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進的程度空前加深,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休戚與共,中國人民的夢想和各國人民的夢想緊緊相連。中國的發展給世界帶來新機遇,也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中國的發展為世界的發展
注入強大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從1978年的1.8%提高到2020年的17%左右,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復蘇緩慢的形勢,中國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市場活力快速激發,內需潛力不斷釋放,新動能逐步增強;主要宏觀經濟指標保持穩定,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增強;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在世界遭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2020年中國是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由此可見,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經濟的穩定器和動力源。
更值得一提的是,“一帶一路”作為一種全新的合作模式,為沿線各國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2013年秋,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同年11月,“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作為一項重大決策部署,寫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4年6月,習近平主席在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上首次正式使用“一帶一路”的提法,并對絲綢之路精神和“一帶一路”建設應該堅持的原則作出系統闡述。“一帶一路”建設作為一種全新的合作模式和共同繁榮發展的方案正式提出。
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一帶一路”建設規劃也隨即全面展開。尤其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中方與“一帶一路”伙伴國家的貿易投資合作卻實現逆勢增長。僅2020年前三個季度,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進出口總額就達到9600多億美元,增速比中國全國整體水平高0.8個百分點;對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達130億美元,同比增長29.7%。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教授尤里·塔夫羅夫斯基認為,疫情對發展中國家的沖擊最為嚴重,許多國家對開展“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寄予厚望。根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等多項發展合作舉措,將使相關國家約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截至2020年底,中方已與138個國家、31個國際組織簽署201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各方面工作取得積極進展。這再次說明,面對疫情沖擊,各方通過合作謀求發展的共識更加凝聚,寄望于“一帶一路”合作增進人民福祉的愿望更加強烈。
現如今,“一帶一路”倡議正以其推動世界共同繁榮發展的實際效果,贏得越來越多國家的支持。正如塞爾維亞前外長武克·耶雷米奇所說,疫情造成人與人、國與國之間暫時的物理隔閡,而“一帶一路”倡議恰恰在推動人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的聯結。
中國在國際舞臺展現大國的
責任與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國更應該有大的樣子,要提供更多全球公共產品,承擔大國責任,展現大國擔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發蔓延,成為二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危機,給世界造成全方位沖擊,給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積極響應聯合國發起的全球人道應對計劃,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供5000萬美元現匯援助,向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物資援助,向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防疫物資;宣布兩年內提供20億美元國際援助、與聯合國合作在華設立全球人道主義應急倉庫和樞紐、建立30個中非對口醫院合作機制、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同二十國集團成員一道落實“暫緩最貧困國家債務償付倡議”等重要舉措。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中國人民“以犧牲正常生活的方式為全人類作出了貢獻”。
中國力量澆筑世界維和事業的基石。過去數十年來,中國軍隊實現了派遣維和人員從無到有、兵力規模從小到大、部隊類型從單一到多樣的歷史性跨越。2015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全世界莊嚴作出支持聯合國維和行動的6項承諾。作出承諾需要底氣,兌現承諾體現擔當。2017年9月,中國軍隊完成8000人規模維和待命部隊在聯合國的注冊工作,包括10類專業力量的28支分隊嚴陣以待,蓄勢待發。中國維和待命部隊按照聯合國標準嚴格施訓,始終保持待命狀態,是一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紀律嚴明的專業力量。中國是聯合國維和行動所有出兵國中,組建維和待命部隊數量最多、分隊種類最齊全的國家。中國以實際行動踐行了維護世界和平的莊嚴承諾,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熱愛和平、勇于擔當的負責任大國形象,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不懈努力和突出貢獻。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際安全形勢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加,聯合國維和行動受制因素日趨增多,職能任務日趨繁重,安全環境日益復雜,面臨多重挑戰和考驗。對此,中國將繼續發揮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作用,堅定支持和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履行守護和平的莊嚴承諾,給沖突地區帶去更多信心,讓當地人民看到更大希望,永遠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隨著國際力量對比消長變化和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加強全球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是大勢所趨。中國是當代國際秩序參與者、維護者,也是改革者,努力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2014年3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在荷蘭海牙舉行的第三屆核安全峰會,首次提出“理性、協調、并進”的核安全觀。同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確立了共建面向未來的亞太伙伴關系,啟動亞太自貿區進程,批準《亞太經合組織互聯互通藍圖(2015—2025)》,在近30個領域共取得100多項合作成果。2016年9月,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上,中國引導協調各方在創新增長、結構性改革、多邊投資、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等重要問題上制定出一系列指導原則和指標體系,發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公報》,核準28份核心成果文件,有力推動二十國集團從危機應對向長效治理機制轉型。中國還成功舉辦了亞信上海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等主場外交活動。近幾年來,面對保護主義的抬頭、單邊霸凌的逆流,中國支持全球化進程,堅守自由貿易體制,維護多邊主義規則。從主場外交到國際會議,從政策宣示到務實舉措,中國不斷對外釋放擴大開放的明確信號,提出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堅定地站在歷史前進的正確一邊。
提出與踐行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演化過程中,人類面臨許多共同的風險和挑戰。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有所上升,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不斷抬頭,戰亂、恐襲、饑荒、疫情此伏彼起,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問題復雜交織,世界充滿不確定性。
人們對人類的未來感到擔憂,希望有新的智慧提供新的解決方案。2013年3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演講,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之后,在一系列重大國際場合,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進行了深入闡發,在國際社會產生廣泛影響。2015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并發表重要講話,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與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緊密相連,進一步豐富發展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2017年1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指出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正確的選擇是充分利用一切機遇,合作應對一切挑戰,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只要我們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攜手努力、共同擔當,同舟共濟、共渡難關,就一定能夠讓世界更美好、讓人民更幸福。2017年3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被寫入聯合國安理會第2344號決議。這一理念集中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智慧,體現了全人類共同的愿望和追求,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繁榮向往的必然趨勢,成為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鮮明旗幟。
中國不僅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而且在維護多邊主義、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實踐中積極踐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在與世界上很多國家已經建立多種形式伙伴關系的基礎之上,通盤謀劃,整體推進大國、周邊、發展中國家外交和多邊合作,打造更富包容性和建設性的全球伙伴關系。通過構建覆蓋全球的伙伴關系網絡,中國的“朋友圈”越來越大。2021年1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會上號召:“讓多邊主義火炬照亮人類前行之路,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邁進!”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長處、優點。世界各國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閡、相互排斥、相互取代。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不攻擊、不貶損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別人的文明與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順眼,就要千方百計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圖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歷史反復證明,任何想用強制手段來解決文明差異的做法都不會成功,反而會給世界文明帶來災難。
求同存異是不同國家、不同文明間關系的題中應有之義。各國地理位置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不同,民族文化不同,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不同,但既然共同生活在地球村,就不應讓不同成為合作障礙。各國間不僅要求同存異,而且更要聚同化異。求同存異、聚同化異,需要找到國與國之間的最大公約數。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匯聚著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繁榮向往的最大公約數。“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理念,深刻回答了“什么樣的世界是美好世界、怎樣建設美好世界”,為人類定義一個光明的未來。
事實勝于雄辯。中國的發展不僅不是世界的威脅,而且為世界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中國深信,只有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大勢中發展,在互利共贏的大潮中合作,人類才能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發展的動力才能源源不斷,幸福的陽光才能灑滿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