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摘 要 軍事志書是紅色資源寶庫。開發這一資源對于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意義重大,需要把握系統原則、普及原則和創新原則。本文以《中國革命紀念建筑物志·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志》為例,闡述了編纂反映中國革命歷史的特色專題志書是開發軍事志書資源,助力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 軍事志書 ?黨史學習教育
述往思來,向史而新。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中國近現代以來歷史最為可歌可泣的篇章,學習中國近現代史要特別注意學習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習主席強調: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添很多正能量。軍事志書屬軍事地情信息資料工具書范疇,具有極高的軍事文化資源價值,被稱作區域性的“軍事百科全書”。深入開發軍事志書資源,編纂反映中國革命歷史的特色專題志書,對于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具有深遠意義。
一、正確認識開發軍事志書資源的重要意義
軍事志書記述了本地區各個歷史時期的國防建設、駐防訓練、重大戰事、軍事人物等,內容真實可信,資料豐富翔實。尤其是記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所取得的偉大勝利、所創造的輝煌成就、所形成的光榮傳統、所鍛造的優良作風,涵蓋了波瀾壯闊的軍事活動、博大精深的軍事思想、浩如煙海的軍事著述、聞名遐邇的軍事人物等,是座紅色資源寶庫。深入挖掘軍事志書資源的內在價值,既是實現“資治、教化、存史”功能的題中之義,又為廣大官兵打牢高舉旗幟、聽黨指揮、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礎,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提供了寶貴的精神食糧和豐富的文化產品。
(一)有利于強化聽黨指揮的軍魂意識
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人民軍隊永遠不變的軍魂。長期以來,西方敵對勢力打著“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旗號,披著所謂“普世價值”的外衣,不遺余力地向我國販賣其價值觀,肆意攻擊、抹黑我黨我軍,在意識形態領域這個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與我殊死較量,目的無非是妄想通過虛無歷史、滲透洗腦來動搖黨指揮槍的根基。習主席強調: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是我軍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工作的首要任務[1]。開發軍事志書資源,用人民軍隊在各個歷史時期聽黨指揮跟黨走的鮮活事例,教育廣大官兵絕對服從黨的領導,擁護核心、維護核心、看齊追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中央軍委保持高度一致,堅定不移聽黨話,始終不渝跟黨走。唯有如此,人民軍隊才能與黨同心同德、同向同行,黨指揮槍的原則才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強國夢強軍夢才能得以實現。
(二)有利于堅定革命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走向勝利、走向輝煌的精神保障,是我們世代傳承的紅色基因,也是戰勝困難、抵御誘惑的決定性因素。隨著世情、國情的深刻變化,意識形態領域斗爭尖銳復雜,各種文化思潮相互激蕩,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受到極大的沖擊。一些黨員領導干部不信馬列信鬼神,不信真理信金錢,理想缺失,信念淪喪,給黨的事業造成了巨大危害。習主席強調: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2](P65)。開發軍事志書資源,宣傳革命先烈對黨對革命無限忠誠,為實現民族解放、國家富強的理想信念而甘愿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壯舉和感人事跡,教育廣大官兵只有補足精神之“鈣”,站位才會高,眼界才會廣,心胸才會更寬闊,才能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在勝利和順境時不驕傲不浮躁,在困難和逆境時不消沉不動搖,經受住各種風險和困難考驗,自覺抵御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保證紅色基因“不突變”。
(三)有利于培塑深厚的愛國情懷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之所以能夠生存和發展下去,都有賴于對民族文化、歷史傳統的強烈認同所形成的愛國情懷。中華民族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早已深深地融入民族意識、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之中,滋潤著一代代中華兒女,孕育出燦若星河的民族群英,鑄造了自強不息的民族之魂。習主席指出: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3]。開發軍事志書資源,教育廣大官兵認清中華民族雖歷盡滄桑與磨難,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依靠的民族之魂正是由優秀文化傳統所生成的愛國主義精神力量,進一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激發愛國情懷,樹立衛國志向,錘煉戰斗作風,堅定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實現強國夢強軍夢的信心和決心。
(四)有利于繼承優良的革命傳統
革命傳統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形成并傳承下來的優良制度、作風和方法,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它集中體現了黨的性質、本色和作風,閃耀著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光輝,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實現強國夢強軍夢的重要力量源泉。為此,習主席強調要堅持用“革命傳統鑄魂育人”,傳承好革命先烈的紅色基因[1](P139)。開發軍事志書資源,教育廣大官兵銘記革命前輩用鮮血和生命書寫的光輝歷史,汲取蘊涵其中的紅色基因,更好地繼承和發揚,自覺抵制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的影響和侵蝕,永葆紅色江山“不變色”。
二、開發軍事志書資源需要把握的三個原則
經過30多年的辛勤工作,全軍軍事志工作機構通過對收集的海量資料進行篩選、分析、整理、加工,擁有了權威、廣博、系統的信息資源,建成了極其寶貴的當地軍情信息庫;同時由追述歷史發展到同步存史、由單一編纂軍事志發展到“志、鑒、記”體系上來,形成橫向互補、縱向貫通,以志為基礎,史、鑒、記、傳相配套的系列群書。深入開發這些資源需要把握系統、普及、創新原則,努力構建具有實用價值和多種服務功能的成果體系。
(一)系統原則
軍事志書蘊涵著豐厚的資源,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的源頭活水。通過舉辦黨史軍史上的著名人物、重大事件紀念活動,在革命先烈犧牲地、重要戰役戰斗發生地修建紀念園、紀念館,編撰軍史、戰史、民兵史、名將傳記等文化副產品,開發出反映時代風貌、彰顯地域特色、滿足大眾需求、服務強軍實踐的系列產品,讓廣大官兵愛看、愿讀、真用,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和生動教材,更好地發揮軍事志書的政治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普及原則
修志是為了用志。軍事志書只有被廣大官兵所理解、所使用,才能實現教化育人功能。要廣接地氣,把學術性與普及性有機統一起來。既防止板著面孔說話、唱高調、教訓人,又反對一味迎合、搞噱頭、媚俗化,做到通俗不庸俗,真正入耳入腦入心,叫好又叫座。通過搜集、研究、整理部隊光榮歷史,完善軍史場館建設,把革命先烈用鮮血書寫的英雄事跡編撰成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專題志書等軍事文化產品,使軍事志書走進基層,滋養官兵,面向大眾,傳于社會。
(三)創新原則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開發軍事志書資源同樣需要不斷創新。要適應信息時代軍事領域知識增長和傳播的特點規律,拓展內容形式,創造出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成果,推動軍事志書的開發向現代發展模式轉變。要針對廣大官兵文化需求、成分結構、認知習慣的發展變化,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軍事志書成果,把豐富的史料資源真正轉化為廣大官兵喜愛的文化盛宴。要突破傳統的紙質載體,利用信息技術,編纂多載體形式的衍生產品,使軍事志書真正“全”起來、“立”起來、“活”起來。
三、編纂特色專題志書助力黨史學習教育的有力舉措
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之際,由退役軍人事務部、軍事科學院、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共同組織編纂的“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全軍軍事理論科研重點項目——《中國革命紀念設施志·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卷》(以下簡稱“烈士紀念設施志”)順利結題,即將付梓。這是我國第一部全面反映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的專題志書,為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提供了好課堂新教材。
(一)基本情況
作為國家的“烈士記憶”,烈士紀念設施關乎一個國家的尊嚴與形象,更事關一個民族對自身歷史的集體認同。遍布于祖國大江南北、群山峻嶺、城市鄉村、邊疆要塞的烈士紀念設施,是中國共產黨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砥礪前行、犧牲奉獻的歷史見證,猶如一座座不朽的精神豐碑,一串串注解“共和國是紅色的”符號強音,一盞盞提醒“不忘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心路明燈。其中,由民政部審核、報國務院批準發布的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就達277處。習主席深刻指出,“新中國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1](P110),要傳承好革命先烈的紅色基因。2018年1月,中宣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捍衛英烈形象工作的意見》,要求切實做好捍衛英雄烈士形象主題宣傳活動。4月2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全票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從國家層面鼓勵、支持開展對英烈事跡和精神的研究,要求加強對英烈遺物、史料的收集、保護和陳列展示工作,組織開展英烈史料的研究、編纂和宣傳工作。為積極配合這些重大活動,緬懷和弘揚英烈們的光輝業績,教育啟迪后人,同時更好地開發利用軍事志書資源,發揮軍事志書成果的社會效益,軍事科學院聯合退役軍人事務部、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共同編纂“烈士紀念設施志”。
(二)主要特點
一是全面系統。“烈士紀念設施志”收錄了277處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時間跨度自辛亥革命至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地域涉及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編排上按國家行政區劃順序排列,每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又按國務院批準發布的批次順序排列。設置上以每處烈士紀念設施作為一個條目,分為文字和配圖兩部分,文字主要包括紀念設施介紹和相關烈士人物或重大事件鏈接;配圖采取每個條目配有1幅紀念設施地理位置示意圖和數幅紀念設施照片及鏈接內容相關歷史圖片。全書共計100萬字,配有700余幅照片和278幅地圖,全景式反映了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情況,資料翔實,內容豐富,圖文并茂,可讀性強。
二是權威可信。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多建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近年來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重建和修繕。為準確翔實地反映烈士紀念設施全貌,退役軍人事務部、軍事科學院、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三支“國家隊”合力打造這部“國家級”專題志書。各級主管部門積極協同配合,各地烈士紀念設施管理單位主動提供反映紀念設施建設的第一手史料、最新信息和圖片,課題組走進烈士紀念設施實地調研,反復印證,不斷補充完善,并依據黨史軍史權威著作,對史實進行認真核實。全書對277處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的建立背景,地理方位,建筑特色,建設與修繕的歷程、現狀,承載的革命歷史,記錄的烈士事跡,緬懷革命先烈的活動以及紀念設施的開發利用等情況都做了詳細記載,資料圖片真實準確,信息數據權威可信,既是了解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學習中國革命史的史志精品,又為抵御歷史虛無主義侵蝕和敵對勢力污蔑詆毀革命英烈提供了有力武器。
三是主題鮮明。編纂這部專題志書的主旨,就是要讓每一處烈士紀念設施都成為一支永不熄滅的精神火炬,使英雄故事化作“國家記憶”;讓每一處烈士紀念設施都成為一座世代守望的燈塔,用信仰之光照亮前行道路;讓每一處烈士紀念設施都承載著黨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以英烈精神滋潤民族心靈。通過蘊藏于一座座烈士紀念設施中的重大歷史事件、重要史實和英烈故事,歌頌革命先烈堅定的理想信念、勇于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忠于祖國和人民的家國情懷;反映中國共產黨英明偉大和豐功偉績、人民軍隊建立的卓越功勛;體現領袖與人民對革命先烈的崇高敬仰和紀念緬懷;詮釋紀念設施所蘊含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照金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共產黨精神譜系內涵;展示烈士紀念設施的紅色之美、歷史之美和文化之美;續寫紅色家譜,傳承紅色基因,增色美麗中國。
(三)作用意義
烈士紀念設施呈現的既是一部記述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史,前赴后繼、勇往直前的奮斗史,更是一部感天動地、催人奮進的中國革命史、中國共產黨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編纂出版“烈士紀念設施志”,既是貫徹落實習主席重要指示的具體行動,又是為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編史修志,解決這一領域長期以來存在的史料分散,記載不夠準確、系統和全面等問題;既是用實際行動向蒼松翠柏掩映下的忠骨英魂致敬,更是為了把英烈事跡和革命精神永續傳承。這部專題志書有益于幫助廣大官兵學習黨史、國史、軍史,更加深刻理解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曲折,珍惜革命勝利來之不易,永遠聽黨的話、跟黨走,確保部隊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有益于廣大官兵以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和崇高品德為典范,不忘初心,堅定共產主義信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育忠誠于黨、服務人民、獻身事業的情懷擔當;有益于宣傳英烈不朽功勛,弘揚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增強廣大官兵自覺抵御歷史虛無主義侵蝕的免疫力。(責編:高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