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
“什么是高分子?不知道大家看見過沒有?”在華南理工大學“世紀木棉”學術講座上,八十多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程镕時向前來聽講的同學提問,大家紛紛搖頭。
他從桌上拿起一節分子模型,舉在手里:“我這個就是一個高分子!”
他把模型一會兒拉直,一會兒揉成一團,向學生解釋著“鏈”、“塌縮”、“構象”等專業知識。帶著好奇的目光和會心的微笑,年輕的學子就這樣走進了高分子世界……
像上面這樣的授課或講座,程镕時已經記不起來講了多少次,但每次走上講臺,他都是一樣的認真。
對他教學的這種認真勁兒,周圍的老師和學生深有體會。
他的一個博士生,有篇研究論文涉及到一個光學的新發現,對于僅有化學背景的學生來說,光學并不十分熟悉。于是,程镕時就要求該學生從最基本的原理開始,研究在試驗中出現的現象和原理怎樣結合等問題,并強調要有充分的證據。就這樣,為了保證這個理論無懈可擊,這位博士生把論文的這一部分足足修改了二十多遍。
有人認為,搞化學研究的,只需要在本專業做精做深就足矣,但程镕時卻視野開闊,不斷探索借鑒新的研究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程镕時經常會用到一些電腦軟件,這些新生事物更新特別快,就連年輕師生也很難完全掌握它們的“脾氣”,可程镕時知道這些軟件能給教學和科研帶來極大便利,總會把這些新東西的版本、功能摸得一清二楚,有時候還會指導其他人使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吹匠汤线@樣認真,身邊的師生在感動與欽佩的同時,也更加堅定了刻苦研究、做出成績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