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哲 姜華
根據麥肯錫研究報告統計:中國現有的160萬工程師中,大約只有16萬適合在外企工作,即中國高校的工程類畢業生只有10%可以達到跨國公司的用人標準。這表明我國高校工程人才國際化培養的任務依然艱巨且任重道遠。據了解,遼寧省在高校工程人才國際化培養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建議進一步提升遼寧省高校工程人才國際化培養質量。
深化統籌管理,完善高校工程人才國際化培養的保障措施。一是推進和落實地方政府職能部門對高校工程人才國際化培養的“簡政放權”和“權力瘦身”。瞄準教師結構、生源組成、專業內涵、管理水平等國際化關鍵環節和突出問題,賦予高校更大辦學自主權。二是優化高校工程人才國際化培養經費的籌集機制。建立由政府財政撥款、統籌使用的國際交流合作專項基金,重點用于支持與各國政府間的工程教育合作項目、工程教育教學合作體等“官方”形式建設。建立企業贊助、社會捐助和個人資助的多渠道資金籌集機制。三是創新高校工程人才國際化培養的考核與評估機制。探索將專任和兼職外籍教師的引聘比例,開展“雙語”教學、引用原版教材等國際化課程體系的建設數據,與國外高水平工科院校開展交流合作的活動數目等納入省屬高校績效考核和工程類專業評估的指標體系。
探索先試先行,創新高校工程人才“在地國際化”的培養途徑。一是依托沈陽、大連等中心城市,試點建設高校工程人才國際化培養的綜合改革試驗區或示范區。通過舉辦一批富有本土特色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建設東北亞高等工程教育交流中心和高校工程人才培養基地。二是探索由行業特色高校主導建立的跨境、跨地區的工程人才國際化戰略聯盟。成立由中外高校參與的理事會,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聯盟準入制度和資源共享、利益分配、糾紛調解等聯盟活動協商機制,建立聯盟管理機構和公共服務組織,建立鞏固聯盟發展的定期聯席制度,探索建設聯盟高校相關學分、學時累計和轉換的國際學制銜接系統。
夯實行動基礎,加強高校工程人才國際化培養“走出去”載體建設。一是擴大國家公派留學項目對省屬高校及非認證專業、非國家級特色專業的覆蓋面,促進省屬高校工程類學生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機會公平。二是逐步擴大工程類學生參加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規模和層次。建立以游學和訪學項目、訪問和交換計劃為基礎的工程人才境外培養基地,拓展工程類學生的定期交換、長期留學、短期交流等培養渠道。三是建立健全海外企業實習實訓的政策配套、合作機制、管理制度、服務體系和保障措施。
優化服務機制,強化對高校工程人才國際化培養的規劃引領和研究支撐。一是科學制定高校工程人才國際化培養的戰略規劃與行動路線。政府、高校聯合成立工程人才國際化培養領導小組,對外領域主要開展與境外一流工科院校的工程師聯合培養、職業資格相互認證等實質等效的緊密合作;對內領域主要負責中外合辦二級學院、分階段交流合作項目、專業課程體系等國際化戰略的規劃制定、組織實施、協調反饋、督查考核和動態調整。二是依托政府智庫機構、高校研究組織和社會學術團體,加強高校工程人才國際化培養的高級別交流機制研究和決策咨詢工作。重點開展高校工程人才國際化培養的政策法規保障、教育教學模式建構、管理體制機制改革與制度創新等研究。長期追蹤歐美發達國家全球工程能力體系建設和專業認證體系建設,以及國內其他省市高校工程人才國際化培養的實踐舉措、先進經驗和發展態勢。加強高校工程人才國際化培養的數據庫、資料庫、技術庫和案例庫建設,推動傳統的“經驗—決策”逐漸向“數據—決策”的研究支撐與服務模式轉變。
本欄編輯/孫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