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青少年;消極情緒;恢復;調節
【中圖分類號】G44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59-0098-04
【作者簡介】朱仲敏,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上海,200032)副研究員,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培訓工作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心理學會德育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
一、情緒恢復的測量與實驗范式
情緒彈性是個體在壓力和逆境下產生積極情緒的能力,以及從消極情緒體驗中快速恢復的能力。情緒彈性強的人,就如好的金屬那樣彎而不斷,所謂“彎”指經歷消極情緒,受到負面影響,所謂“不斷”指能恢復、復原。從消極情緒體驗中恢復的能力是情緒彈性的重要維度。
情緒恢復是情緒事件引起的情緒與在回憶該情緒事件時體驗到的情緒之間的變化。[1]國內已有的研究探討了情緒表達與情緒恢復的關系,也有研究聚焦于音樂療法在情緒恢復中的應用。情緒恢復的測量指標主要是兩類:一類是自主神經系統反應相關的指標,如心率、手指脈搏血容、心率變異性及皮膚電反應等;[2]一類是利用相關情緒量表進行測量,如用消極情緒量表上得分的變化值來代表情緒恢復。[3]張敏等人開發的青少年情緒彈性量表包括11道題目,其中5道題目用于評定產生積極情緒的能力,6道題目用于評定從消極情緒中恢復的能力。該量表采用“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不太符合、有些符合、基本符合、完全符合”6級評定,由被試進行自我評定。評定“從消極情緒中恢復的能力”的6道題目如下:他人的批評指責會讓我長時間難過;不開心的事情會讓我苦惱很長時間;我能在短時間內調整自己的消極情緒;白天不愉快的事情常讓我晚上難以入睡;別人的誤解會讓我感到很難過;和別人爭吵后,我的情緒很難平靜下來。相關實證研究表明,該量表的信效度較好。[4]
在情緒彈性的研究中,除了用測量法來研究情緒恢復,還有研究者采用實驗法研究情緒恢復??疾烨榫w恢復的實驗主要采用從威脅中恢復的范式,如讓被試完成具有一定社交壓力的任務,然后考察被試的情緒恢復。最早研究社交壓力測試任務的學者是特里爾大學的科斯巴姆等人,他們開發的社交壓力測試被稱為特里爾社交壓力測試即TSST(Trier Social Stress Test)。[5]TSST能較好地引起主觀壓力,常見的任務是讓被試參與有壓力的公開演講,該實驗任務一般包括基線測試、準備、演講、做數學題、恢復等步驟。[6]所謂有壓力的公開演講,是通過情景設置的,如告知被試在演講期間,他們的演講會被錄音、錄像,而且在場的專家會對演講進行客觀中立的評分。
無論是測量法還是實驗法,相關研究都證實:個體情緒彈性越強,從消極情緒中恢復的能力就越強,消極情緒調節的能力也就越強。本文主要探討青少年消極情緒及其調節方法。
二、消極情緒的兩面性
情緒是個體對外部事件與內部需要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心理反應,是社會互動的產物。在社會互動中,當個體身心所需要的目的未達成時,個體就會體驗到消極的情緒。情緒彈性高的人不是永遠不會體驗到消極情緒,只是說他們的消極情緒體驗不會持續太久。[7]情緒彈性高的個體能夠做好消極情緒狀態和積極情緒狀態之間的調節與平衡。
消極情緒的種類很多,如憤怒、悲傷、恐懼、厭惡、蔑視、焦慮、抑郁、敵意、孤獨、尷尬、嫉妒、羞愧、內疚等。其中,憤怒、悲傷、恐懼、厭惡、蔑視屬于基本情緒,是情緒心理學中研究較多的幾種基本情緒;焦慮、抑郁、敵意、孤獨等情緒是復合情緒,如恐懼、內疚、痛苦、憤怒幾種情緒的復合就形成了焦慮情緒,憤怒、厭惡、蔑視的復合形成敵意的情緒,焦慮、抑郁等還是在心理健康研究中被高度關注的情緒;尷尬、嫉妒、羞愧、內疚等屬于復合情緒中的自我意識情緒,這四種情緒與自我評價有關,其中尷尬、嫉妒是自我參照下的自我意識情緒,羞愧、內疚是外在標準和準則參照下的自我意識情緒,因此,羞愧、內疚又被稱為道德情緒。[8]
消極情緒具有兩面性:一方面,無端的、過度的消極情緒會損害健康,如敵意、憤怒、焦慮在冠心病、高血壓的成病中起著重要作用;[9]另一方面,消極情緒不等于不好的情緒,消極情緒也有其適應價值,如適當的恐懼能夠幫助我們遠離危險,內疚能讓個體覺察到過錯,適度的壓力體驗有助于個體腳踏實地、真實而誠懇地面對生活。托德·卡仕丹和羅伯特·比斯瓦斯-迪納在《消極情緒的力量》一書中指出,即使是負面的、痛苦的情緒也有它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如憤怒在極少情況下才會轉化為無法控制的暴怒,進而引發暴力事件,憤怒一般在個體權利受到侵犯時產生,它促使個體挺身而出,保護自己以及自己在乎的東西,維護自己的安全領域;在大多數情況下,尷尬可以提醒個體:“你犯了一個小錯誤,需要改正”;產生羞愧意味著個體破壞了自己的道德準則,羞愧提醒個體既可以選擇改變自己的行為,也可以對準則本身進行調整。[10]對待消極情緒的正確態度是接納消極情緒或降低過度的消極情緒,并非消除消極情緒。
三、青少年消極情緒的調節
青少年的情緒發展要快于認知發展,對情緒刺激敏感,情緒反應性增強。無論是對積極情緒還是對消極情緒,青少年的情緒體驗都比較深刻。由于負責情緒控制的腦區還未發育成熟,青少年容易陷入消極情緒而不能自拔。有研究發現,自20世紀90年代初到21世紀00年代中期,中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在不同的出生隊列中都有所惡化,表現為心理健康的負面指標(如焦慮和抑郁)得分上升,而作為一種積極特質的自尊的得分則有所下降。[11]因此,青少年學會消極情緒調節在維護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1.格羅斯情緒調節模型及其對消極情緒調節的啟示。
在情緒調節領域,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格羅斯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他提出的情緒調節的過程模型成了當前最有影響力的情緒調節模型。格羅斯認為,情緒調節可分為5個階段:情境選擇、情境修正、注意分配、認知改變、反應調整。[12]每個階段都可以有情緒調節的發生,有多次的調節機會,并且可以采取更多的具體的調節策略。目前,在注意階段、評估階段、反應階段的情緒調節研究更加豐富,涉及了認知、體驗、行為、生理等多個層面。當然,對于一個具體的情緒調節活動并不一定要按照這5個階段線性展開,如有的情緒調節就是直接采取反應調整。另外,這5個階段也不是互不關聯的,如個體經歷了反應調整后,可能進入到新一輪的情境選擇與修正階段。格羅斯認為,前4個階段屬于前提關注調節(又稱原因調節),最后1個階段是反應關注調節。在前提關注調節中的認知改變階段,認知重評策略研究最為豐富。在反應關注調節中的反應調整階段,表達抑制策略的研究最多。
格羅斯情緒調節模型給消極情緒調節的啟示:情緒調節有多次機會,如在情緒發生之前,個體就可以進行自我調節;情緒調節有多種策略,如情境回避、注意轉移、認知重評等;情緒調節的適應性問題值得關注。沒有哪種策略是絕對好或者絕對不好的,關鍵是看情境調節的靈活選擇與適應性,如情緒調節策略與情境、目標的匹配就很重要。
2.兩種典型的消極情緒的調節。
有研究表明,在消極情緒調節中,經常使用的策略有5種,其中4種是認知策略或隱性策略:接受、反芻、問題解決、悲觀思考。被試報告的5種最有效的策略中,3種是顯性策略:鍛煉、行為激活、社會支持。這些策略的使用需要可見的行為,需要更多的努力。這表明,從效用的角度來看,外顯策略優于隱性策略。[13]在青少年情緒發展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兩種典型的情緒問題,分別是焦慮和抑郁,這兩種情緒又有其特異性的調節方式,在此予以重點討論。
在焦慮的調節方面,研究較多的是一些放松方法,如漸進性肌肉放松、呼吸放松。有研究者還研究了應對方式與焦慮的關系。研究表明:問題解決的應對方式與焦慮呈顯著負相關,而指向情緒的應對方式(忍耐、逃避、發泄情緒和幻想否認)與焦慮呈顯著正相關。[14]焦慮本質上是對不確定性的擔憂,擔心受到外在的威脅,如果青少年的問題解決能力提升了,其不確定感、不安全感就會下降,因此焦慮水平也會下降。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教師和家長都不要給青少年一些遠遠超出他們問題解決能力的期待或任務,這樣會加重他們的焦慮體驗。在外在期待或任務與青少年自身的問題解決能力基本匹配時,青少年就不會感到焦慮。因此,在緩解青少年焦慮的路徑中,一方面是減少對青少年過高的期待;另一方面是增強青少年的問題解決能力。
在抑郁的調節方面,研究最多的是認知行為治療和人際治療。也有研究者從抑郁的關鍵的影響因素出發來探討抑郁的調節:提高個體的認知應對技能,如老是對不開心的事情念念不忘即反芻,就容易導致抑郁;改變不良信念,如完美主義者就容易抑郁;減少負性生活事件,如與同伴、家人的關系沖突容易導致抑郁情緒。[15]此外,采用行為激活方法(即讓個體從事讓其感受到快樂感、掌控感、成就感的活動)來調節抑郁情緒也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因為抑郁個體往往需要積極行為來推動其改善低落的狀態。
【參考文獻】
[1] [2]周文潔, 朱金富. 高中生情緒表達與情緒恢復的關系[J]. 心理研究,2014(6):80-84.
[3]詹向紅,喬明琦,張惠云,等.憤怒表達方式及特質對情緒恢復期自主神經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6):774-777.
[4]張敏,盧家楣.青少年情緒彈性問卷的研究報告[J].心理科學,2010(1):24-27.
[5]KIRSCHBAUM C,PIRKE K M,HELLHAMMER D H. The ‘Trier Social Stress Test–A Tool for Investigating Psychobiological Stress Responses in a Laboratory Setting[J]. Neuropsychobiology,1993(28):76-81.
[6]CASEMENT M,GOLDSTEIN T R,GRATZMILLER S,et al.Social Stress Response in Adolesc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J].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2018:159-168.
[7]DAVIDSON R J.Affective Style,Psychopathology,and Resilience:Brain Me-chanisms and Plasticit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1):1196-1214.
[8]桑標.兒童發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262.
[9]Tugade M M,Fredrickson B L.Resilient Individuals Use Positive Emotions to Bounce Back From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4,86(2):320-333.
[10] 托德·卡什丹,羅伯特·比斯瓦斯-迪納.消極情緒的力量[M] .王索婭,王新宇,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VIII.
[11]XIN Z,NIU J,CHI L.Birth Cohort Changes in Chinese Adolescents Mental Healt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2,47(4):287-295.
[12]王振宏,郭德俊.Gross情緒調節過程與策略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3,11(6):629-634.
[13]Heiy J E,Cheavens J S.Back to Basics:A Naturalistic Assessment of the Experience and Regulation of Emotion[J].Emotion,2014,14(5):878.
[14]劉萌,廖淑梅,劉明婷.初中生焦慮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0):1252-1254.
[15]羅娟,吉曉燕,王桂梅,等.青少年抑郁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0,26(18):2433-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