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長在心理危機干預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受心理危機的突發性、嚴重性的影響及家長認知水平、情感表達等的限制,在問題告知、轉介就醫以及后期的跟進與反復階段,家長難以做到“無條件積極關注”。學校應理解家長認知方面的局限性,給予家長必要的、可操作的支持,同時做好預防性危機干預。
【關鍵詞】校園心理危機;家長;無條件積極關注
【中圖分類號】G44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59-0124-04
【作者簡介】黃珊珊,廣東省中山市第一中學(廣東中山,528403)教師,一級教師。
校園心理危機干預是一項系統工程,學校既要面向當事學生,更要做好學生家長的工作。應對心理危機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從學生出現危機到專業機構介入診治,再到后期的學習生活適應,不斷反復,直至最后趨于平穩,每個環節都需要家長“無條件積極關注”。家長從“知曉”到“有效行動”需要經歷“否定期—接受期—迷茫期—接納期”幾個階段,每一階段持續的時間長短不一。本文是筆者對多例心理危機中的家長干預工作進行的反思、提煉、總結和歸納。
一、校園心理危機干預各階段家長的情緒及行為分析
(一)問題告知階段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后,學校的心理危機事件高發、頻發,表現為學生自殘、有強烈自殺意念、自殺沖動、自殺未遂等。學生家長對于孩子危機情況的獲得具有突發性,一時間往往無較好的應對方式,多呈現防御本能,如否認、壓抑、焦慮、轉移等。具體而言,一般會有以下幾種反應。
1.驚慌失措,無奈配合。
“怎么會這樣?他為什么要自殘?他怎么會有這種想法?”此類家長對孩子的困擾和痛苦基本一無所知,當被告知孩子有一些極端想法和行為時,一時難以理解與接受。但當獲知孩子的具體情況,了解孩子內心的沖突與痛苦后,他們往往會為自己之前的忽視或無視感到自責,愿意積極配合行動。如學生小A在家中一直非常乖巧,從小被冠以“聽話”“懂事”的標簽。小A在學校自殘被同學發現后告知教師。小A自述其自殘行為從小學就開始了,常年穿長袖,拒絕與父母有擁抱等肢體接觸,但父母從未發現問題。家長被告知小A的情況后慌亂不已,難以接受一貫優秀的孩子竟然如此。由于擔心孩子的問題惡化危及生命健康,家長只能配合學校的要求。
2.拒不承認,百般找茬。
這類家長的具體表現有:“我的孩子我了解,他就是為了尋求關注,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他想要的東西。”“你們憑什么說我家孩子有心理問題,他很健康,沒有問題。”“他在學校是不是發生了什么事情,是同學欺負他吧?”學生小B無法坐在教室聽課,總是在學校亂逛,無法自控地想要傷害自己。當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師將小B的情況告知家長時,家長立刻否認孩子存在以上癥狀,只是不斷地重復“我的孩子沒有問題”,不愿聽教師的解釋。家長“拒不承認”的態度加深了學生的內在沖突和自我否定,學生糾結于究竟是聽從父母的話,還是重視自己真切的痛苦感知,無形中再次催化了心理危機的發生。
3.恐慌焦慮,急不得法。
這類家長的具體表現有:“老師,孩子是不是有抑郁癥啊,這可怎么辦?”“孩子一輩子就完了!”“看心理醫生就是一個無底洞!”“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考試啊?”心理危機發生前后,學生的情緒極易波動、易激惹,需要外界力量來安撫他們的情緒,家長此時的焦慮會直接或間接地傳遞給學生,激化學生的無望感。
4.感激自責,積極應對。
還有不少家長并非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問題,只是之前未意識到其嚴重性。如孩子已經多次明示或暗示自己有厭世念頭,但家長僅以一兩句批評、指責應對。當危機發生,學校介入,家長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感到自責和后怕。這類家長在心理危機爆發后的初期階段,一般都積極配合,對學校表示感激,對孩子感到自責。
(二)轉介就醫階段
心理危機發生后,學生大多需要轉介到專業的心理診療機構,但學生和家長有強烈的返校復學需求,轉介就醫過程往往受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心理健康素養。家長缺少相應的心理疾病和精神衛生知識,存在病恥感,同時缺乏求助途徑和資源。第二,對待心理危機的態度。在最嚴重的情況尚未發生之前,一些家長并不重視,錯失了行動的有效時機。另外,不少家長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也存在“甩包袱”心理,認為學生出事是學校的責任。第三,就醫行動中的困難。主要包括家長對心理診療機構和人員的信任度,就醫的成本(時間、精力、金錢、對學習的影響等),心理癥狀對行為的影響(如抑郁會降低求助和就醫的動力,焦慮會擔心就醫的結果等)。
(三)跟進與反復階段
心理危機的發生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受學生人際關系、原生家庭、個性特征、過往經歷等多方面的影響。危機發生之初因危及生命健康,經過學校多方人員及心理醫生的介入,家長一般能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孩子的情況是危險的,在生活中也能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然而,心理危機的后期跟進時程長,學生的情緒和行為表現變數較大,無迅速解決的辦法。“求快”和“講道理”是家長最常見的干預心態和方式,可能會導致學生的心理問題趨于嚴重,心理危機也可能再次發生。
1.無條件積極關注。
多數家長在危機發生后會和孩子有至少一次的談心,不論學生對家長是何態度,家長往往表態會多理解,多傾聽,多關心。家長在短時間內可以做到無條件積極關注,基于孩子的需求而應對,如答應孩子“請假在家休息,暫不去學校”的請求,給予孩子一定的空間自由,甚至是無節制地玩手機等。這樣的情況會持續兩三天,一方面家長需要時間理清問題的來龍去脈,另一方面也會反思自己之前的“失職”。
2.有條件的積極關注。
跟進與反復階段面臨的問題有:(1)學生的問題不斷暴露,比危機最初發生時更加復雜和嚴重;(2)學生難以顧及家長的情緒,甚至會因為家長的理解而感到安全和放松,從而更加情緒化;(3)心理治療效果不明顯,甚至更加嚴重。
按時上學、聽課、寫作業本應是學生的常態,當上述兩三天的偶然情況成為常態,家長很難淡定應對。于是,家長開始有條件、有要求,如一定要去上學,哪怕不做作業也要去學校聽課;在家也不能天天不學習,還是要制訂學習計劃等。學生會將家長前后的態度解讀為“虛偽”“不理解”,并對此感到失望。信任是相互的,家長給予有條件的關注和支持后,孩子對家長的信任也是有條件的。
3.有條件的“無條件積極關注”。
當學生感受到家長的“有條件”,危機情況可能會再次發生,如自殘行為持續或加劇。一般情況下,學校會再次約談家長,學生也需要定期就醫復診。當家長意識到問題的相對持久性后,會再次表示理解和支持。但不論對于家長還是學生而言,持久的應對都不可能做到完全的無條件積極關注,一定是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有條件的“無條件積極關注”,最終達到一種相對平衡。
二、校園心理危機中的家長行為干預
筆者在實踐中發現,在轉介就醫和跟進反復階段,家長更容易產生糾結心態,這就需要學校把工作做到前面,不要等待問題出現才與家長溝通。同時要理解家長的各種“限制”,不指責、不推脫,給予家長必要的、可操作的支持。
(一)理解家長認知方面的局限性
心理危機發生后,學校與家長溝通時應表明立場:都是為了孩子的健康和安全。不論家長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存在哪些問題,都要盡量理解家長,讓家長感受到被支持而非被指責。不少家長之所以“淡化”孩子的危機,是因為他們以自己的成長經歷來推斷孩子的現狀,孩子的痛苦較難引發家長的感同身受。有不少家長會談到自己青春期時的叛逆行為,但最終都艱難地走出來了,他們堅信孩子也一定能走出來,孩子不會真的出事。
理解家長認知方面的局限性并不代表“無為”,而是要更真摯地“有為”。在問題告知階段,學校應約家長到學校面談而非電話或微信溝通,在形式上體現重視。告知內容一定要包含危機事實的描述,以及近段時間家長需要注意的事項,同時還要體現對家長情緒的關注。突如其來的危機對家長來說也是應激事件,他們也需要情緒的宣泄、心理上的支持。必要時可以對家長進行心理輔導,或建議家長先進行專業求助。
(二)給予家長實際支持
對于超出學校心理健康教師能力范圍外的個案,學校一定要將其轉介到更專業的診療機構。大部分危機個案最終仍要回到學校學習,即使請假在家,學校仍可以給予一定范圍內的支持,包括:(1)就醫信息。大部分家長對于專業心理求助途徑知之甚少,學校可以為家長推薦心理診治機構的相關信息。(2)心理危機干預期間的學習和生活支持。在學生暫時離校期間,學校可以為學生提供學校的相關信息,如學科的進度、作業信息、學校發生的大事件等,減緩學生的焦慮情緒,同時提高其希望感。(3)后續心理輔導支持。學生返校復學后,心理健康教師應持續跟進,為學生提供心理輔導。
(三)將工作做在前面
心理危機已然發生,后續的工作看似是在補救,其實也是在預防,是為了減少后續危機的再次發生。學校有必要總結心理危機案例的干預經驗,把工作做在心理問題反復之前,對“問題告知—轉介就醫—跟進與反復”三個階段會出現的問題提前預防,督促和引導家長做好自身心理建設,做好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當然,更加能夠防患于未然的工作是在首次心理危機發生前進行的,預防性危機干預模式的作用和成效都遠遠超過介入式危機干預模式。預防性危機干預工作包括:在起始年級就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讓家長知曉如何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況,如何應對孩子出現的情緒、行為問題;在心理危機相對高發的畢業年級,學期初積極推進學生心理健康普查,通過心理沙龍、講座等活動,為家長提供專業的心理危機干預知識等。
【參考文獻】
[1]謝四元.心理危機干預學校、家庭、社會協作現狀調查與探討[J].社會心理科學,2013,28(7):97-100.
[2]李斌,邵蕊.家校合作在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中的作用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2(4):56-58.
[3]樊富珉.SARS危機干預與心理輔導模式初探[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7(9):6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