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光
【摘要】隨著現代生物學的發展和教育的改革,教育越來越注重培養個人的全面發展,現代教育以科學教育為核心,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實踐和動手能力,來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多變性。生物廣泛運用于個人和社會生活中,隨著學生個體多元化的變化而發展。作為自我關懷的人文精神,它是教育的靈魂,決定教育的使命和目標。將維護個人的尊嚴、關注人的價值的人文精神和知識教育相融合,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道德素質培養。
【關鍵詞】高中生物 人文精神 現代教育 創新意識 科學精神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4-0248-02
1.前言
現在的學生普遍存在為人冷漠,沒有同情心不講誠信,缺乏社會責任感,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團隊合作意識等諸多不良現象,變革傳統的教育模式迫在眉睫,更加要注重人文教育,實現人文教育的價值。新課程的改革與人文精神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科學和人文素養[1],促進學生身心的發展。教師在生物教學過程中,不再是老師講課學生聽課的枯燥傳統的模式[2],而是在課堂內容上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鍛煉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2.人文精神教育
將人文精神融入到高中生物教學中,發展人文教育,拓展學生生物科技視野和增進學生對生物科技和社會關系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探究實踐能力。
2.1以人為本,培養學生思想情感
生物教學中,通過人文精神的熏陶,讓人文知識文化轉化為內在的人文精神,將生物轉化為自身內在精神。在生物教育過程中,讓學生身上最寶貴的價值可以在課堂實現,教師就要把學生身上那些人之成為人的價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教育就是以人為本,把學生培育成為真正的人,讓他們的稟賦得到發展。尊重生命是人文精神重要內容,生命對于每個人都是寶貴的,教師在傳授生物知識的時候就要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可貴性。以《高中生物》(人教版)“減少分裂與有性生殖細胞的成熟”為內容進行課堂講解時,對“減數分裂”和“精子的形成過程”以及“卵細胞的形成過程及精子形成過程的區別”等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減數分裂的掛圖、模型和裝片等,培養學生的讀圖繪圖和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3]。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指著圖啟發學生,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了解知識。通過比較精子和卵子細胞形成過程的異同、減數分裂和有絲分裂的異同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和歸納知識的能力;通過減數分裂的意義和受精作用意義的講解,讓學生了解到物種保持穩定和不斷發展的原因,培養學生的對立統一和發展變化的觀念;還可以播放人類精子和卵細胞結合的過程視頻,讓學生體驗到生命的力量,體會到生命的重要性。
2.2追求真理,堅持科學精神
人文教育還注重培養學生的自由探索的科學精神,堅持實事求是,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結合,適應時代發展和需求不斷創造新理念。人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對學生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感化,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方式,提升自我內心的修養;堅持科學精神,發現大自然的客觀規律。在新課改的形勢下,教師不斷調整和優化生物教學結構[4],讓學生主動學習,發現規律,敢于批判,勇于創新,對人心性和頓悟有啟蒙作用。例如,高二《生物》(人教版)第五章“遺傳和變異”中,教師可以不用按照課程目錄的順序來講解知識點,將教材順序做適當的調整,適當補充課外知識,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和學習新知識,引入俗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遺傳和變異現象進行遺傳和變異概念的解說。讓學生在課堂上做“噬菌體浸染細菌”的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樹立客觀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追求真理,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2.3改進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師的教學理念深層次地影響學生個體行為和內在價值觀的形成,人文教育是提高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人文教育不僅僅是在知識文化的淺層進行保存和傳承,而是與時俱進,在創新中繼承和發揚人文精神的內涵,用人文精神來認識生物學科,人文精神和生物教學相互關聯、相互滲透,互相依存,聯系生物知識理解人文關懷和人文精神。例如以《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第2節的“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為內容進行教學,教師可以應用大量的研究實例來講解“激素分泌的調節、相關激素間協同和拮抗作用”,借助投影儀,通過講故事和播放PPT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幫助學生分析實驗結果,推理出科學的結論來。課前教師講述英國兩位生物學家貝利和斯他林在研究小腸的局部運動反射中,沖破“神經反射”思維定式,引入新課題“體液調節”,開創新思維,讓學生認識到培養創新精神的重要性,然后分別學習各類激素的生理作用,教師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以及訓練學生針對創設問題情境分析問題的方式,進行推理和判斷。引導學生敢于沖破傳統觀念,培養創新精神。
3.結語
現代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改變了以學術為唯一標準的教育觀念,發展人文素質的教育理念適應了現代豐富多樣的社會生活和大眾化發展的教育。將價值觀、人生觀和時代精神相融合,傳承和保護人類的精神文明成果,全面塑造和發展理想人格。人文精神注重人的價值取向和理想追求,關心學生人生的真諦和學生命運的理性態度,發揚人的個性和主體精神,促進學生的進步發展和完善。人文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學生的人性境界,塑造學生的理想人格,讓學生的個人價值在現實社會中實現。把人文教育的特點和生物學科的特點進行結合,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原則進行深入研究,把握高中生物的內在規律,做到合理地配置和控制生物教學的量、序、度等教學要素,是提高生物教學效率有效手段,同時也是將人文精神和教育有效結合的途徑。
參考文獻:
[1]秦佳佳.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15(10)235-268
[2]譚艷秋.在生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J].科技創新導報.2011,20(12):458-469
[3]徐慧琴,曾麗霞,何楨,張燦,楊雪,熊麗,劉德立.高中生物教學中的人文教育[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5(05):189-201
[4]嚴德兵.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研究[J].新課程(下).2015,30(06):26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