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妍妍 葉軍
【摘 要】學科育人視域下的音樂體驗式教學,打破了傳統體驗式教學的樊籬。我們在培育審美感知、深化情感體驗、豐富創意表達、培育創新思維和促進群體交流方面探索實踐了“四步遞進式”的育人策略,以滿足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需求。
【關鍵詞】學科育人 體驗式教學 行動實踐
傳統的中小學音樂體驗式教學,注重激發音樂學習興趣,豐富音樂課堂活動,活躍課堂氣氛,這種初級層次的體驗式課堂教學往往弱化了音樂學科本身在育人價值上的獨特優勢。近年來,我們在學科育人理念的引領下,以多種音樂感受形式來喚起內在情緒,以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來表達真情實感,以深層次的音樂理解和外化表達來詮釋音樂文化內涵,挖掘音樂特有的審美功能,踐行“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以樂啟智”的育人目標,探索出了指向“知音識曲、向善尚美”的中小學音樂體驗式教學行動路徑。實踐表明,融入育人價值的體驗式音樂課堂教學創新實踐,既是當前“新課堂”積極適應核心素養培養的訴求,又是音樂學科育人功能達成的必然要求。
一、科學定位:學科育人視域下中小學音樂體驗式教學的行為表征
音樂體驗式教學不僅要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獲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而且要準確定位并挖掘增強審美感知、深化情感體驗、豐富創意表達、培育創新思維和促進群體交流的育人功能。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其育人價值,達成音樂學科審美、立美的育人目標,走向音樂教育教學的根本歸屬。
1. 立足審美感知的多感官聯覺
音樂學科承載著從審美到立美的重要使命,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音樂審美習慣,掌握音樂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有效展開審美感知。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聽覺、視覺等多感官的聯覺體驗,對音樂作品進行完整與局部的聆聽感受,初步了解音樂作品全貌及風格特點,同時對相關音樂要素及基本特征形成相對理性的認知,從而最大程度地把握音樂作品本身的情感基調及文化內涵。
2. 指向藝術表現的情感體驗
音樂作品本身的外顯特征及音樂創作手法服務于作品本身的藝術表現。所以,在對音樂作品進行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學生的情緒在音樂體驗中被慢慢喚醒,與音樂作品本身所要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并準確表現出來,真正達到“以情帶聲”的美好境界。這種“情”的喚起與激發,即是音樂情感的深度體驗。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內心情感因“喚起”“共鳴”和“升華”,而變得越發豐富、美好。
3. 促進創新思維培養的創意實踐表達
在音樂藝術的感知、表達、創造過程中,每一個音樂作品本身都承載著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學生在音樂體驗過程中,不僅經歷音樂表現形式、音樂情感表達等方面的體驗,而且需要經歷音樂作品內涵與價值觀念的洗禮。每個學生都是與眾不同的生命個體,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征,并具有不完全相同的經驗基礎及音樂感悟能力。那么,將自己體驗到的一系列“美好”進行內化,再以具有獨特創意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的音樂學習沒有流于形式,是具有創造性的深層次的藝術表達,學生的創新性思維也在此過程中得到了培養。
4. 促進群體和諧的互動式交流協作
體驗式教學為學生提供親身參與音樂實踐的機會,并使學生獲得對音樂的直接經驗和豐富的情感體驗。學生主動參與聆聽、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和音樂創編等各種音樂實踐活動,并將自己獲得的直接經驗與同伴進行分享,促進彼此間的交流,將交流獲得的間接情感經驗進行內化,進而實現自身音樂表達與創造能力的提高,這種合作分享與交流體驗可以促進群體的和諧與共進。
二、遞進體驗:“四步遞進式”體驗教學的行動探索
基于學科育人視域下中小學音樂體驗式教學的認知特點,我們探索了聽覺初體驗、聯覺細體驗、情感深體驗和創意再體驗的“四步遞進式”策略,促進學生建立良好的審美感知,培育音樂思維,培養豐富情感,努力實現“以美怡人”“以美啟智”的音樂學習目標。
1. 聽覺初體驗,涵養審美感知
“音樂是以聲音為表現媒介的藝術。”任何學習理解音樂的活動都必須建立在聆聽的基礎之上。當面對一首陌生的音樂作品時,教師再多的介紹、講解都無濟于事,學生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聆聽。只有聆聽,才能對音樂產生最基礎的了解;只有聆聽,才能獲得第一手經驗信息。學生對美的感知,一定是建立在聽覺基礎之上的。學生在聆聽中建立“捕獲”美的習慣,在聆聽中提升感知美的能力,這些正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希望看見的教學反饋。
2. 聯覺細體驗,培育立美思維
音樂作品本身由節奏、旋律、速度和力度等多種音樂要素組成。不同的音樂作品,其相關要素的顯著特征各不相同。學生要對音樂作品有理性的認知,必須在初體驗的基礎上,進行更加細致豐富的多感官聯覺體驗,如聽覺+視覺、聽覺+律動等。立足音樂要素而展開的聽覺、視覺、律動等多感官連接的音樂體驗,可以明晰音樂作品的基本特征、音樂創作方法、音樂思維及表達方式。比如,在蘇少版小學音樂二年級“夏夜”這一唱歌教學中,學生以律動來體驗三拍子韻律,同時在模仿“閃爍的螢火蟲、飛翔的螢火”律動活動中,體驗歌曲中活潑歡快、優美連貫的旋律,再通過視覺觀察旋律走向圖形譜,進一步發現歌曲旋律特點和歌曲創作思路,這就為接下來的歌唱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 情感深體驗,豐富情感表達
每一個學生個體在面對不同情緒的音樂作品時,情感會被慢慢喚起,同時與自己已有的情感經驗進行交融、升華,形成更為豐富、更為深刻的情感,再通過歌唱、演奏、律動等藝術表現表達出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無法要求學生生硬地達到某種情感標準,只能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音樂情感的深體驗過程中。當學生將音樂作品的外顯特征及內在情感真正實現自我情感的內化與升華時,自然就能將之真切地表達出來。比如,在人音版三年級唱歌課“豐收景象”中,教師為了幫助學生體驗豐收時愉悅快樂、自信自豪的情感,設計了層層遞進式的、由淺入深的音樂體驗活動:從圍成谷垛形狀傳遞音樂恒拍,到體驗旋律走向的畫圖譜(谷垛形狀),到韻律特點與情感表達相呼應的情緒體驗,再到歌詞內容的內涵理解。隨著這樣多層次的音樂體驗,學生的音樂感知需求得到了滿足,學生內在的情緒被激發,豐收的喜悅之情油然而生,內心情感也得到了升華。
4. 創意再體驗,促進生命全面發展
在音樂學習中,學生會對所學習的內容產生個性化理解,在完成常規的音樂表現之后,還希望能以具有個性化特征的創意表達方式盡情表達情感。比如,在蘇少版四年級“如今家鄉山連山”一課中,教師在最后的歌曲作品表現中,將全班學生分成4~5個小組,讓各小組展開2分鐘的作品表現自主設計。學生在創意再表達的個性化音樂活動中,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自己的想象力,音樂思維在活動中不斷建立,內在人格與自我價值也得到全面彰顯。
三、指向育人:體驗式教學行動轉型的實踐反思
我們在不斷的探索實踐中發現,目前體驗式教學定位不準、重形式輕內容、局部化、碎片化等問題比較普遍,這導致了教學效果不佳,育人功能難以發揮。對此,我們從教學目標達成這一基點出發,關注體驗過程,遵循體驗原則,指向育人目標,有效展開音樂體驗式教學,讓音樂真正屬于每一個學生。
1. 指向音樂育人目標,展開音樂體驗式學習設計
音樂體驗式學習活動的設計,首先應指向育人目標的有效達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往往為了運用體驗式教學法而設計相關音樂體驗活動,為了體驗而體驗,看似熱鬧但缺乏內容上的邏輯關聯,而且不能夠與教學對象的認知特點相適應,這就使學生的體驗式學習失去真正的生命力。我們應以促進學生的審美感知,幫助學生以恰當的藝術表現形式表達豐富情感,在體驗式學習中獲得文化內涵的理解以及音樂思維的培養為目標來設計學習內容。只有以育人目標的實現為根本任務,準確定位體驗式教學,才能有效設計并展開體驗式學習活動。
2. 指向音樂學科育人實踐,確立更具導向性的評價指標
在傳統音樂教學中,教師常常以音樂基礎知識掌握情況、演唱演奏技能水平達成情況、教學內容完成情況為教學評價指標,而忽視了音樂學習過程中學生個體在內在發展、價值導向以及智慧啟迪等方面的培養。我們應該確立聯覺體驗、內化感悟、深化理解和美感把握的審美感知,實現激發情感、發揮創造、培養自信心的藝術表現,獲得不同文化語境、人文內涵、價值取向的文化理解這一系列的育人評價指標,從而為真正達成音樂學科育人目標提供約束。
3. 指向音樂整體性思維培養,遵循總分結合的音樂體驗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放大教學重難點,用盡全力去解決,這樣就會形成多個點狀、碎片化的音樂體驗學習。這種碎片化音樂體驗式學習,因過于關注局部而造成學生認知的割裂、思維的斷層,不能使學生形成整體性思維。因此,學科育人視域下的體驗式音樂教學,應把握“在整體中細觀局部,在局部中認識整體”的體驗原則,展開總分相結合的體驗實踐,這樣才能使體驗更加深入、細致和有效,使每一個學生真正獲得音樂體驗帶來的滿足、愉悅、和諧和幸福。
本文系江蘇省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重點聯系課題“基于數字音樂手段提升小學生音樂創造能力的實踐研究”(課題批準編號:L/2018/260)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1.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教師發展中心;2.江蘇省南京市教學研究室)
責任編輯:趙繼瑩
7241321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