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萱燁
摘要:政府優惠政策陸續出臺,臺生來陸求學的規模不斷擴大,高校應將提高臺生社會適應性作為理念和目標,有關部門也應進一步推進惠臺政策的落地,并提高其轉化效率,從提高社會支持、完善就業政策、完善管理制度三個方面提高在陸臺生適應性,進一步提高臺生留陸的可能性。
關鍵詞:政府優惠政策 社會適應性 臺生
一、在陸臺生社會適應現狀
關于社會適應性概念的界定,國外心理學家普遍將其與個體的外在行為相聯系,即個體受環境外部影響,被動反應;而國內學者普遍將其與個體內在心理特征相聯系,即個體主動地反應作用于環境。基于此,可以將適應程度在主觀方面歸結于認同感,在客觀方面歸結于適應性,尤其是“再適應性”,即當環境改變時,對于新環境的適應程度。
(一)主觀方面——認同感
認同,即心理歸屬。當前臺生認同感主要體現在身份認同、文化認同、主權認同三個方面。
就臺生的適應性而言,最基本的是民族認同,假如臺生對中華民族沒有歸屬感,那么就很難接受中華民族集體記憶,遑論主權認同。就民族認同而言,根據鄭敬斌和任虹宇所得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陸臺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度達65.4%。由此可見,臺生對于中華民族的身份認同度很高,但是在國籍認同上,“臺灣人”認同感卻連續幾年高于“中國人”,且由于中國臺灣地區的特殊性,國籍認同并不完全代表主權認同,“中國”或被辯稱為“中華民國”。由此可見,臺灣民眾的主權認同感可能比所得數據更低。想要達成文化認同,首先需要對文化有正確的認知。但是,臺灣青年世代不同于老一輩人擁有大陸生活經歷,加之受到島內“去中國化”教育的影響,對于大陸形象的正面宣傳不夠,導致臺生對于大陸認識有一定偏差,加上地理的隔閡,臺灣青年對近年大陸的建設參與度弱,疏離感強,很難擁有共同的集體記憶。但是根據新華社臺北2019年12月26日公布的民調顯示,有高達82.5%的臺灣民眾認同臺灣文化的基底是中華文化。由此觀之,臺灣民眾雖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較高,但是可能存在對于“中華文化”本身歸屬和“中華民族”認識不清,對國家認同存在混淆的狀況。文化認同也可以體現在制度認同上。至2020年8月,對中國公民免簽的國家或地區約是臺灣地區的一半,這在很大程度上讓臺灣人民對島內政治有較高的自信,進而導致文化認同感、制度認同感的下降。
(二)客觀方面——適應性
影響臺生社會適應性的客觀因素有社會輿論、社會價值導向、家庭教育、社會支持、社會交往等。
在社會支持方面,有關部門持續加大優惠政策力度,高校也積極開展相關講座或者聯誼活動。在社會交往方面,根據社會認同理論,由于自尊心,人們更傾向于把優秀的品質歸結于自己所屬的群體。由于長時間接觸到的表述均為“臺灣同胞”等,因此,大陸師生更傾向于把臺生與自身視為同一群體,進而,大部分的師生并不會對臺生產生負面印象,由此能夠推斷,臺生在日常交往中有很大可能不會因其身份而受到歧視,進而能夠擁有正常的社會交往。加上絕大部分地區會定期或不定期舉辦聯誼活動或交流會,也有助于臺生形成自己的社會關系網。在價值導向部分,大多數青年學生了解信息的渠道是網絡媒體,也包括臺生。但由于在臺灣地區可以登陸外網,所以臺生更容易受到境外言論的影響,而部分有特定意圖的言論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臺生的價值觀念。最后,臺灣方面將教育問題政治化,阻礙臺生來陸,也會對臺生適應性產生一定影響。
二、影響在陸臺生社會適應性的因素
(一)正式制度
社會支持影響大學生社會適應性。而政府優惠政策無疑為臺生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持和保障。近年來,與臺灣青年有關的優惠政策大致涉及對臺生和陸生采取同等待遇、針對臺生群體制定單獨政策兩方面。
(二)非正式制度
(1)信息渠道
信息發布渠道的明確性,直接影響了臺生對信息的接收程度,如果信息發布渠道不明確,加之臺生不如陸生擁有較為廣闊的社會關系網,那么可能造成信息閉塞甚至壟斷的現象,進而導致臺生對優惠政策等信息的接收具有一定的滯后性,甚至難以接收,那么臺生就可能產生疏離感和被孤立感,對現實的適應性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2)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對臺生的適應性影響更多體現在主觀方面。但是“外在”的身份是通過制度安排和輿論產生,思維意識是過去的回憶映射,個體的身份認同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族群的集體記憶。也就是說,身份認同不僅取決于當下的輿論,還取決于過去,但是臺生受時代限制和島內運動影響,較難擁有相對客觀的中華民族歷史記憶。因此,社會輿論和制度安排至關重要。
(3)價值認同
文化認同的本質是價值認同。內心認同才能踐行,當某一種價值觀念真正根植于某一群體,這一群體的穩定性可能將會有一定的上升,進而有利于提升情感認同,一旦找到情感的共鳴點,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臺生歸屬感,使臺生更好地融入集體,從而有利于集體記憶的形成,進而提升臺生的社會適應性。
(4)生活環境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生物對于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由此可見,當環境變化時,不一定會導致生物適應性降低,從而可以推斷,當外界為臺生創造更有利于臺生發展的環境,那么臺生適應性可能會有一定的提高,也就是說,這可能導致臺生對大陸環境的適應性高于對臺灣地區的適應性,并且,社會關系是個體對所屬群體認同感的來源,因此,推動臺生與陸生通過地緣關系創建社會關系網,有利于提升臺生的認同感。
三、提高在陸臺生社會適應性
(一)加大社會支持的力度
根據既有的調研,部分臺生和涉臺部門工作人員對于相關政策不甚了解,因此,可開設相關培訓課程,確保臺生和涉臺部門工作人員知曉相關政策。同時,明確各項信息的官方發布渠道,避免信息壟斷。再者,推動社會支持網絡的構建,線上可強化社交平臺交流功能,提高臺生社會融合度,線下可推廣“體驗式交流”。根據心理學上的“多看效應”——越熟悉越喜歡,臺生更常接觸大陸民眾、與大陸民眾越熟悉,且“首因效應”——初次印象好,那么喜歡大陸民眾的可能性就越大,進而愿意加深與大陸民眾的交流,了解大陸后,對大陸的印象可能就會更好,根據社會認同理論,歸屬感增強,適應程度也會提高。
必須注意,應盡量避免讓臺生在群體中過于突出,而應使其盡可能融入陸生朋友圈,交流多,改觀可能就更明顯。臺生陸生更加親近,那么相對較容易向臺生傳遞正確的政治觀念,從而實現臺生價值觀念本土化。最后,在正式制度方面,各地區應進一步細化惠臺政策,并使其充分發揮政策的實質性效用。在非正式制度方面,可通過增強文化的包容度,吸收臺灣地區現有文化及未來可能出現的文化,降低臺生文化認同難度。
(二)完善臺生就業政策
首先,對臺生實施“國民待遇”“市民待遇”,加強各方面的“銜接”工作,例如擴大資質證照彼此采認,可對臺生發放一定年限的暫時居民身份證(非臺胞證)。目前,一些較大的網上就業信息平臺在投遞簡歷時證件信息僅有身份證和護照,這一方面會讓臺生產生疏離感,另一方面也會在就業方面增加臺生的不便,從而降低臺生留陸可能性。同時,一部分中小企業存在因手續復雜且政策適用模糊而拒絕錄用臺生。因此,應簡化錄用手續,兩岸有關部門應牽頭細化相關政策、就職及社會保障等規定,同時建立相關的監督管理機制,必要的是加強對各企業的思想教育工作,向各類用人單位宣傳相關政策,盡可能避免臺生在實習及就職方面受到歧視,同時對錄用臺生的企業可提供一定的獎勵措施。
(三)完善臺生管理制度
首先,應進一步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加強思政隊伍建設,提高其專業性、穩定性,保證臺生管理機制的連續性。同時避免對臺灣相關問題的表述過于意識形態化。其次,可召開專題沙龍,傾聽臺生訴求,提高臺生幸福感和參與感。最后,可舉辦民俗體驗,文化課堂等活動,喚醒臺生的“群體知覺”,強化臺生歸屬感,提高活動質量,不單一、不形式化的只是講座或者是只存在于臺生之間的聯誼,雖明確思想,但把握尺度,既要明確正確的政治觀念,又不能引起臺生的反感,采取相對和緩的方式潛移默化,例如舉辦與中華文化有關的辯論或學術沙龍,讓臺生在準備的同時加深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尋找共通的部分,盡可能降低其對于中華文化的疏離感,提高臺生文化認同。
四、結語
臺生是兩岸交流的重要群體,通過不斷完善正式制度,可以提高臺生適應性,從而提高臺生的留陸可能性,臺生會因其留陸意向而主動拓展當地社會關系,進而建立社會關系網絡,就此進一步促進非正式制度對臺生適應性的提高,通過群際接觸推進群際關系改善,增強兩岸民眾的認同,促進兩岸人民的和平交流與發展。
資助課題:本文系福建省2020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臺生政治偏好和投票傾向調研——以福建高校臺生群體為樣本”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鄭敬斌,任虹宇.在陸臺生國家認同現狀及提升路徑探析[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9,38(03):41-48.
[2]吳濟海,查文曄.民調顯示逾八成臺灣民眾認同臺灣文化的基底是中華文化[EB/OL].http://www.tibet.cn/cn/Instant/ domestic/201912/t20191230_6729871.html,2019-12-30..
[3].儀平策..“文化認同”應是“制度認同”的內在根源和深層基礎[J]..四川統一戰線.2013,.000(003):4-4.
[4]賈友軍,綦群高,王英姿.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對策研究[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3):79-82.
[5]黃斌.當代大學生社會適應性研究[J].新西部(下旬.理論版),2011(05):178+176.
[6]馬迎輝.滯留的雙重意向性與直觀原則[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0(06):5-11.
[7]佐斌,溫芳芳.當代中國人的文化認同[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7,32(02):17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