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煒
摘要:國家認同感對于現代國家政治、國民經濟、社會環境具有重要意義。青年是一個社會最具朝氣、創新力的群體,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本文通過分析社會主體在香港青年國家認同感培育中的角色機制存在的問題,探尋提高香港青年國家認同感的引導途徑。
關鍵詞:社會主體 國家認同感 香港青年 引導途徑
一、國家認同感概述
國家認同感是認同的一種重要形式。表現為個人承受和接受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政治身份后產生的“歸屬感”,是一國的公民,對自己的國家、民族和文化歸屬的綜合建構。其主要展現為個人對現行國家制度、歷史文化傳統、倫理價值等多方面的理解與認可。國家認同感正如國家與公民之間強有力的紐帶一般,對于凝聚力量促進國家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現狀分析:香港青年國家認同感危機
(一)國家身份認同感較低
國民身份認同感是指對公民對所屬國家身份的認同程度。在本文中具體指香港青年對自身是中國人這一身份的認可程度。國家身份認同是建構國家認同的重要因素。根據香港大學民意網發布的最新香港市民的身份認同調查結果顯示:18歲-29歲香港青年國民身份認同分為不斷加強對自我“中國人”認同到不斷加強對自我“香港人”的兩段趨勢,以2008年為拐點,對“中國人”的認同呈下降趨勢并在2019年創香港回歸以來新低。
(二)本土意識的日漸增強
香港部分青年缺乏有效的國家身份的另一表現為本土意識的倔起。本土意識就其本質而言,它是一種地域性意識,其中摻雜著對祖國的向往和對殖民統治的反抗。香港回歸后,由于歷史形勢的變遷,本土意識發生了某種蛻變,淪為分離主義者謀求“香港獨立”的工具。現如今香港青年學生質疑與排斥內地的呼聲在香港出現,甚至出現了“香港城邦論”乃至“港獨”言論。本土意識的增強直接表現為近年來香港青年日進激進的暴力事件的 發生。
(三)香港青年的文化認同模糊
在港英政府時期,殖民者有意淡化傳統文化教育、強化西化教育的情況下,文化認同逐漸模糊。在香港回歸后,由于兩地不同的政治、社會文化,以及未對原有的殖民教育進行徹底批判等因素,香港青年對中國民族文化、中國歷史等傳統文化認識不足,對中國國家制度、發展等現狀的片面、模糊的理解,導致香港與內地的文化差異逐漸擴大,文化認同出現不同價值取向。
三、影響香港青年國家認同的原因分析
青年人生活軌跡簡單,在家庭中承受家庭教育,在校園中感受學校教育,余下時間與朋友進行聚會社交,接受互聯網信息,接受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在親人的思維方式、行為舉止中潛移默化所形成的,學校教育是老師進行授課時所表達價值觀與教材課程的知識以及整體的校園氛圍中形成的。社會教育受到傳媒宣傳、社會輿論走向影響。因此本文從三個主體角度出發進行影響香港青年國家認同的原因分析。
(一)認同危機的家庭原因
家庭是香港青年對于國民身份認同影響的重要因素,通過與香港青年朝夕相處,全方位影響香港青年,從而進一步影響香港青年的國家認同。香港回歸后,殖民文化對香港社會造成影響使全新的國家認同必然與舊時形成的國家認同產生沖突,影響著青年們父輩的觀念。而此種父輩觀念所帶來的觀念代際傳承影響香港青年的思想與行為模式。
(二)認同危機的歷史教育原因
1.港英當局推行的殖民統治教育造成的直接后果
英國對香港長達百年的殖民統治和殖民地教育給國家認同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在殖民統治期間,大力奉行文化殖民主義,將香港官方語言確立為英語,弱化與大陸的語言聯系,通過各類手段使西方文化在香港的廣泛傳播,將西方的價值理念滲透于教育等各個領域,刻意弱化兩地聯系,強化英屬地觀念。
而資本主義經濟、政治制度與文化在香港經濟繁榮中,確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此過程中港英政府也不斷灌輸西方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因而香港民眾在經濟繁榮中獲得實際益處從而更不斷加深對西方制度的認同,這也促使香港民眾對殖民地時期的政策有了更近一步的認可,并且這種認識具有根深蒂固的影響。
在香港進入回歸過渡期后,英國又刻意強化西方制度、西方文明等內容的優越性,試圖影響青年人價值觀,進一步分離香港與內地的關系。
2.回歸后的教育改革的不足
香港回歸之后,中央政府采取“平穩過渡”方針,未對原有的英國殖民教育加以徹底地批判。由于香港回歸后英國殖民統治的本質問題沒有得到揭露,香港反動分子借此美化港英政府的殖民統治,這就對香港同胞的國家認同感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沒有接受國民教育的香港民眾,未對內地制度、“一國兩制”的方針政策和《香港特區基本法》全面、明確、客觀的理解,加大了香港與內地的隔閡。
(三)認同危機的香港傳媒原因
毋庸置疑,在信息化的時代媒體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對人的價值觀具有巨大的影響力。隨著社交媒體與自媒體的蓬勃發展,使普通群眾有了更多自由發表言論的機會,而新媒體主要使用和接觸人群正是香港青年,因此在香港民眾國家認同感的議題中,香港媒體也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1.部分香港傳媒對內地的負面宣傳以及報道語言扭曲
一直以來香港媒體對內地各類新聞都有報道,但是部分香港媒體對內地刻意夸張的負面報道更是層出不窮,引起香港青年對內地強烈的抵觸情緒,嚴重影響了對內地的認知,阻礙香港青年了解大陸的真實面貌。部分香港青年頻繁接觸不實報道、扭曲言論從而產生認識偏差,影響著香港青年的認知。
2.部分媒體進行文化滲透
由于香港媒體正由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拓寬了香港青年接收信息的渠道,提高了信息傳播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香港青年的政治參與度。在接受大量良莠不齊信息的同時,外來文化也更容易利用社交媒體進去文化滲透。部分不良媒體透過慷慨激昂的口號來宣揚政治主張,意圖將激進香港青年推往示威行動的最前線。以至于在媒體的宣揚包裝之下,香港激進青年成為他們心中代表香港未來的正面形象。媒體成為香港青年的國家身份認同感模糊的推動者和參與者。
目前,香港青年成長在香港經濟發展緩慢時期,在媒體的煽動下部分香港青年對大陸現狀、中央政府、特區政府產生誤解。從而采取激進手段依期望以此解決眾多社會問題,香港媒體從單純的傳媒媒介逐漸演變成為使用工具,對香港社會不穩定因素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四、社會主體改善香港青年國家認同感的途徑
(一)加強青年價值觀建設,提高對國家的認知水平
在對待香港青年國民教育問題時, 重香港青年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用香港行得通的辦法來解決香港青年的教育問題。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是在組織校園活動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用符合青年想法的方式逐漸增加國家認同感教育的比重,不斷創新國家認同感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在此過程中應該對香港已形成的現代核心價值給予尊重,正確塑造青年價值體系。
二是提高對國家的認知水平,介紹國家基本國情,最新動態等情況。為了解內地知識提供更多途徑和機會,以培養起國家認同感,消除他們對國家的誤解。同時政府要采取有關措施,讓香港青年多方面參與國家發展建設中來,讓香港青年有參與國家全面發展的意識,減少距離感與陌生感。
(二)促進香港與內地的多方面融合,提升香港青年國家認知
提升香港青年國家認同的路途上,加強香港青年與內地青年的交流尤為重要。多方面的文化交流以連接青年一代的精神交流,是青年群體共通性交流的有利因素。廣泛開展香港青年與大陸青年的交流活動,通過各類文體方面的溝通交流,多元化多方面近距離的加強香港青年對內地的認知。兩地青年組織的交談互動,通過適當匹配交流對象的吻合性,使香港青年與內地青年在學習生活中有更深入的良性互動。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基點融入青年文化創新的因素,傳播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青年交流的積極性,減少走馬觀花式的淺層交流,進一步提高交流融合的質與量。
(三)確立香港傳媒公共責任意識,完善宣傳方式,樹立良好國家形象
第一,確立香港傳媒公共責任意識。引導媒體在香港青年中發揮積極作用,減少不恰當言論的影響,引導香港青年在法律框架下理性參與政治。堅守新聞底線機制,應該做到客觀公正的報道;在新媒體互聯網領域,加快建立健全相關法規的立法工作,進一步擴大法律監督范圍。
第二,要加強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與時俱進將傳統媒體傳統優勢與價值觀念融入新媒體運行中,引導香港青年國家認同感在新媒體輿論中的影響力。
第三,用香港青年更容易接受的語言、方式進行國家主流價值觀的宣傳。加大對“一國兩制”和國家主流價值觀的宣傳,讓香港青年了解國家動態,讓香港青年更加全面和客觀地認識國家,提高香港青年的國民身份認同。媒體成為香港青年正確確立國民身份的引導者,融合劑,而不是離間者。
五、結語
香港青年與香港未來息息相關,香港的發展需要與香港青年的共同努力。在對待香港青年時,應促進各類社會主體共同發揮提高香港青年國家認同感的積極作用打造良好社會氛圍,香港青年國民認同感提高不僅有利于青年自身良好發展也是香港未來繁榮發展的有力保障,更以此期待香港更美好的明天。
資助課題:本文系福建省2020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青年視角中的香港問題—基于福建省高校青年學生群體的實證調研”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張美苑.社會穩定視野下的大學生思想認同教育研究[D],2012,26.
[2]祝捷,章小杉.“香港本土意識”的歷史性梳理與還原——兼論“港獨”思潮的形成與演化[J].港澳研究,2016(01).
[3]王巧榮.淺析回歸后香港的國民教育[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8,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