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法勝,徐小兵
(蘭州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50)
試驗設在永登縣,研究對象為永登縣黃牛(不同雜交組合的公牛),牛只選擇遵循生長發育良好,健康無病,年齡相近,初始體重無顯著差異性的原則,分別選定永秦雜5頭、永南雜5頭、永安雜5頭、永利雜5頭,共計20頭,所有牛只選定時為20~24月齡,育肥8個月后出欄。
將選定的黃牛稱重后編號,按照不同雜交組合分為永秦雜組(永登縣黃牛×秦川牛)、永南雜組(永登縣黃牛×南德溫牛)、永安雜組(永登縣黃牛×紅安格斯牛)、永利雜組(永登縣黃牛×利木贊牛)。根據永登縣實際養殖條件,所有牛只在半開放式牛舍內育肥。
嚴格按照肉牛階段式育肥的技術要求,根據育肥牛只實際體重及增重變化規律,參照我國肉牛飼養標準和營養需要,運用飼料配方設計相關軟件,合理配制日糧。育肥期間,根據試驗牛只增重情況,每2個月更換1次日糧配方,每次更換過渡3~5 d。
育肥牛只稱重、編號、分組后,經過1周過渡期進入正式育肥期,整個育肥過程中,安排專人負責飼喂,飼喂過程中注意觀察牛只的健康情況,每天分3次投喂日糧(8:00、12:00、18:00),每次投喂后3 h內飲水。每次飼喂日糧和飲水前清掃飼槽,定期清理圈舍,保證育肥環境、日糧及飲水清潔衛生。育肥期內每個育肥牛只圈舍投放礦物鹽舔磚,補充育肥牛鈣、磷等礦物質元素的不足。
育肥試驗牛只按不同雜交組合分組,育肥期前4個月記錄為育肥前期,后4個月記錄為育肥后期。在育肥試驗開始前測定所有牛只體重,記錄為起始體重,育肥試驗開展4個月時,測定中期體重,育肥到8個月出欄時,測定育肥結束體重,所測數據用于統計分析育肥前期、育肥后期和全期增重情況,每次體重測定均在上午進行,測定前12 h停止對試驗牛只喂料和飲水,確保每次體重測定均在空腹狀態進行。同時,盡量保證每次測定所用地秤相同。
測定數據均運用Excel軟件進行整理和統計,并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差異性分析,最終結果均以“平均數±標準差”表示。
永登縣黃牛不同雜交組合育肥增重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中數據可知,永登縣黃牛不同雜交組合育肥前期日均增重總體水平顯著高于育肥后期(P<0.05)。前期日均增重中,永利雜組最高,達到0.99 kg,顯著高于永南雜組(P<0.05),高出8.8%,略高于其他組,分別高出永秦雜組3.1%、永安雜組2.1%;永安雜組略高于永秦雜組和永南雜組,分別高出1.0%和6.6%,永秦雜組高出永南雜組5.5%。后期日均增重由高到低依次為永南雜組>永利雜組>永安雜組>永秦雜組,但不同組別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不同組別之間全期平均日增重差異不顯著(P>0.05),但永利雜組仍然略高于其他組,分別高出永秦雜組2.4%、永南雜組4.9%、永安雜組1.2%,由此可知,在同一飼養管理和營養水平下,永利雜組育肥增重效果最佳,永安雜組次之,永秦雜組再次之,永南雜組最次。

表1 永登縣黃牛不同雜交組合增重情況測定結果 單位:kg
隨著肉牛產業的發展,育肥已經成為肉牛產業最主要的生產經營方式之一,為了提高肉牛產肉性能,提升牛肉品質,多年來人們針對肉牛育肥技術開展了大量科學研究[1-5],探索出了形式多樣、效果不同的育肥方式和育肥技術。永登縣黃牛體質健壯,性情溫馴,適應性強,耐粗飼,早熟,易育肥;抗逆性強,耐熱耐寒;繁育性能較好。本研究以永登縣黃牛不同雜交組合為研究對象,在同一飼養管理和營養水平下開展育肥試驗,結果顯示不同組別之間整體育肥性能各有差別,但差異不顯著(P>0.05),同一組別不同育肥階段育肥性能差異顯著,總體表現為育肥前期增重顯著高于育肥后期(P<0.05),說明同一組別育肥牛只增重有隨著月齡增大而降低的趨勢,基本符合牛的生長發育規律,與已有研究結果一致[6]。
在本研究中,從育肥日均增重情況來看,永利雜組顯著高于永南雜組(P<0.05),略高于其他兩組,日均增重由高到低依次為永利雜組>永安雜組>永秦雜組>永南雜組;育肥后期日均增重由高到低依次為永南雜組>永利雜組>永安雜組>永秦雜組,但不同組別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整個育肥期平均日增重由高到低依次為永利雜組>永安雜組>永秦雜組>永南雜組,這一結果與劉波等[6]的研究結果“與其他雜交群體相比,利木贊種牛改良的雜種牛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表現出更好的發育趨勢”,與李波等[7]的研究結果“利木贊種牛改良魯西黃牛,其雜交后代在生長速度方面明顯優于魯西黃牛”,以及與譚支良等[8]的研究結果“利木贊牛改良秦川牛效果明顯”基本一致,說明在同等飼養管理和營養條件下,永利雜組在育肥增重性能方面表現更優。綜上所述,雖然永登縣黃牛不同雜交組合之間育肥性能差異不顯著,但與其他雜交組合相比,永利雜組具有更好的育肥性能,宜在永登縣黃牛育肥生產實踐中廣泛推廣應用,以期提高牛肉產量,滿足市場消費需求,從而增加產業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