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增暉
摘要:馬克思主義“四觀”以祖國觀為基礎,祖國觀以愛國主義為精神內核。長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工作給予高度重視,贏得青年是習總書記青年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教育中,應將贏得青年作為邏輯起點,基于歷史邏輯培育愛國主義情懷、基于理論邏輯推進國家認同感、基于實踐邏輯培養國家責任感,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基。
關鍵詞:贏得青年 馬克思主義祖國觀 教育
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是馬克思主義“四觀”的核心要義,贏得青年是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教育的邏輯起點。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青少年教育工作。習近平在《求是》雜志中強調:“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給他們正確的思想,引導他們走正路”。要將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教育作為一項長期政治任務,高度重視、扎實推進、常抓不懈。
一、基于歷史邏輯培育青年的愛國情懷
歷史記憶的淡化與生長時代的落差是情感消失的主要因素之一。情感源于認識,認識源于人對客觀世界、現實社會和人際交往的理解和把握。培養青年的愛國情懷,要基于對歷史邏輯的把握和史實的了解,重新喚醒歷史必然性的情感認同。
(一)認清近代中國落后的歷史事實
中國近代史是落后挨打的屈辱史,這是多方因素造成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后,封建統治階級向西方列強妥協,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自此失去了民族和國家的獨立。孫中山先生發動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沒有使中國走上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道路,中國人民的命運依舊悲慘。偽政權時期,帝國資本主義列強在中國設工廠、修鐵路、開礦藏,利用手中特權攫取利益,壓制著本就孱弱的民族資產階級和民族企業的發展,壓榨著早就困苦不堪的勞苦大眾,中國近代化的前行舉步維艱。落后的近代中國人民承受著帝國主義、封建地主階級、大資產階級三座大山的剝削和壓迫,長期在死亡邊緣掙扎,生活窮苦食不果腹。
(二)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的歷史必然性
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社會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帶領中國人民贏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黨用事實說明了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發展中國,我們也要用歷史告訴青年,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人民的選擇。
政黨的興衰取決于人心向背。中國共產黨從最初成立的幾十名黨員,發展成為擁有九千萬黨員的執政黨,經歷了無數的風霜與坎坷。在國內外兩股勢力的殘酷血腥鎮壓下,中國共產黨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制定出正確的路線、綱領、方針和政策,贏得了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的執政黨地位是人民所賦予的。共產黨立黨近百年來,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從革命年代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共產黨的奮斗目標不斷調整,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從未改變。
(三)認識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
馬克思曾說:“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產生這些體系的時代的需要。每個體系都是以本國過去的整個發展,以階級關系的歷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學的和其他的結果為基礎”。中國歷史的發展歷程帶有顯著的時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和中國特性。經過了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中國人發現,只有共產主義理想與中國傳統的文明理想契合,只有社會主義最符合當時的中國需要。這條道路是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鋪就的,“承載著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著無數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著億萬人民的奮斗和犧牲,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在特殊時期,中國制度展現出了絕對的優勢和強大的生命力,黨和國家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問題,為其他國家的社會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與中國 方案。
二、基于理論邏輯推進青年的國家認同
“理想信念的堅定,來自思想理論的堅定”。只有從理論上做到弄通了,清醒了,才能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
培養青年國家認同源于家庭教育。傳統的愛國教育采用由大到小的教育模式,因脫離了青少年的生長環境和生活實際而顯得遙不可及。家是青少年成長的第一所學校,要由小到大、由己及人、源于家庭,“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從愛自己、愛家庭始,再到愛社會、愛國家。因此,培養國家認同感應從家庭教育入手,每位家長要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從小注重培養孩子的家國情懷。一是身體力行,教育引導。要注重對自身道德修養和愛國情操的培育,為孩子做出表率。通過閱讀書籍、家庭旅游等引導孩子感受中國傳統文化,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在萬卷書、萬里路中有針對性的培養孩子的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二是抓住重點,注意方法。要抓住孩子思想變化的關鍵期,突出層次感和多元化,根據生長階段采用不同的愛國主義教育方法。在童年時注重情感啟發教育,由愛己及人,到了解家鄉、認識國旗黨旗、學唱國歌;在少年時注重認知教育,通過傳統文化的學習、借助革命故事的講述,陶冶道德情操;在青年時利用紀念館、博物館等資源,通過觀看主旋律電影、參觀紅色文化基地,培養愛國情懷。
培養青年國家認同感始于學校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校是立德樹人的地方。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學校教育應是培育國家認同感的主要陣地。作為主陣地,學校應做到:首先,要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理論性和思想性,不斷創新話語體系,將學術話語和政治話語轉變為大眾話語和時代話語,不斷創新教學技術,運用新媒體技術增加學生的體驗性、參與感。其次,要提升思政課教師的自身素質與職業認同。思政課教師自身應多途徑加強專業學習,提高專業知識水平,同時弘揚正能量、唱響主旋律,做到身正為范,在育人上要守好立德樹人的主陣地,為青少年指明正確方向。最后要將祖國觀教育融入到學校生活。讓馬克思主義入校園、進課堂、通過升國旗、唱紅歌等形式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培養學生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愛國者。
培養青年國家認同成于社會教育。馬克思主義祖國觀的宣傳教育是一項持續性、基礎性的工程,要從青年的社會生活點滴入手,從刻意為之到習以為常。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改善教育基地的設施建設,積極運用現代化科技手段,打造內涵豐富的陳列內容,強化儀式禮儀,開展形式多樣的愛國主題活動。要在全社會營造氛圍,以重大事件為契機加強馬克思主義祖國觀的宣傳,充分發揮革命遺址、紅色紀念場館的陣地作用,利用英模故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全社會營造學習英雄、傳承精神、培養情懷的濃厚氛圍。要鼓勵愛國主義文藝作品的創作,以熱愛祖國為導向,講好愛國故事。
三、基于實踐邏輯培養青年國家責任感
隨著改革開放向縱深推入,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給意識形態帶來了嚴峻挑戰。新時代中國青年的思想呈現多元化,西方社會宣傳鼓吹的普世價值和西方制度的優越性對青年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一定的沖擊。要將馬克思主義祖國觀的宣傳教育落到實踐上,培養青年人為國奉獻、為國擔當、勇于創新、勇于奮斗的國家責 任感。
首先要立足本職工作,樹立擔當精神。國家責任感是青年人愛祖國的思想基礎,報效國家依靠的則是過硬的真本領。青年人要從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愛自己所從事的事業開始,發揚工匠精神和孺子牛精神,各出所學、各盡所知,積極、主動、自覺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青年是國家未來,立足工作,愛崗敬業,有責任心,敢于擔當,是青年人的愛國情懷的具體體現。其次要增強創新意識,培養開拓精神。思維創新、科技創新、體制創新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重要原因,在當前國家鼓勵“雙創”的政策下,青年要在學習和工作中緊跟時代,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不管是在科學領域還是其他領域,要積極探索發現,做出自己的貢獻。習總書記指出:“要勤于學習、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見解”。廣大青年是未來創新的主體,只有抓住歷史機遇,承擔起歷史使命,勇于創新,敢于創新,才能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推向新的高度和廣度。最后要樹立學習觀念,涵養吃苦精神。堅持學習是青年人的必修課,要養成讀書的習慣,加強對政治理論的學習、對黨史國史的學習、對專業理論的學習,在學習中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用知識武裝頭腦,明辨是非。另外,要摒棄急躁情緒,心中有定力,做到勝不驕、敗不餒,腳踏實地做好眼前事、份內事,將吃苦看作成功的必要條件,一心一意,循序漸進。
青年群體是長期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保障。馬克思主義祖國觀的宣傳教育不僅能為青年人打牢愛國主義科學的理論基礎,還能指導其理性愛國。少年強則國強,贏得了青年,也就贏得了中國的未來。全面小康社會依靠青年人的努力拼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在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奮斗中實現。贏得青年,也就贏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強大底氣、贏得了托起中國夢的磅礴 力量。
參考文獻:
[1]十九大專題報道:習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做的報告摘登(EB/OL).(2017-10-19)(2017-05-08〕
[2]習近平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5-05
[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4].白梅.淺析馬克思主義祖國觀及其當代價值(J).山西青年.2018(04)
[5].劉森林.當代中國青年國家認同感及其影響因素(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