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敖 瑾

最近,江蘇南通市市民房女士在查詢自己的個人征信信息時發現,自己的征信報告“職業信息”欄,竟赫然寫著“專業做雞十年”幾個大字。事情曝光后,立刻引發關注。網友們表示很是訝異:內容嚴肅、影響廣泛的征信報告,為什么會出現如此不妥當的表述?
在今天,個人征信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信用報告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呈現逐步增加趨勢。
據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管理局副局長張子紅介紹,目前從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來看,比如房屋租購、交通出行、集中采購,還有產品項目的招投標、招商活動等等,商業交易和商業合作過程中都在用這些報告。
另一方面,有關部門在行政管理、行政執法、司法辦案,還有社會各方面的評先評優,金融監管部門監管執法的過程中,都在大量應用信用報告。
大家都知道,征信報告不能“花”,否則后果很嚴重,不僅可能到銀行貸不了款,還會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不利影響,甚至社會上一些評先評優,都可能因為信用不好,而無法順利進行。
“按照人民銀行的相關規定,我們行客戶的個人基本信息、貸款擔保的相關數據,都是要錄入到人行的征信中心數據庫里面的。”廣東某銀行征信管理部門人士介紹,就他所在的銀行而言,個人的征信信息,都是由省聯社抽取,然后統一報送到人民銀行的征信中心。
“但這些信息的報送,不是我們人為發起的,而是在日常建立業務關系時,客戶的信息就會錄入到系統里,然后廣東省聯社會在我們的核心數據庫里自動抽取對應的字段,比如姓名、住址、婚姻狀況、工作單位這些信息,然后統一報送到人民銀行征信中心。”
但他表示,不同銀行及金融機構,會有不同的報送流程。據該人士介紹,在信息真實性、準確性方面,銀行客戶經理是第一責任人。“我們在錄入信息的時候,都會有規定要求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及時性,客戶經理是信息錄入準確性的第一責任人,他們都會對這塊進行把關。”
在客戶信息錄入后,銀行一般會有審核的步驟。“建立客戶信息的話,包括我們前臺如果有對公客戶過來開戶,這些信息建立都是需要授權的,也就是說,會有人專門對這些信息進行審核,一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但是這次事件涉及的是金融公司,公司這塊可能跟我們銀行不太一樣,我也不好評價什么,可能這種公司信息錄入嚴謹度會比較差一些。”
他表示,當銀行等金融機構出現信息錄入有誤等問題時,金融機構只需要幫客戶申請修改,而對造成的后果目前尚無明確的懲罰機制。
查閱中國裁判文書網發現,因為金融機構疏忽,對個人征信信息錄入錯誤導致的訴訟案件并不少見。
一則公開的判決書顯示,2018年11 月,河南的張艷女士在辦理貸款購車手續時發現自己于2001年11 月在上蔡農商行有一筆不良貸款未還,并被列入失信人。張女士隨即與上蔡農商行交涉,上蔡農商行認可,將借款人張彥誤報寫成了張艷,致使張艷個人征信出現不良記錄。法院最終裁定,上蔡農商行工作疏忽存在過錯,侵害了張艷的名譽權,上蔡農商行賠償張艷3000 元。但因張艷未能提供充分證據,所以法院并未支持張艷要求上蔡農商行賠償精神損失的請求。
然而,在另一個案件中,原告因為《個人信用報告》中的部分時間信息有誤,而將央行敦化市支行、央行延邊州中心支行一同告上法庭,但法院并未認定征信機構錄入征信記錄信息有誤涉及侵犯當事人名譽權。判決書顯示,法院認為,原告劉玉偉名下的《個人征信報告》,其中確實有一些內容錄入有誤,但主要的貸款數額,以及還款逾期的信用不良記錄,是符合客觀事實的。銀行錄入的不良記錄只是存在時間上的錯誤,并未降低原告的自身屬性和價值所獲得的社會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