在有限的。粗略計算,雞頭關百通石碑,每個石碑朱拓墨拓各一張,并于后期裝裱傳閱。人工費、紙墨費、工具損耗、裝裱費、食宿交通費等預計不少于8萬元。雖然經費緊張,傳拓任務繁重,但在客觀現實面前,對于傳拓的喜愛可以抵消一切阻力。
王述達等人便行入羊腸小道,開啟了深山石碑的尋跡之旅。路漫漫其修遠兮,但在王述達心中,有道長的支持和隊友的認同,總能讓他在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時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幾公里的路程下來,王述達及隊友們感覺到了背包的沉重,除了工具之外,還有紙張和水。每行進20分鐘,大家就需休息5分鐘,如此反復幾次,太陽就已經從山坳爬到了山腰。清新的空氣使王述達心曠神怡,不時圍繞身前身后飛翔的各種鳥兒,放開它們的歌喉歡迎他的到來。

當王述達他們繞過一個山梁的時候,眼界豁然開朗。抬頭遠望,雞頭關映入他的眼簾,遠遠望去雖顯得渺小,但足以使王述達心潮澎湃。當太陽有些刺眼的時候,王述達一行人又繞過了一個山梁,雞頭關已清晰可見。
雞頭關雄偉門樓的兩側墻壁上鑲嵌著100余通石碑,有清朝同治、光緒年間的,還有少部分來自民國時期。王述達和隊友們找了一塊空地放下背包,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觸摸石碑上蒼勁有力的書法,百年的歷史和文化,在這一瞬間,仿佛都被他們感知到了。
將傳拓工具一字排開,清碑、上紙、待干、拓印,王述達和隊友們一氣呵成。第一張《功臣扶漢》拓片從石碑上揭下來的時候,王述達停下手里的活和隊友們擊節稱嘆。
半天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中午,王述達他們拿出背包里的面包和咸菜,平時是有香腸的,但因為在道觀傳拓,為了尊重信仰就沒帶肉制食品。午飯過后,王述達想大干一場,突然天氣驟變,先是霧氣彌漫,越來越濃,然后下起了雨,最初是淅淅瀝瀝的小雨,沒過多久大雨如注,傾盆而下。因為濕度增加,拓片紙無法干透,工作只能暫停,王述達和隊友們只能收拾工具,準備下山。
大雨滂沱,久未見停,王述達他們感覺到了寒冷和饑餓。原本計劃下午三點下山,并沒有帶多余的干糧,心想如果道長在就好了,至少會有一碗面條,即可充饑又可暖身。幾個人除了依偎在一起抱團煦暖,別無他法。
天漸漸黑了下來,傾盆大雨、道路泥濘加上沒有雨具,王述達他們只能在山上過夜了。這是無法形容的一夜,直至天明他們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小心翼翼地走下山。
第二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王述達至今沒有機會再次尋訪雞頭關,那些精美的石刻和樸實無華的道長的身影時常出現在王述達的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