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品
“這是哪門子的《天龍八部》?”新版《天龍八部》8月中旬開播以來,吐槽之聲不絕于耳。這部劇豆瓣開分低至3.4分,在《天龍八部》全部9個版本的影視改編中位列倒數第一。
就劇情而言,主要角色在第一集里就如走馬燈一般悉數亮相,喬峰、虛竹、慕容復等角色提前發生交匯;就角色而言,喬峰缺乏“雖萬千人吾往矣”的大俠氣場,王語嫣缺乏“身旁似有煙霞輕籠”的飄飄仙氣,虛竹缺乏天真無邪的單純氣質,段譽更是喪失了溫潤如玉的公子風度;就武打場面而言,所謂的“高手對決”,并無行云流水的你來我往,只有“左手右手慢動作重播”和“隔空對波”的碎片連綴……
金庸劇不斷被翻拍,不斷落入魔咒中——一代不如一代。自上世紀80年代始,金庸15部作品目前已改編成100多部影視劇。參照豆瓣評分:8.5分以上,大都是二三十年前的TVB版;6—8分之間,以張紀中為代表的內地2000—2007年間拍攝的版本;此后,翻拍金庸劇一路下滑,最低分是2018年的《笑傲江湖》,2.5分。
明明技術條件不斷進步,緣何口碑越來越差?首先,背離原著。來看看這些年金庸劇的翻拍:2008版《射雕英雄傳》,楊康殺死完顏洪烈,又死于歐陽鋒之手;2013版《笑傲江湖》,東方不敗與令狐沖相戀……劇情都與原著相去甚遠。
翻拍被吐槽較多的另一個點是“選角”。以喬峰為例,在金庸的筆下,他“濃眉大眼,高鼻闊口,一張四方的國字面,頗有風霜之色,顧盼之際,極有威勢”,黃日華版豪爽俠義,又有對待心愛之人的深情;胡軍版中規中矩;鐘漢良版造型像“犀利哥拿著滑雪板”;到了最新的楊祐寧版,邋里邋遢,毫無俠義之氣。
此外,翻拍是否成功,還在于角色塑造。之所以翻拍,是為了讓不同版本在不同代人群中留下印記。代際不同,審美自然不同。去年播出的《鹿鼎記》,在張一山的浮夸演技下,韋小寶被演成了猴。當時,導演回應說:“用歡脫無厘頭的人物互動和爆笑臺詞,以及夸張的表演打造角色的整體面貌”。在他的理解里,無厘頭的表演會受到年輕人的喜愛。但年輕人并不買賬。同樣地,新版《天龍八部》原本是要“構建出一個00后這代人印象中的武俠世界”,然而,看完段譽荒唐的出場,觀眾的世界崩塌了。
金庸原著是經典,影視劇前作也經過了市場檢驗,有著穩定的觀眾群體,自然會吸引資本、制作團隊、流量明星的投入,就像“一只毛很多的羊,都想過來薅一把”。于是,匆忙立項、匆忙翻拍,結果越拍越爛、越爛越拍。
當原著被魔改,拍攝被輕視,翻拍的金庸劇就只剩下花里胡哨、狗血另類的皮相。這就意味著這一代年輕人所看到的金庸劇,正在離“武俠”越來越遠。江湖漸逝,俠義、道德、勇氣不在,徒留一聲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