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喜
(甘肅省清水縣畜牧獸醫事務服務中心,甘肅 清水 741400)
加大畜禽改良力度,提高畜禽良種化比例,努力推進畜牧業良種化進程,對促進畜牧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試驗以清水縣本地綿羊為母本,分別以薩福克、陶賽特、夏洛來和小尾寒羊為父本進行二元雜交試驗,測定各雜交組F1代的生產性能,篩選生產性能好的羔羊為后續開展三元雜交試驗做準備。
試驗點設在清水縣東部的白沙鎮,年降水量524 mm,年平均氣溫9.6℃,全年無霜期170 d,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非常適合發展畜牧業[1]。
母本為清水縣當地的土種綿羊,年齡2~4周歲,體型中等,體況良好,健康無疾病。父本為良種場引進的4周歲以上的陶賽特、夏洛萊羊、薩福克、小尾寒羊和當地土種公羊,所有公羊體況健康,膘情良好。試驗共設5組,其中本×本為對照組,薩×本組、陶×本組、夏×本組、寒×本組為二元雜交試驗組。各組的F1代公羔羊育肥上市,母羔待性成熟后選擇生產性能好的進行三元雜交試驗。試驗過程中飼養圈舍基本一致,飼料配方完全一致。
本試驗的日糧配方參照NRC(1985)綿羊飼養標準,能繁母羊分舍后按同一飼料配方統一集中飼喂。羔羊日糧組成見表1。羔羊7日齡開始補飼,90日齡斷奶,試驗期內各組羔羊的飼養方式和生長環境基本一致。

表1 羔羊日糧配方
試驗羊只統一編號,能繁母羊和羔羊均為舍飼化管理,每日飼喂分早、中、晚3次進行,自由采食,按正常程序免疫、驅蟲。
出生重,3月齡羔羊的體重、體長、體高、管圍、胸圍和日增重,6月齡羔羊屠宰前活重、胴體重、骨骼重、屠宰率、凈肉重、凈肉率和眼肌面積[2]。
先對試驗數據進行記錄、分類匯總、剔除奇異值。然后應用統計軟件Spss20.0進行數據分析,結果用平均值±標準差的形式表示,并用Ducan法進行多重比較。
由表2可知,不同組間F1代母羊的產羔率存在極顯著的差異性(P<0.01)。F1代母羊產羔率最高的是寒×本組,為190%;其次是陶×本組,為175%。F1代母羊產羔率寒×本組顯著(P<0.05)高于其他各組;陶×本組顯著(P<0.05)高于夏×本組、薩×本組和本×本組;夏×本組和薩×本組顯著(P<0.05)高于本×本組;夏×本組和薩×本組間不具有差異性(P>0.05)。

表2 不同組F1代母羊產羔率
由表3可知,薩×本組F1代羔羊的出生重極顯著(P<0.01)高于其他4組;3月齡時薩×本組F1代的體重和體高(P<0.05)均顯著高于夏×本組、陶×本組、寒×本組和本×本組;F1代3月齡羔羊日增重夏×本組、陶×本組和薩×本組3組間差異顯著(P<0.05),寒×本組和本×本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F1代3月齡羔羊的胸圍和管圍,夏×本組、陶×本組和薩×本組顯著優于(P<0.05)寒×本組和本×本組。

表3 不同組F1代3月齡羔羊生產性能
由表4可知,薩×本組F1代6月齡羔羊的屠宰前活重、胴體重、肌肉重、屠宰率、胴體凈肉率、眼肌面積等均明顯(P<0.05)優于陶×本組、夏×本組、寒×本組和本×本組;陶×本組和夏×本組F1代6月齡羔羊的胴體重、屠宰率和胴體凈肉率的差異均不顯著(P>0.05)。寒×本組和本×本組F1代6月齡羔羊的胴體重、屠宰率和胴體凈肉率的差異也不顯著(P>0.05)。

表4 不同組F1代6月齡羔羊屠宰指標
F1代初生重薩×本組表現最好,為4.51 kg,顯著高于其他4組;其次是陶×本組和夏×本組。F1代母羊的產羔率寒×本組顯著高于其他各組,這可能是作為此次試驗母本的當地綿羊已遺傳了上一代小尾寒羊的多胎基因。在F1代的生產性能方面,薩×本組的生產性能最好,生長發育最快,屠宰前活重、胴體重、屠宰率、胴體凈肉率和眼肌面積等各項指標均高于陶×本組、夏×本組、寒×本組和本×本組;陶×本組和夏×本組的各項指標均接近,差異性不顯著。這一結論與王旭東[3]不同組別肉羊雜交組合雜一代生長生產性能對比試驗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
將當地母綿羊與良種公羊雜交,不僅可發揮當地綿羊耐粗食、適應性強的優勢,還可發揮良種公羊生長速度快、飼料轉化率高、產肉性能好的優勢,使品種間的雜交優勢表現更為明顯。本次試驗中薩×本組F1代羔羊的綜合生產性能最優,母羔可用于繼續開展三元雜交試驗[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