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2021年,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百年恰是風華正茂!為慶祝這一重大歷史時刻,更為了讓后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本刊編輯部特邀請專家學者編寫《百年百詞話我黨》,以短小的詞條形式,擷取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復興歷程中的100個重要歷史事件,真實生動地再現百年大黨的光輝歷程和豐功偉績,在本刊上、下半月刊連續刊發。
61. “863計劃”
20世紀70年代以來,科學技術前沿孕育著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為人類社會帶來革命性的影響和變化。為了爭奪高技術這一未來國際競爭的制高點,世界上許多國家紛紛投入人力物力,把發展高技術作為國家重要戰略之一。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陳芳允、楊嘉墀4位科學家給中共中央寫信,建議用力所能及的資金和人力跟蹤新技術的發展進程。這份報告得到鄧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視,他親自批示“這個建議十分重要”,并指示“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經過廣泛、全面和極為嚴格的科學論證,1986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轉《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選擇對中國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先進防御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和新材料7個高技術領域(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術領域)作為我國高技術研究發展的重點。由于促成這個計劃建議的提出和鄧小平同志的批示都發生在1986年3月,因而這個計劃被命名為“863計劃”。“863計劃”的實施,為中國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62. 海南經濟特區
1983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關于加快海南島開發建設問題討論紀要》,確定以對外開放促進海南島開發建設的方針。1986年8月,國務院決定撤銷廣東省的海南行政區,并將其從廣東省劃出來,單獨建省。1987年,黨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在海南島建省,并使之成為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1988年4月13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設立海南省和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定。4月26日,中共海南省委員會和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掛牌。5月4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鼓勵投資開發海南島的規定》,對于在海南島的投資保護、投資方式、土地使用、進出口審批、稅率、外匯管理、出入境手續等作了具體規定。在中國的經濟特區中,海南是全國唯一省級特區。海南經濟特區具有三個特點:一是面積最大;二是基礎差、起點低;三是農村人口和少數民族人口多。這三個特點,使海南經濟特區更加具有特殊意義。海南經濟特區的開發和發展,不僅使中國對外開放的區域進一步擴大,而且為改變中國貧困地區的落后面貌提供了具有典型意義的參考借鑒。
63. “三步走”戰略
“三步走”戰略,是中國共產黨在認真分析國際國內各種條件的基礎上,從基本國情出發,提出的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根據鄧小平的戰略構想,正式確定: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黨的十九大把基本實現現代化提前到2035年)。“三步走”戰略,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勇于進取的精神,又反映了遵循客觀規律的求實精神。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在“三步走”戰略的基礎上,對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又制定了具體的規劃:第一個10年,即到201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10年的努力,到建黨100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64.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
路線和基本綱領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是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來的。1997年,黨的十五大圍繞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明確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規定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就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堅持科技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堅持和完善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保證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保證人民共享改革和發展成果。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這就要堅持和完善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發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實現社會安定、政府廉潔高效、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和睦、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就要堅持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教育科學文化水平;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藝術上)、百家爭鳴(學術上)的方針,重在建設、繁榮學術和文藝,打造并提升社會主義文化軟實力;建設立足中國現實、繼承歷史文化優秀傳統、吸取外國文化有益成果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65. 浦東開發開放
改革開放以后,作為我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上海一度發展滯后。1990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經過充分調查研究和論證,正式批準開發開放浦東,在浦東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政策。浦東開發開放后,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金融機構紛紛入駐,外商投資逐年增加,一個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的新城區迅速崛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同時還帶動了長三角和整個長江流域經濟的飛躍發展,形成了推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浦東由此成為“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和“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