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永波,陳禹旭
(陜西省一三一煤田地質有限公司,陜西 韓城 715400)
上河煤礦5-2煤皮帶下山運輸斜巷掘進至120 m處時,在巷道迎頭20 m范圍內出現了4處突水點,均為底板出水,其中在巷道迎頭后方約10 m范圍內有3個較大突水點(約8 m3/h、9 m3/h、16 m3/h),見圖1。后方19 m處有1處出水點(約3 m3/h)。總涌水量約35 m3/h,經采樣,對水質進行分析和測量靜水位標高,初步確定突水水源為5-2煤層頂板水,雖然經過長時間排水,但涌水量一直未衰減,保持穩定,導致巷道掘進工作無法進行,施工治理迫在眉睫。

圖1 出水點位置圖
針對巷道底板突水問題,一般采用“截”“堵”“排”等方法。但不同方法各有利弊,因此要正確選擇。經過長時間排水,巷道迎頭涌水基本穩定,但水量一直不減,可以確定用直接排水方法難以解決當前問題。雖然突水層位大致確定,但出水源頭尚未查明,因此無法采取“截”的方法,“堵”的方法成為唯一可選方案,故決定采取注漿堵水方法進行治理。
該巷道出水點為開放性出水,又是下山巷道,給堵水布孔帶來很大困難。堵治水計劃分兩部分進行:把動水變成靜水進行治理。在出水點上部用混凝土做一個止漿墊,把動水封閉到止漿墊以下,再進行注漿堵水。構筑止漿墊時預埋2根Φ32 mm鋼管進行注漿,注漿壓力達到設計要求時在巷道底板和兩幫均勻布置6個孔,打穿止漿墊進行檢查,有水繼續注漿,無水破墊掘進。
2.3.1 止漿墊厚度計算
根據止漿墊厚度計算公式計算止漿墊厚度:
L=L1+L0
Li=[ln(γoγfγdP)-ln(ft)]/0.3986
=[ln(1.3×1.5×1.8×0.5)-ln1.5]/0.3986
=0.4 m
Li-止漿墊應力衰減段計算厚度,m;γo-結構的重要性系數,取1.3,下同;γf-作用的分項系數,取1.5,下同;γd-取1.2~2.0,水壓大、巷道凈斷面積大時取大值,計算取1.8;P-水壓,考慮靜水壓與動水壓并留有一定富裕系數,取0.5 MPa;ft-混凝土的抗拉強度設計值,當混凝土標號為C30時取1.5;L0-止漿墊應力回升段厚度,取1.0~2.0 m,本次計算取2.0 m。
由上式計算得L=Li+L0=0.4+2.0=2.4 m,取2.5 m。
2.3.2 止漿墊構筑
采用石子、河砂及水泥(42.5 MPa普通硅酸鹽水泥)按比例攪拌成C30混凝土,構筑止漿墊。
濾水層鋪設。澆筑止漿墊前,在突水點的上面至巷道迎頭用碎石鋪設濾水層,濾水層上面鋪油氈,如圖2所示。

圖2 止漿墊結構圖
止漿墊澆筑及孔口管埋設。濾水層鋪設好后澆筑混凝土止漿墊。止漿墊厚度為2.5 m,強度等級為C30,一次完成澆筑。澆筑時,混凝土中摻入高效減水早強劑,摻入量為水泥的2%。
鋪設濾水層和澆筑止漿墊時,預埋2根8.4 m長、規格為Φ273 mm、可容納潛水泵的導水管,其下部1 m為花管,用濾水網包裹。導水管上端高出止漿墊6.0 m,管口帶法蘭盤。此導水管的用途是在澆筑止漿墊時作為排出工作面涌水的通道。同時預埋2根9.0 m長的Φ32 mm鋼管,其上端高出止漿墊6.5 m,既可做注漿管也可做觀測管。止漿墊混凝土養護5~7 d后,停止抽水,提出潛水泵,封閉所有預埋管和導水管,觀察止漿墊及巷壁漏水情況,若有漏水部位,必須打眼下管,采用輕質高強度的有機發泡化學漿—固特瓏進行注漿充填與加固,濾水層注漿加固利用預埋的注漿管進行。注漿壓力達到5.0 MPa時停止注漿。
止漿墊密封質量合格后,采用ZQJ-3600/7.1型架柱式氣動鉆機分別在巷道兩幫及頂底板施工探水孔,兩幫探水孔位置位于止漿墊外3.5 m處,與巷道夾角22°,底板探水孔位置位于止漿墊外3.5 m處,與巷道底板夾角為17°,鉆孔規格為Φ92-52 mm,終孔層位均為出水點水平及垂深2.0 m。成孔后,每孔各安設Φ75×6 000 mm孔口管1根,用化學漿(固特瓏)進行固管,起到放水、泄壓作用,給后續注漿創造條件。
注漿堵水材料選用(水泥—水玻璃雙液漿)42.5 MPa普通硅酸鹽水泥、水玻璃及FGN添加劑,其配比如下:水泥漿液水灰比應控制在(0.65~1)∶l。水玻璃波美度(濃度)為33°~40°Be′,模數2.4~3.4。水泥與FGN加固補強型特種添加劑之間的比例應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隨時調整,一般控制在l∶(0.005~0.01)。
根據出水點巷壁煤巖體的具體特點和壁后注漿堵水施工工藝,結合煤層最小抵抗面及碹體圍巖條件,在供風壓力不低于0.5 MPa時,設計注漿終孔壓力控制在2~3 MPa。
連續7 d通過預埋注漿管對出水點進行注漿,共計注入水泥58.0 t,發現巷道底板涌水減少,只有少量滲水現象。之后,對巷道頂底板及兩幫施工了6個探水孔,僅在底板的檢2孔及檢3孔出現涌水,隨后對檢2及檢3孔進行雙液注漿,共注水泥28.45 t,水玻璃0.73 t,巷道兩幫施工的檢1、檢4、底板檢5、頂板檢6孔均無出水情況,礦方后期反饋已安全渡過該突水點,說明該治理方案合理,注漿效果明顯。
對上河煤礦5-2煤皮帶下山迎頭后20 m范圍突水點的治理效果明顯,注漿堵水率達98%。將原來35 m3/h涌水量治理到巷道頂底板只有少量滲水和滴水,為巷道順利掘進提供了安全保障,也為類似礦井巷道治理提供了可借鑒的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