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瑾

文前提要:夏季戶外運動對身體的消耗較大,借助合適的運動保障轉嫁潛在的運動傷害風險,也是運動愛好者們應該注重的“熱身準備”之一。
前不久,白銀山地馬拉松越野賽死傷事件引發了社會各界持續性的關注。事件中21 位年輕跑者在這個夏天戛然而止的生命令人痛心,也讓不少同樣喜愛挑戰自然與極限的運動愛好者意識到了可能伴隨著運動產生的潛在風險。
事實上,隨著運動風潮在國內的逐步發展,越野、沖浪、馬術這些隱含較大風險的戶外運動已經逐步成為一種時尚。即使大部分戶外運動愛好者都擁有一定的專業技術,但這些高危運動的潛在的危險性依舊不容忽視。對于常常參與中高風險運動的朋友們來說,除了選購專業的運動裝備之外,借助合適的運動保障轉嫁潛在的運動傷害風險,也是進一步提升運動防護的有效準備。
普通意外險難保“高危運動”
夏季體感炎熱,臺風、雷暴等極端天氣時有出現,但依舊不會影響運動愛好者的運動熱情。通常情況下,在夏季進行戶外活動時人體消耗大,大量運動會加速體內水分流失,如果不注意防范或遭遇極端天氣,就可能遭遇潛在的人身傷害。除了在白銀山地馬拉松越野賽事故中出現的失溫,夏季運動過程中出現摔傷、骨折、意外墜落等運動傷害的風險也較高。
在當前保險市場中,兼具意外傷害與意外醫療保障的綜合意外險是能為大部分普通運動提供風險保障的實用險種。其中,意外傷害保障包含意外身故和意外傷殘保障,被保險人如因大眾運動等意外遭受身體傷害,保險公司將予以合同約定的定額賠付;而意外醫療保障則可在約定限額內按約定報銷比例報銷被保險人遭遇意外事故導致的醫療費用。
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不同的綜合意外險產品對免責的風險運動有不同的約定,在大部分綜合意外險的合同中,越野、攀巖、滑雪、跳傘、潛水等高風險戶外運動基本都被列為免責條款,通常不在常規綜合意外險保障范圍內。舉例而言,夏季正是沖浪、潛水等戶外運動的旺季,但這些意外較為高發的中高風險戶外運動通常都被普通意外險“拒之門外”,如被保險人在進行這些“高危運動”時遭遇運動傷害,通常無法獲得保險補償。
專項險保障更貼心
常規意外險不保高風險運動,那又該要如何“補漏”夯實保障呢?
事實上,隨著戶外運動及極限運動愛好者的逐步增多,近年來已有不少保險公司針對高風險運動推出了專項運動保障產品以及囊括高風險運動的戶外旅游險。從具體保障上來看,這些專項險的保障期限以及保障范圍也更為貼心靈活。
以某大型險企推出的某戶外運動意外險為例,該款的高危運動保障范圍涵蓋水上項目、攀巖、滑雪、潛水等多種,最高可選擇高達20萬元的高危運動意外身故、殘疾保障,附加5萬元意外醫療以及10萬元緊急運送保障。此外,該專項險還包括有2萬元面部整容以及3000元運動設備損失保障。產品的保障期限從1至30天可選,對應的保費區間為6至144元。
投保勿忘厘清條款
綜合來看,高風險運動保險比較特殊,保障條款也相對較為復雜。對于戶外運動發燒友來說,除了確保自己所喜愛的運動包涵在對應意外險的保障范圍內,也要注意詳細查看投保須知、免責條款并厘清具體保障。
有業內專家建議,關注高危運動以及戶外運動的體育愛好者在挑選意外保障時,還應特別注意了解和對比以下兩項條款:
一是附加意外醫療保障條款。對大多數運動愛好者來說,身故或高殘風險都是極端情況,更常見的是運動時意外受傷帶來的就醫就診風險,尤其是在消費水平較高的國家和地區,運動傷害造成的醫療費用通常較高。因此,建議高風險運動愛好者在條件允許范圍內優先選擇低免賠額、高賠付比例的保障產品。
第二是緊急醫療運送救援條款。在配置保險保障的同時,相應的運送救援服務尤其是在外省市或海外體驗高危運動可酌情考慮對比不同產品的緊急醫療運送救援服務保障,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選擇更適合自身救援服務需求的保障產品。
除了按序選擇合適的意外保障產品之外,業內專家也建議長期接觸高風險運動,或以中高風險運動及戶外運動為職業的相關人員,特別是身兼家庭“頂梁柱”的運動愛好者們還應考慮在意外保障的基礎上再酌情附加一份壽險保障,為其他家庭成員的生活進一步轉嫁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