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揚 高宏斌



[摘 ? 要] 科教電影作為科學傳播的重要方式,在不同社會語境下呈現出階段差異。本研究以科教片片名為切入點,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科教電影進行了主題探究和階段劃分——以愛國衛生運動為開端的實用技術時期、規范化宣傳實用技術時期、解放思想的多元化科教電影時期、從實用主義向人文主義的邁進期,并發現其中科學傳播觀念的轉變。
[關鍵詞] 科教電影 ? 科學傳播 ? 科學精神 ? 科學與社會
[中圖分類號] N4; J971.9 [文獻標識碼] A [ DOI ] 10.19293/j.cnki.1673-8357.2021.03.003
科教電影,簡稱科教片,是指充分運用電影的藝術和技術手段,深入淺出地揭示自然科學、社會人文等現象以及科學知識、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所有影片的總稱[1]。科教電影背后蘊含著傳播科學的價值,其中,片名起著導視作用,它好比電影的靈魂和縮影,能夠簡潔凝練概括電影主題內容,傳遞影片的主題信息和文化內涵。片名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更是一種社會現象,它能夠迅速捕捉和反映社會的變化和發展[2]。但縱觀前人研究[3-6],從片名這一角度切入且專注于科教電影來分析不同發展階段特點的,而非廣義科普/科學傳播電影的較少。因此本研究僅限于片名,以科教電影片名的變化規律為支撐,探究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教電影主題思想的變遷,從而發掘其中蘊含的科學傳播觀念的變化和科學與社會之間的客觀聯系。
1 概念界定與階段劃分
本文涉及影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拍攝的科教片,大部分內容為農業實用技術、工業生產技術、醫療衛生健康和政策性知識等,其范圍包含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兩大類。在學術界有對部分科學傳播內容存在爭議,科教電影中也有所表現,本文特此界定:①中醫等主題的科教片在研究樣本中因數量有限,且與整體影片主題關聯較弱,非本文主要研究對象,在后文展開論述時,不涉及其中的爭議內容;②體育科教片是運用視聽表現手段普及體育運動與體育科學的影片,旨在宣傳和普及體育科學知識[7],依照科教電影的定義與社會意義來看,體育科教片應納入科教電影的范疇;③站在歷史的角度看,也許某些影片不符合今天對科學的定義(比如“大躍進”時期的《三天實現車子化》等),但這樣的影片仍反映了當時社會對科學的理解,具有研究價值。
綜上,本文選取北京科學教育電影廠(以下簡稱北科影)、上海科學教育電影廠(以下簡稱上科影)等重要科影廠中的相關影片。同時,利用可查閱的歷年《中國電影報告》、中國科教電影電視協會的《中國科教影視調研報告》、國內獲獎科教影片庫、豆瓣電影科教電影庫以及文獻書籍(豆瓣電影根據國產紀錄片分類科普作品人工篩選);書籍資料如《科教片劇本選集》《中國科教電影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傳播史》等,收集到可查閱的科教電影共1 508部。
參考《新中國科普70年》一書對我國科普發展歷史的脈絡分期,本文將中國科教電影片按照四大階段進行論述[8]。在1 508部電影中,1949—1958年有51部,1959—1976年有90部,1977—1994年有252部,1995—2019年有1 115部。
通過統計整理,在收錄科教片基礎上繪制編碼表,設立了電影制片廠分類、內容分類、史料分類、主要科普對象等指標,在編碼過程中對科教片的屬性進行甄別統計。編碼員選取兩人,編碼員間的信度計算采取霍斯提公式。編碼員之間信度為95.3%,說明編碼信度可靠。此外,編碼表制作過程中筆者通過對錄入電影進行初步篩查,與課題組其他成員評審討論科教片數量及主題,之后再通過人工審閱方式對電影進行補充和調整,形成8個主題分類,以提高主題精確度,最終得到科教影片主題數量分析表(見表1)。
表1、圖1顯示了四個階段科教電影的主題數量變化情況。總體來看,農業實用技術的影片占比最大,隨著社會發展,科教電影涉獵主題逐漸豐富,分布范圍逐漸廣泛,關注點不僅聚焦在工農業技術,其他主題方面的數量也有所增加,下文將對這四個階段進行具體分析。
2 1949—1958年:以愛國衛生運動為開端的實用技術時期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認識到科學教育對國家、人民的重要性,科學知識與技術的宣傳極為迫切,政府開始重視科學技術的教育普及工作,科普電影事業有了很大發展。1949年,中國農業科學電影制片廠(簡稱農科影)在北京成立;1957年,上科影成立;1960年,北科影成立。三大專業科學電影廠建設完畢,標志著科普工作的一個分支——科教電影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電影逐漸成為科普教育的重要載體[9]。
圖2展示了1949—1958年科教電影片名的詞頻共現情況。
20世紀50年代,國家提出科學教育片要為生產服務,政令式的電影生產模式反映的是國家主義的思想觀念。這一階段,國家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面向公眾的科普工作。“為工農業服務”的思想確立了這一時期科教電影的主題。在政策引導下,該階段的科教片集中解決生產生活中急需解決的科技問題,內容技術性很強。從圖2可以看出,主題詞基本與工農業相關,如“技術”“生產”“家畜”等,緊密貼近工人農民的日常工作生活。
此外,在“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方針推動下,以消滅病媒蟲獸為主要內容的防疫衛生運動拉開序幕,這一運動帶著明顯的時代特征納入了社會主義建設。在愛國主義思想的指導下,逐漸演變為以消滅麻雀、老鼠、蒼蠅和蚊子為中心的除“四害”運動,于1958年達到高潮。它主要體現在運用各種宣傳方式以廣泛發動群眾,例如通過電影來宣傳除“四害”講衛生,科教片承擔起宣傳教育職責,充分發動廣大群眾,推動運動達到高潮。但這場運動并未對農業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總結運動中的若干做法,除“四害”運動具有明顯的急躁冒進的時代特征,缺乏科學的規劃與管理。而且這場運動一定程度上違背了自然規律,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10]。
1949—1958年共有51部科教電影,系列片《消滅棉蚜蟲》《消滅蒼蠅》《消滅蚊子》《消滅飛蝗》與“除四害”衛生運動密切相關。“家畜” “增產” “捕魚” “水土保持”等農業技術詞語是高頻關鍵詞,多數影片是傳統的技術推廣片,“看得懂、用得上、學得會”是當時衡量科教片好壞的標準,科教電影更像是聲畫兼備的教科書,傳達科學知識的物質層面。片名主題直截了當,展示出生活實用性,缺少藝術表達,科教電影建立在科學主義的意識形態背景之上,傾向于把相關科學技術研究成果和知識無條件堆積在影片中,積極肯定科學技術帶來的好處,推崇硬科學科普。
其次是工農業技術和衛生健康等主題突出。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需要大力促進生產,農村人口多,受教育水平極低,運用影像手段來普及科學知識和技術成為主流方式之一。這一階段的科教電影受高度一體化的計劃經濟影響,政治色彩濃厚。新中國成立不久國家就宣布:“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在以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為標志的社會革命背景下,促進生產力發展成為科教電影的任務之一。
由于這一時期的科教電影以直接傳授與 民生相關的工農業技術為目的,所以科教電影是一種面對缺少專業教育的大眾,以自上而下單向傳輸的形式,普及工農業技術為主的宣傳教育。
3 1959—1976年:規范化宣傳實用技術時期
1958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以下簡稱中國科協)成立,對這一時期的科普起到了重要作用。但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使得新中國成立初期蓬勃發展的科普事業遭遇了嚴重挫折,包括科教電影之內的科普工作幾乎處于停頓狀態,北科影、上科影、農科影紛紛停產,沒有太多作品的產出和創新,這一時期為數不多的影片僅是傳播知識和技術的載體,實用類主題突出。
科教電影受到當時政治環境影響,成為宣傳窗口。例如高頻詞中出現的“太陽”,把人民公社組織比作初升的太陽,科教片《初升的太陽》,介紹了人民公社運動取得的成就。此外,詞頻中“農業”占據首位,出現的“八字憲法”是受1954年提出的“農業八字憲法”(即土、肥、水、種、密、保、管、工)政策影響,提倡科學種田,用科學知識推動工農業發展,滿足當時的社會需求,對農業進行科學規范。與之前相比,這一時期雖然以農業科普宣傳為主,但受“八字憲法”宣傳影響,不僅停留在分散的農業知識點上,更突出對農業技術規范標準的宣傳。
除農業知識技術外,高頻詞范圍劇增,結合圖3,個人的生命健康受到關注。高頻詞“瘟神”指“血吸蟲”,在血吸蟲病盛行的年代,科教電影向大眾普及衛生知識來預防疾病,它的關注點符合這一時期的社會需求。另外1959年以后,中國在發展俯臥式跳高技術上取得了成功,“跳高”成為高頻詞,涉及體育運動的影片增加,科教電影題材逐漸擴大,從生產技術的推廣普及轉變為注重普及新興科學技術知識和生活科學知識等。
詳見表1、圖1,統計到1959—1976年90部科教電影的主題范圍變廣,但由于這一時期大眾知識水平普遍極度欠缺,傳播的科學知識涉及面尚淺,電影向著普及簡單科學知識文化的大眾傳播方向發展,同時緊密結合工農業生產,突出科學技術傳播,為大眾生產生活服務。
18年間,科教電影經歷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曲折發展期,在幾乎停滯和緩慢前進中,科教電影的主題敘事表達的是實用理性主義與政治政策相結合的旨趣,以傳播實用的工農業科普技術為主,重點仍然圍繞農業生產,但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農業宣傳相比,這一時期更注重技術操作的規范化,同時關注傳染病預防和治療等方面知識的宣傳。
4 1977—1994年:解放思想的多元化科教電影時期
在遭遇一段時間的寒冬后,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是科教電影蒸蒸日上的一段時間,中國科教電影逐漸從思想枷鎖中解放出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勝利召開,科學的春天到來。同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國家開始鼓勵自然科學發展和科技創新,使得科教電影恢復元氣,上科影、北科影和農科影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1978—1994年,我國共生產科教片2 692部,年平均150多部[11],在宣傳當時科技新成果的同時增強影片的思想內涵和審美趣味。改革開放完成了國家內部的撥亂反正,經濟開始迅猛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建立起與世界的聯系,中國科教電影從1979年開始走出國門,與國際接軌,開闊視野,帶來嶄新的風貌。
這段時期的詞頻除工農業以外的內容,位居高頻詞首位的是 “中國”,以中國為主題凸顯出題材趨于顯示國民認識國家和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需求,如地理風貌類影片數量增加,《中國巖溶》《中國冰川》《唯中國獨有》長白山系列科教片等。高頻詞中的“油田”則基于20世紀80年代原油勘探技術的不斷增強,產量持續增長,為增加民族自信心,石油勘測類的科教片數量增多。
高頻詞“預防” “防治”相關的科教片主題多數為醫療衛生健康,與前兩階段相比,此類科教片數量明顯增多,科教電影主題與公眾需求息息相關,對醫療健康的關注體現了經濟發展后公眾健康意識的增強。
“世界” “南極” “考察”等詞語,科教片視角不再局限于國內,開始放眼世界。科教影片風格百花齊放,醫療衛生健康類的影片增多,風景博物古跡系列中出現了探險考察、人文宗教類的內容,例如《半坡遺址》《喜馬拉雅考察》《萬里藏北》《南極考察系列》等。
在影片主題分析中,“其他科學知識”類型的影片數量增加,出現如《首鋼人創新路》《向宇宙進軍》《增長的代價系列》《溫室效應的憂思》等,其內容是以往科教電影尚未涉足的領域。這體現了科教電影在多元、多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下,題材上呈現出“解放思想,勇于創新”的精神特征。
片名是內容基礎之上的進一步提煉。科教電影努力擺脫早期枯燥乏味的純知識說教,滿足人們對未知和神秘事物的好奇,在維持以往科學性的基礎上,增加影片的故事性,科教電影不僅是“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而且加入了“吸引人”的創作要求。其中,北科影拍攝的《生命與蛋白質——人工合成胰島素》作為20世紀80年代起步優秀的科教影片,片名就闡述了生命與蛋白質的關系,影片中使用大量比喻擬人化的手法,從科學內容本身挖掘出適合于電影表現的視覺形象與情節,比如用大型團體操比喻生命活動,把氨基酸比喻為小人,手拉手代表肽鍵等,從觀眾熟悉的內容講起,由淺入深,形象生動,是改革開放后的良好開端。
20世紀80年代正值社會變革、思想解放的時期,辨析什么是“科學”的熱情高漲,“氣功熱”“特異功能熱”成為該時期最重要的科學文化事件。從自然科學家、科學傳播者到學生群眾,掀起了一股遍及全國范圍內的科學思想論辯,有關科學的討論可以說是人文思想上的一場再啟蒙。但在眾人狂熱和爭論的背景中,科教影片缺少對這些現象的反映,這一時期的科學普及并沒有觸及科學文化或科學人文的層面。
綜上,這一時期科教電影的主題不限于農業實用技術,開始向公眾介紹中國的自然景觀和先進技術,同時放眼世界,讓國人可以通過影片觀看外國的地理風光和體育競賽。
5 1995—2019年:人文折光的展現
20世紀90年代中期,電視媒介的快速普及使公眾增加了獲得信息的途徑,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時效性,沖擊了電影市場,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不再對國產片統購包銷,科教電影從計劃經濟模式轉向市場經濟模式。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和大眾觀影口味的更迭,傳統科普已經逐漸無法滿足公眾的需要,義務教育的普及使得傳統科普所承擔的普及基礎科學知識的任務不再必要[12],在這種情況下,自上而下、單向教化的傳統科普不再適應于社會和市場變化,科教電影在傳統科普和現代科普的碰撞融合中進一步發展,開始有“人文思想” “科學精神”的顯現。
我國農業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業農村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在詞頻詞云顯示中,這個階段 “技術”“農村”仍占據科教電影關鍵詞前列,在內容上,科教影片的技術指導呈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如《現代農業技術》《現代農業啟示》《如何種植綠色有機茶》等,體現了科教電影與時俱進。
人文性與工具性并重是這一時期科教電影的重大突破。中國科教電影轉制并軌之后,電影主題的關注點逐漸豐富。從高頻主題詞來看,“地球”“綠色”“健康”“生態”等關鍵詞逐漸增多,表1也顯示出科教電影主題出現很多有關氣候生態環境的科學知識(劃分在“其他科學知識”中),生態及個人意識越來越強,特別是步入21世紀之后出現更多生態意識的科教電影,以生態話題為關注視角,傳遞出對生態環保理念的呼吁。生態科教片將生態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相結合,把自然科學的理性客觀和藝術的求真、求善、求美相結合,通過科教電影揭示破壞環境帶來的問題和背后深層的意義。從技術到生態,科教片的對象發生變化,說明創作者在傳遞科學技術的同時,開始反思科學帶來的一些弊端,如科學的不確定性與風險,以及過度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害。
概括來說,科教電影開始顯現思辨精神。傳統純粹的科學技術推廣片以說教、灌輸、推廣科學技術為首任,使得之前的科教片受到很大的局限,但在激烈競爭的影視環境下,科教電影增強了藝術性、可觀性,特別是進入院線的科教片展現出高科技、大制作、大片化的特色。例如,《為地球號“脈”》《生物多樣性憂思錄系列》《藝術與科學的握手心通宇宙》等電影,片名用詞生動。《宇宙與人》《月球探秘》《變暖的地球》等科教片的片名視野較為宏觀,內容升華了主題思想。
科教電影的發展體現了科學觀念的轉變,影片主題的變化透過片名得以體現。電影關注點投入對人類命運的關懷,作為反映社會精神的文化器物,其敘事主題也逐漸考慮到高效、科學以及人文科學精神和反思科學技術的理念,例如《宇宙與人》,由片名清晰可見其探討的是宇宙和整個人類命運的關系:談及核能時,“也許,宇宙中所有的智能文明都要經歷這樣的考驗:道德水平是否能夠達到安全使用這種宇宙中最強大的能源的程度?”諸如此類對人類命運和發展前景的關懷使這部影片的科學精神和人文內涵相結合。
總體來看,科教電影由定位單一的科學教育轉向能夠陶冶情操、增加科學文化精神的內容,由絕對化的科學技術實用性轉向人文精神價值的重視,將科學知識點作為影片的一部分提供給受眾,由淺至深,關注影片背后的內涵。轉向科學精神傳播的科教電影是在科學技術傳播之上對內容和表達方式的繼承和發展,最明顯的不同之處在于一個重精神和反思,一個重知識和教育,新時期的科教電影打破了科學主義的束縛,開始關注科技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和科技進步背后科學精神的傳達。
縱觀中國科學思維觀念的變化,科教電影經歷了由科學技術傳播向科學精神傳播的轉變,具體而言是由以傳授科學知識技術為主、作為宣傳手段展示國家科技新成果轉向成為培養受眾科學精神,傳遞科教電影背后所蘊含的科學思想和啟示。在這個意義上,科教電影只有真正達到傳播科學精神,讓觀眾感受到影片的科學內涵所在,科教電影才能真正達到科學傳播的層面,真正發揮科學傳播應有的價值。
6 結論與討論
通過對科教電影四個階段的主題分析,可以看出整個中國的科教影片是圍繞著農業技術進行的科普宣傳,但是每個階段又有微妙的不同。同時科教電影的發展也反映出科學由簡單的單向灌輸轉向社會主要行為主體參與到科學本身的過程。這一轉變體現出我國科教電影經歷了從科普向科學傳播的階段轉變,與我國社會發展相匹配。
回顧新中國科教電影的歷史,在不同社會語境下,科學受到社會影響展現出不同境遇。透過片名的變化,發現我國科教電影在70年來由實用主義逐漸轉向精神主義,時代精神和科學境遇努力在科教電影主題中加以塑造和呈現。通過上文的分析也可以看出,科教電影不同時期思想觀念有所不同,這種變化是由時代差異造成的社會情境差異而引起的。
從實用主義到人文主義,從集體意識塑造到人文關懷與反思科學技術,70年來科教電影的思想觀念總是與時代相映襯,同時受到政治、經濟和社會影響,但它為社會服務,宣傳政策的立場始終如一。科教電影用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現出對于科學的理解,在社會變革中描述不同時代的科學境遇。
科教電影始終回應著中國社會、文化發展和國民素質提升的現實要求,不過,相關影片制作尚未能充分展現中國科普人乃至中國政治家和思想家對于科技進步與道德進步之關系的獨立思考,這或許是以后科教電影制作乃至中國科普事業須為之努力的新方向。
參考文獻
[1]趙惠康.中國科教電影歷史發展概述(1918–1995年)[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2.
[2]史淼.中國電影片名的變異情況分析[D].廣州:廣州大學,2014.
[3] Bucchi M,Saracino B.“Visual Science Literacy”:Images and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in the Digital Age[J].Science Communication,2016,38(6):812-819.
[4] Berlin H A. Communicating Science:Lessons from Film [J]. Trends in Immunology,2016,37(4):256-260.
[5]汪志.科學傳播與科學文化[J].科技傳播,2021,13(2):38-52.
[6]趙鵬,米高峰.跨媒介敘事視角下的IP運營及策略[J].電影文學,2017(23):18-20.
[7]馮偉.中國體育科教片歷史與現狀[J].當代電影,2008(7):41-44.
[8]中國科普研究所.新中國科普70年 [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9]趙惠康,賈磊磊. 中國科教電影史[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
[10]趙勝,蘇智良.新中國的“除四害”運動[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1,18(5):28-35,125.
[11]崔建平.新中國科普發展史上的幾座里程碑[J].科普研究,2019,14(5):55-65,111.
[12]謝九如.新中國科教電影的發展歷程[J].科普研究,2008(4):31-33.
(編輯 ?李紅林 ?袁 博)
收稿日期:2021-03-16
基金項目:中國科普研究所資助項目“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普發展歷程研究”(200201ELR056)。
作者簡介:豆揚,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傳播學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學傳播,E-mail: douyang19@mails.uc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