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娟娟 高宏斌


[摘 ? 要] 從政府和社會兩大主體的角度,分析當前我國以政府為主導的科普投入結構面臨的問題。政府投入的問題表現為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不平衡導致地方財政壓力大;區域財政不平衡導致科普投入的區域不平衡;科普行政管理部門投入相對分散,難以形成合力。社會投入的問題表現為企業、社會組織、科研工作者和公眾投入不足??破盏拈L期性和公益性特質、我國社會發展的現實決定了構建多元協同的科普投入體系具有可行性。在此基礎上,結合各個主體自身的特性,提出了構建多元協同科普投入體系的可能路徑。
[關鍵詞] 多元協同 ? 科普投入 ? 政府投入 ? 社會投入
[中圖分類號] N4 [文獻標識碼] A [ DOI ] 10.19293/j.cnki.1673-8357.2021.03.010
2016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笨破毡毁x予重要的地位。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再次讓社會認識到科學知識傳播、科普的重要性??破兆鳛橐豁楅L期性、全民性、公益性事業,其穩步推進必然需要全社會長期共同努力和持續投入,需要各參與主體共同投入,全社會共同參與多元協同的科普投入體系的建構越來越成為社會共識。
1 科普投入文獻回顧
目前學界對于科普投入的概念界定較為統一,多認為科普投入是指國家或地區根據科普需要,對科普進行包括人、財、物在內的多方面的投入,即科普人員、科普經費、科普設施等投入。但是具體的投入界定中,學者對于科普投入的選擇范圍有所不同。一是將年度科普經費籌集額,科技館、博物館等科普場館數量,部門實際投入工作量、科普人員數量等納入科普投入范圍[1];二是用科普資源來衡量科普投入,如董全超、劉彥鋒用將科普投入分成物力資源、內容資源和活動資源,涉及科普人員、科普經費、科普場地(包括科技館、科技博物館、科普畫廊等)、科普宣傳(包括科普圖書、科普期刊、科普音像制品、科普傳播時間等)[2];三是用科普經費來衡量科普投入,如韓鳳琴指出因為科普涉及面廣,無法找到統一的統計口徑來核算所有的科普投入,加之科普場館和人員都是科普經費投入的結果,為了便于獲取數據及便于核算,用《中國科普統計》中的科普經費來衡量科普投入[3]。
學界對科普投入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我國科普投入水平存在著是否投入不足的爭議。如韓鳳芹等指出,因為包括教育、醫療、農業等部門的廣義上的科普投入并未納入現有的統計范圍,加之現有科普經費投入的結構特征,可以推斷當前我國科普投入水平并不低,只是投入效果不佳阻礙了科普事業的發展[3]。佟賀豐將我國的科普投入與美國等國家的科普投入進行對比,指出中國的科普投入存在不足[4]。王挺等從科普肩負著推動中國實現科技強國使命的要求,從科普經費籌集額占GDP比重和科普財政撥款占國家財政支出比重的角度,指出我國科普經費投入仍有不足[5]。二是采用定量的方法對于科普投入產出整體效率、區域效率進行分析。如王賓基于DEA分析模型,對2012年中國各省份科普投入產出效率進行測算和分析,指出大部分省份科普績效有效,且存在地區差異,東部地區投入產出效率高[6]。劉廣斌等基于DEA方法對中國科普投入產出效率進行初步分析,得出中國投入產出效率不高的結論[7]。于潔等基于三階段DEA對我國區域科普投入進行了分析,指出了中西部科普投入產出效率存在差異[8]。三是對科普投入與科普能力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如馬宗文將科普經費、科普人員和科普設施三個方面作為科普投入,通過典型相關方法研究科普投入對中國科普能力的驅動作用[9]。四是對科普投入進行綜述研究。如李建坤通過梳理文獻認為目前對于科普投入、產出的研究存在局限性,以定性研究方法為主。關于科普投入產出效率,目前還沒有高質量研究成果[10]。
總的來看,現有對科普投入的研究,較少從科普投入主體的角度來分析科普投入結構,較少從各投入主體參與科普投入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的角度分析當前科普投入面臨的問題。本文將從政府和社會兩類科普投入主體來對現有的科普投入結構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各投入主體參與科普投入的可行性和可能路徑。
2 我國科普投入結構現狀
本文所指的科普投入包括科普經費、科普人員、科普場館等方面?,F有對科普投入的統計包括中國科協的《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統計年鑒》、科技部《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對于科學普及的統計,《政府收支分類科目》中收錄的對科普經費的統計[11]。科技部的科普統計是作為科學普及服務進行統計的,包括科技部、教育部等多個科技行政部門內部開展科學普及的相關投入情況,也包括科協系統的投入情況,包括經費、人員、場館等多個方面,統計相對全面,本文采用科技部《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的科普統計數據作為科普投入數據來進行分析。
據科技部數據顯示,自2011年以來,我國在科普經費籌集額、科技館的建設、科普專兼職人員方面的投入不斷加大(見表1)。2019年,全國科普經費籌集額185.5億元,全國人均科普專項經費4.7元。相比2011年的99.5億元,全國科普經費籌集額增長了86.4%,年均復合增速為8.1%。2019年,全國科技場館533個,科技館年參觀人數為8 457萬人次。包括科技館和科學技術類博物館在內的科普場館1 477個,平均每94.79萬人擁有一個科普場館。全國專兼職科普人員187.1萬人。2019年,包括科普(技)講座、科技活動周在內的各類科普活動參加人數共計11.49億人次。全國科研機構和大學開展科普活動的數量達1.16萬個,參觀人次達到947.97萬。2019年,全國舉辦科普活動的眾創空間9 725個,組織創新創業培訓類科普活動8.84萬次。
作為科普投入成果主要體現的公民科學素質在近年來得到了大幅提升。2021年1月,中國科協發布了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56%,比2015年的6.20%提升了4.36個百分點。實現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的2020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的目標。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仍有較大差距。美國1998年公民科學素質比例就達10%,2016年已經達到28%;加拿大2014年達到42%,瑞典2005年達到35%。可見未來持續加大科普投入仍有必要。
從科普投入結構來看,當前科普經費主要依賴財政撥款。數據顯示[12],2011年至2019年,政府撥款占科普經費來源的比重由68.9%上升至79.6%。在歷年科普經費的籌資額中,來自社會捐贈的資金比例不到1%,自籌資金占比不到20%,其他收入占比5%左右。財政撥款占比不斷提升,表明政府投資對于社會力量的引導和帶動作用有限,社會化大科普的生態體系①遠未建立。反觀美國等國家,則通過設立一定的項目,引導社會資金進行支持,實現費用分擔。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對科普項目資助強度視項目類別而定,一般對于媒體類項目支持強度為總經費的三分之一,對于展覽類項目則為三分之二,經費不足部分由項目執行者通過其他社會渠道獲取[13]。法國、英國等國家科普項目的財政資金占比多在40%~50%,其余均為社會資金。科普經費籌集額中社會力量的不足,制約了整體的科普投入規模,制約了科普功效的發揮。
3 我國科普主體投入面臨的問題
3.1 政府
當前政府承擔著科普投入的主要工作?!吨腥A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以下簡稱《科普法》)規定,科技部負責制定全國科普工作規劃,各級政府通過將科普工作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來發展科普事業。從中央、省、地市、區縣四級政府來看,我國科普投入主要集中在省級和縣級政府部門。在實際科普經費的籌集和使用過程中,由于財政收入結構和科普財政投入結構的不匹配,帶來相應的問題。
一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科普投入不平衡導致地方財政壓力大。在科普經費籌集方面,省級和縣級部門籌集經費占全國科普經費籌集總額的比重分別為31%、41%。在科普經費使用方面,省級與縣級部門所使用的經費占全國科普經費總額的比重約為29%和42%[2]。中央部門在科普經費籌集和使用方面占比約為10%[1]??梢姡h級政府是科普政府投入的主要力量。當前我國的財政結構呈現出中央財政收入增速快于地方財政收入增速、基層財政收入困難的局面??h級財政作為科普最主要的籌集和支出力量,由于往往面臨財政收入不足,制約了科普工作的建設進程,不僅影響科普的硬件設施建設,也影響科普設施的后期運營。以科技場館為例,根據《科學技術館建設標準》,全國適宜建設科技館的地市級及以上城市(戶籍人口超過50萬人)共288個,但尚有184個城市未建成科技館(占63.9%)。由于財力有限,很多地區科技館在建館標準、展品內容、人員配備等方面都達不到標準?!犊茖W技術館建設標準》(修訂)項目調研顯示,2015年,全國科技館建筑安裝工程實際投資與展教內容建設經費實際投資額的比例平均值為1∶0.58,與國際通行的不低于1∶0.7的標準相比偏低[14]。
二是區域財政不平衡導致科普投入的區域不平衡。我國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帶來地區財政收入不平衡,這種不平衡也直接體現在地方對科普的投入中。從表2可知,2014—2019年,東部地區科普經費籌集額穩定在90億元左右,中部地區、東部地區、東北地區雖然有所增長,但是與東部地區的差距仍然很大。2019年,東部地區科普籌集額為99.9億元,遠高于中部地區的37.1億元、西部地區的42.7億元、東北地區的5.9億元。2018年,全國人均科普專項經費4.45元,北京市人均科普專項經費54.32元,河北省人均科普專項經費只有1.19元[15]。北京市人均科普專項經費是河北省的幾十倍。經濟落后的中西部地區,財政收入相對較少,面對經濟建設、公共服務等諸多類別的支出,科普則由于其投入長期性、見效慢等特征,往往不會被列入地方財政的優先支出項,甚至即便將科普投入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部分地方限于財力,也難以保證科普投入。這種財政投入的差距,使得最需要加大科普投入的中西部地區的科普投入卻得不到保障,進而制約了當地科普事業的發展和公民科學素質的提升。
三是科技行政管理部門投入相對分散,難以形成科普財政投入合力?!犊破辗ā芬幎ǎ茖W技術協會(以下簡稱“科協”)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會力量?!度窨茖W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明確了科協統籌推進,有關部門、事業單位共同推進的大聯合大協作的科普工作機制。但在實際推進過程中,各科技行政部門之間的協同仍有不足。佟賀豐等指出,中國的科普人員、場地、經費、傳媒和活動等分布在發改委、教育、科技管理、工信、民委、國土資源等多個部門。除科技管理部門和科協之外,科普工作并不是其他部門的主要工作任務,其工作力度會受到影響[16]。以科技館為例,2017年全國192座科技館隸屬7類系統,其中科協系統159座(占82.8%),非科協系統33座(17.2%)[14],管理分散造成無法對全國科技館的科普資源進行統一配置,無法進行統一標準的行業考核和監測評估,不利于科技館的健康發展,也不利于科普事業的推進。
3.2 社會
《科普法》強調科普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社會各界都應該組織參加各類科普活動。對科普事業實行稅收優惠,并鼓勵境內外的社會組織和個人通過設立基金、捐贈等方式支持科普事業,并對有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進行獎勵?!犊茖W素質綱要》指出要鼓勵捐贈,廣辟社會資金投入渠道,廣泛吸納境內外機構、個人的資金支持公民科學素質建設①。引導社會力量投入科普事業中,廣泛吸納社會資金支持科普建設已經成為官方科普政策的重要方面,但事實上,由于各種原因,社會力量在科普投入中明顯不足。
第一,企業參與不足。企業參與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企業對于科普的捐贈有限??破掌髽I往往規模小,經濟實力不足,參與捐贈有所不足;非科普企業,則往往由于缺乏對企業參與科普捐贈的稅收抵扣等相應的政策,導致企業參與科普的積極性不高。二是科普產業化不足。由于科普企業的定義和范圍目前尚存爭議[17],且缺乏專門針對科普產業的扶持政策,加之對于扶持政策的認定困難[18],導致科普產業化不足。如現有科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多針對音像、圖書等文化類企業,在實際認定過程中,科普企業是否能歸屬為文化企業存在著認定困難,導致科普企業并不能順利地被認定為文化企業,也因此不能享受相應的政策[19-20]。此外,目前科普企業規模普遍偏小,主要依附于科普事業,科普事業的公益性對于企業提供產品的數量、形式、提供產品和服務的方式等限制較多,不能很好地利用市場化機制進行運營。科普產業化不足還表現在產業整體規模偏小,企業產品主要面向B端市場,面向C端市場的產品供給相對不足。小而散的科普產業形態[21-22]既不利于科普產業化的發展,也制約了企業對科普的投入。
第二,社會組織參與不足。受限于社會組織的管理制度,社會組織往往面臨發展資源受限的問題,這導致科普類組織往往自身的生存都會出現困難,更不用說投入科普了。以致力于科普活動的公益組織科學松鼠會為例,其創始人姬十三為了維持該組織的運行,通過成立運營商業公司果殼網,以其商業化運作來反哺公益組織的運營。
第三,科研工作者從事科普積極性有待提升??蒲泄ぷ髡呤强破盏闹匾α?,但現有的科研共同體對于科研人員參與科普認同度不高,科研考核與激勵機制都缺乏對科研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的支持等是制約科研工作者從事科普的主要原因[23]。調查顯示,當前推動科研人員從事科普工作的動力是個人層面的,來自單位的認可和激勵明顯不足。本單位對科普活動的重視,對參與科普活動的人員在職稱、職務晉升方面的具體鼓勵政策,是影響科研人員個人科普積極性的最重要因素[24]。與科研工作的主要面向不同,科普工作的主要面向是對于科學缺乏持續興趣及一定理解能力的普通公眾,將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工作以被認可的方式傳遞給公眾并不是容易的事情,甚至需要對科研工作者進行專門的培訓[25]。尤其是在強調科學性、實用性、趣味性科普的今天,科研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也受到自身經驗的制約,影響了科研工作者參與科普的效果和積極性。
第四,公眾參與不足。由于自身觀念意識等問題,公眾個體參與科普尚有不足,這表現為公眾對科普活動的參與不足,對科普活動的志愿服務參與不足。2019年,我國科技館參觀人數為8 457萬人次,每10人中不足1人參與。據《中國科協2020年度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2019年,在基層直接為公眾提供科技攻堅、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科技咨詢、科學普及等方面的兼職科普工作者為104.2萬人,科技志愿者為253.7萬人。公眾對科普活動的參與不足自然也會影響到公眾對科普產品和服務的付費意愿,從而使得科普C端市場發育不足,這也是科普難以產業化的另一原因。
4 構建多元協同的科普投入體系的可行性
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被視為創新發展的兩翼,這必然要求全社會繼續擴大科普投入力度,以達到推進科技創新的要求??破帐聵I的長期性和公益性特征決定了科普投入的長期性,要求全社會共同參與??破毡举|上是一種社會教育,其目的在于讓公眾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以及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26]??茖W普及能夠實現厚植科學素質土壤、推動我國科技創新的龐大動能,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更多中國力量[27]。正因如此,科普本質上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需要充分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經過多年科學普及,當前社會中對于科普的重要性已經有了共識,這在一定程度上具備構建多元協同科普投入體系的條件。
企業參與科普活動的空間正在不斷擴大。對企業而言,從事科學普及活動的動機主要包括獲利動機、傳播企業品牌和形象動機、成就動機三類。獲利動機的企業主要是通過科普活動,實現教育市場的目的,為產品和服務拓展市場,進而實現利潤。如深圳華大基因通過組織國際基因組學大會(ICG)的方式,邀請科普作家、科學家等參與,組織科學嘉年華會議,讓社會公眾更多地了解基因知識,了解基因檢測在相關病癥中的應用,在支持科普活動的同時也達到了教育市場的目的。傳播企業品牌和形象動機的企業,則主要是從企業社會責任出發,通過贊助或支持公民參與科普活動的相應行動來傳播企業的形象,獲得更多的社會認可,如自2013年開始贊助中國的全球性科技公益項目的三星中國公司①等。成就動機的企業則主要是致力于科學傳播、推動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社會目標,如深圳市拾玉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支持由其首席科學家李治中發起成立的拾玉兒童基金會,聚焦于資助兒童癌癥等重大疾病及相關高危疾病的防治研究、學術交流合作、文獻出版及知識科普工作。類似的企業還有果殼網、贊助未來科學大獎的未來論壇等。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給企業開展科普活動提供了新的空間,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應用新的技術形態和技術方式進行科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北京干燥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旗下的短視頻MCN②回形針PaperClip,在2020年2月制作的一期《關于新冠肺炎的一切》短視頻,受到了廣泛關注,僅在微博上就獲得了8 000萬次的播放,全網播放量超過1億次。
部分社會組織和科研工作者投入科普活動的積極性在提高。社會組織參與科普的積極性在提升。如參與航天科普知識傳播的中國航天基金會和中國民航科普基金會,對生命科學和醫學知識普及有貢獻的中國醫學基金會和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對科學知識普及和科普活動、展覽有貢獻的中國科技館發展基金會,對地理科學知識普及有貢獻的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還有一些致力于環境知識教育的民間組織,如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③等。在社會組織之外,部分科研工作者參與科普的熱情也不斷提升,如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通過開設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等方式向社會科普新冠知識及其他傳染病的相關知識,受到了社會的廣泛好評。部分科學工作者還通過個人的影響力創辦科普組織,進而開展科普活動。如自媒體平臺豌豆Sir的創始人陳懿瑋是德國海德堡大學生物學博士,在創立了奇愷(上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之后,創辦基因科普公益項目“豌豆Sir”,意在向社會普及更多的基因科學知識。
社會公眾對于科普活動具有現實需求,對于提升科學素質的付費意愿也在提升。據《2017網民科普閱讀大數據》①顯示,2017年在今日頭條上被閱讀的科普文章共計2 953萬篇,閱讀數2 440億,總評論38 943萬,被閱讀的科普文章字數相當于1 566部中國大百科全書?!吨袊W民科普需求搜索行為報告(2019年第三季度)》顯示,目前,通過搜索方式直接獲取科普信息或科普信息解決方案,是越來越多網民的主動選擇和主要選擇,百度每日響應的用戶搜索需求高達數十億次。知識經濟的興起,使得科學知識的重要性日益突顯,公眾對于科學普及活動的付費意愿也在不斷提升。尤其是知識付費的興起,使得部分公眾開始通過購買知識服務的方式提升自己的科學素質和科學能力。以“得到”APP為例,2017年4月至2020年9月,其科學學院一共開設40門科學課程,每門課程的訂閱人數在1萬至11萬之間。其中一門醫學通識50講的課程,定價99元,訂閱人數達到10.7萬。與此同時,配合學校教育的科學課和一般的科學課程在“少年得到”APP中也有開設,每門課程也擁有相應的訂閱量。
5 多元化科普投入體系的構建路徑
未來科普事業的發展,需要構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科研工作者、公眾共同參與的多元化科普投入體系,結合各參與主體自身的特性,對構建多元化科普投入體系的路徑提出如下建議。
5.1 政府
科普事業的公益性和長期性特征要求政府作為一個重要的主體要長期投入科普事業。政府作為公共產品的主要供給者,在科普工作中需要集中有限的資源于公益性的科普活動中,致力于解決科普工作中的不均衡問題。如對于普惠性科普產品和活動的供給、科普基礎設施的建設、落后地區科普活動的支持等。
加強中央財政的投入力度。中央財政對于地方財政的投入和帶動作用較強,未來在政府投入中,可以適當加大中央財政的投入力度,從而實現對于財政資金的有效帶動作用??梢酝ㄟ^設立中央專項資金、科普基金、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確保中央財政對科普的投入。來自地方的科普活動實踐表明,中央財政支持的項目在基層更容易得到落實,如以“專項轉移支付”項目支持的基層科普行動計劃的落實情況相對較好。對于地方而言,中央財政專項支持的科普項目,在實施過程中不會對地方財政造成大的負擔。在財政轉移支付方面,為確保中央財政的帶動效應,可以參考教育項目支出,以專項轉移支付制度的形式,中央設立若干教育專項轉移支付項目,通過要求各級政府提供相應的配套資金,將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建立中央、省、市、縣四級財政支出體系,??顚S茫鸩教嵘破战涃M的投入水平。在四級財政支出體系中,參考教育投入模式,照顧到東、中、西部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力量,對于配套資金給予不同的比例,如東部要求100%配套,中、西部可以根據地方實際設定50%的配套水平,或者完全由中央資金支持。
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增強財政資金對社會資金撬動作用,減輕基層政府科普財政負擔。一方面,針對我國政府部門的科普資源相對分散的現狀,可以考慮在中央政府部門之間建立共建共享的財政籌資機制,建立統一納入、統一歸口支出的科普投入平臺,有助于統籌科學普及活動中各個部門的力量,確保各個部門對科普的投入;另一方面,改革現行體制中制約科普資金籌集的不合理機制。以科技館為例,目前我國的科技館從經營性質上看,絕大部分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少部分為差額撥款事業單位,只有極少部分為自主事業單位。全額撥款和差額撥款事業單位雖然可以享受到財政資金的支持,但是在場館運營等方面存在諸多限制,這種管理模式導致很多因為財政投入不足的科技館,因為無法籌集到社會資金,在后期的運營和人力投入上存在不足,影響了科技場館的運行效力。如上??萍拣^,作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其不敢為科普和文創產品定價并進行銷售,這在客觀上阻礙了科普產業的發展,也對科普場館的運營不利[28]。
5.2 企業
企業作為利益驅動的經濟主體,在科普事業的推進過程中,可以是優質科普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者,也可以為其他參與主體提供支持,如為政府、社會組織、科研工作者提供資金支持、資源支持等,形成相互協同的科普投入體系。
當前我國科普籌資額中社會力量參與不足,很大程度上體現為企業參與不足。但事實上,大量的企業存在科普需求,缺乏相應的機制將企業的科普需求與政府的科普資源和科普目標進行有效對接。如上??萍拣^,多家企業有與其合辦行業科普知識展的需求,但因管理體制受限而無法開展館企合作。未來要適度放開科普事業的準入門檻,促進科技場館等科普資源的體制機制革新,通過引入市場化機制提升企業參與科普的積極性。如可以通過引導企業參與科普活動的贊助、政府購買服務、公私合營(PPP)等多種模式吸引企業參與到科普事業中。
此外,要加大對于科普產業環境和科普市場的培育力度,加大對科普企業的支持力度,推動科普產業化,如在市場準入、稅收、人才等方面出臺相應的政策支持科普企業產業化,鼓勵更多的企業創新科普形式,提供切合社會需要的科普產品和服務。推動對科普企業中的文化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推動現行各類產業優惠政策向科普企業的覆蓋等鼓勵企業加大對科普的捐贈力度,參與科普事業。
5.3 社會組織
社會組織包括科協及其基層組織,也包括各類民間組織、各類基金會組織和非基金會組織。社會組織在專業性、服務對象的廣泛性等方面較有優勢,需要充分調動社會組織參與科普的積極性。
各級科協組織及其所屬學會是一個相當大數量的社會組織,其在專業性方面存在優勢。據《中國科協2020年度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各級科協3 097個,直屬單位2 016個。各級科協從業人員37 431人,各級科協所屬學會23 123個。全國學會及省級學會兩級學會從業人員63 593人。這些學會組織及其工作人員是科普的重要力量。需要充分發揮這類專業性科技類團體優勢,充分調動民間社會團體力量,參與科普事業。要通過政策引導,充分發揮科協系統各類科技學會的作用,帶動科技學會的會員單位、會員企業參與到科學素質建設中。此外,要通過稅收減免優勢、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政策手段充分調動其他科技類社會團體和非科技類社會團體參與科普工作的積極性。
5.4 科研工作者
科研工作者是從事先進科學技術的主要研究者,在科普工作中具有天然的優勢,其研究成果可以作為科學普及的內容和對象向社會公眾推廣,因此,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充分調動科研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的積極性。
由于從事科普工作并未納入科研機構和高校工作人員的考核中,而這些機構的職稱評定機制又對科研人員參與科普工作缺乏認可和激勵機制,這使得作為科普重要力量的科研工作者積極性受限。因此,需要完善科研人員投入科普活動的激勵機制,出臺鼓勵科研工作者參與科普工作的措施,建立科研與科普密切結合機制。如通過設立科普基金的方式鼓勵科研工作者參與,也可以借鑒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經驗,在國家科研項目的立項、結項要求中,相應增加鼓勵科研工作者進行科普的內容。對于那些積極向社會推進科研資源科普化的機構,給予相應的激勵措施。因為來自中央財政資金支持的科研基金項目運行效果好,可以借鑒中央層面科技基金、專項經驗①,在國家層面成立科普基金,或是從現有的國家科技基金、專項中,結合各個基金、專項的資助方向和科學普及的要求,從相應的基金中拿出相應的比例來支持科普活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自2001年起成立了科普專項②,未來可以考慮進一步加大對科普專項的資助力度和資助范圍[29]。
5.5 公眾
公眾可以作為供給者參與科普工作,也可以作為需求者參與科普工作。前者主要是以科普志愿者的形式出現,后者則主要是以科普活動、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的形式參與科普。
要加大科普的宣傳力度,在全社會形成學習科學、尊重科學、普及科學知識的良好氛圍,鼓勵和吸引更多的公眾參與到科普志愿服務活動中來。同時要結合社會公眾對科普的需求,創新科普資源供給方式和宣傳方式,充分調動社會公眾對科普投入的積極性。上??萍拣^作為全球最受歡迎的博物館之一,在展品形式和展品內容上不斷創新。近年來,上??萍拣^進行數字化改造,完成了無線網絡與手機智能導覽APP項目等,同時結合公眾的興趣,在常態化展品之外,利用臨時展區的靈活性,結合社會熱點,適時創新性地推出相應的展品。如近幾年上??萍拣^連續在春節期間推出生肖系列臨展,并引入多種趣味性的游戲等,吸引公眾,使得上??萍拣^游客人數不斷創新高。
6結語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科普作為創新發展的兩翼之一,對于創新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科普事業已迎來向世界先進水平靠近的歷史性“拐點”,以政府為主導的投入結構不能滿足科普事業發展的要求,需要充分激發全社會參與科普的內生動力,構建多元協同的科普投入體系,進而構建社會化科普的良好生態,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科學、促進科學傳播的良好局面,從而推動全民科學素質的持續提升。這有利于在全社會形成有助于創新的文化氛圍,厚植創新土壤,不斷增強創新動能,進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邁向新臺階。
參考文獻
[1] 何娟,張平淡.國家科普能力的動態性分析:投入產出的角度[M]//王康友.國家科普能力發展報告(2006–2016).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2]董全超,劉彥鋒.中國科普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研究[M]//李群,陳雄,馬宗文.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報告(2017–201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3] 韓鳳芹,周孝,史衛,等.我國財政科普投入及其效果評價[J].財政科學,2018(12):19-35,56.
[4]佟賀豐.科普投入的國內外對比研究及對策分析[J].科普研究,2006(4):3-8.
[5]王挺,顏實,鄭念,等,培育科普產業新引擎 提升國家科普能力[M]//王挺.國家科普能力發展報告(201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6]王賓,李群.基于DEA分析的中國科普投入產出效率評價研究[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5(15):214-220.
[7]劉廣斌,劉璐,任偉宏.基于DEA的中國科普投入產出效率初步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2):126.
[8]于潔,佟賀豐,黃東流,等.基于三階段DEA的我國區域科普投入產出效率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6):40-47;于潔,佟賀豐,劉婭等.基于超效率DEA的我國區域科普投入產出效率研究[C]//中國科普研究所.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第二十四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暨第九屆館校結合科學教育論壇論文集,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17.
[9]馬宗文,陳雄,董全超.科普投入對中國科普能力的驅動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8(7):18-25.
[10]董全超,胡峰,馬宗文.基于典型相關分析方法的中國科普投入產出研究[J].科普研究,2019(2):61-67.
[11]張超,任磊,何薇.加強統計分析 保障科普經費投入[J].科協論壇,2017(12):34-35.
[12]國家統計局社會科技和文化產業統計司,科學技術部戰略規劃司.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11–2020年)[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13]李建坤,劉廣斌,劉璐.科普投入產出相關文獻研究綜述[J].科普研究,2015(3):82-89.
[14]馬宇罡,蔡文東,齊欣.新時代我國科技館事業的發展與創新[M]//殷皓.中國現代科技館體系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15]解讀最新全國科普統計數據[EB/OL].(2019–12–25)[2021–05–28]. http://news.cnwest.com/szyw/a/2019/12/25/ 18305779.html.
[16]佟賀豐,游云,劉婭,等.十二五期間政府部門及人民團體科普能力定量評價[J].中國科技資源導刊,2019(1):37-44.
[17]任福君.科普產業研究綜述[J].科普研究,2018(6):39-47.
[18]莫揚,張力巍,溫超.促進科普產業發展政策措施研究[J].科普研究,2014(5):41-48.
[19]章軍杰.論科普產業適用文化產業政策的合法性[J].科普研究,2014(2):18-22.
[20]張偉捷,郭健全,魏景賦.發達國家科普相關產業稅收經驗借鑒與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16(4):90-95.
[21]王康友,鄭念,王麗慧.我國科普產業發展現狀研究[J].科普研究,2018(3):5-11.
[22]任福君.新時代我國科普產業發展趨勢[J].科普研究,2019(1):38-46,
[23]金兼斌,吳歐,楚亞杰,等.科學家參與科學傳播的知行反差:價值認同與機構獎懲的角度[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8(2):20-33,126.
[24]莫揚,彭莫,甘曉.我國科研人員科普積極性的激勵研究[J].科普研究,2017(3):26-32,105.
[25]姜萍,李敏.科普與創新比翼背景下的科學家科普培訓——美國的經驗及啟示[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8(2):71-75.
[26]國務院.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7]新華時評:厚植科學素質土壤培育創新發展動能[EB/OL]. (2018–09–18) [2021–05–28].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918/c40531-30301287.html.
[28]上海科技館館長的困惑:央視想買科普電影,但我們不敢賣[EB/OL]. (2017–10–31) [2021–05–28].https://www.sohu.com/a/201210313_119707.
[29]劉容光,劉云,王巖,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普專項資助與管理模式對策研究[J].中國科學基金,2003(4):247-250.
(編輯 ?李紅林)
收稿日期:2020-07-05
基金項目:中國科普研究所資助項目“2020年公民科學素質與經濟社會發展分析”(8430501775)。
作者簡介:黎娟娟,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社會治理、技術政治,E-mail:huaer.pk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