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映鵬
摘要:當前,環境污染問題更加嚴重,做好環境保護管理工作就成為環境保護基層行政管理部門的重要內容。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由于管理機制不完善,或其他因素干擾,經常會出現各種問題,導致環境保護工作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本文將從環境保護基層行政管理部門執法問題著手,就環境保護基層行政管理部門如何加強執法完善提出相應的策略。
關鍵詞:環境保護;基層行政管理部門;執法完善
1 環境保護基層行政管理部門執法問題分析
1.1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條文不完善
自第一部法律條例頒布以來,經過多年修訂增補與再立,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體系基本完整。面對不斷增加的環境保護問題,現行的環境保護法律條文仍存在覆蓋范圍不足的問題,基層行政管理部門在執法過程缺乏有效依據。部分法律條文內容比較空泛,晦澀難懂,職權規定不明,也就無法對實際工作提供有效指導。 也有的法律條文之間存在沖突與矛盾,使得執法工作面臨很大麻煩。不僅如此,環境保護法律條文并未賦予基層環保部門足夠的執法權限,環保部門又缺乏行政強制權,導致環境行政執法處于有法難依的尷尬境地,工作成效不足。
1.2行政管理部門執法力量有待加強
近年來,經濟發展迅猛,各種生產建設項目數量增加,出現了很多新的環境污染源,環保部門的工作量逐漸加大,任務也更加繁重。但是對于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而言,無論是專業設備配置,還是人員力量安排,都難以達到環境保護執法的需求。同時,受環境執法工作經費不足的影響,環境執法裝備設施不夠完善,對于某些污染,也就無法進行現場取證,造成證據丟失,無法為執法工作提供有效依據。此外,因環境執法力量薄弱,人員數量不足,無法有效處理不斷增加的環境行政執法任務,工作效率也受到極大影響。
1.3環境保護行政管理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對于環境保護執法工作而言,是一項具有科學性和系統性的工作,除了涉及環境保護與法律外,與其他領域也存在一定關系。為了做好環境保護執法工作,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必須滿足工作需求,掌握環境保護執法相關的學科知識,也能通過自學與研究促進自身素質提升。就當前的基層環境執法管理人員而言,其自身專業素質不高,無法滿足執法管理的工作要求。此外,他們的道德素質也明顯偏低,執法中會因為受到利益誘惑而出現執法松懈的情況,在看到某些污染環境的現象時,選擇不上報,導致環境保護執法工作威嚴受到破壞。
1.4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職責缺乏明確性
現階段,環境保護基層行政管理是按照層次和對象的不同進行多部門協調管理,并針對不同的對象與部門進行環境保護管理。按照當前的法律規定,區域內環境問題的管轄單位是縣級人民政府,一旦遇到嚴重污染,有責任也有義務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對于覆蓋面廣泛的行業,比如說土地、林業、農業、礦產、海洋等工程,就要專門設立有關部門負責管理,但是由于管轄的對象過多,導致相關部門執法過程中不明確自己管轄對象,對于自身執法權力也不明確,導致執法工作效率不斷下降,各部門權力更加分散化,執法尺度缺乏統一的標準,致使環境保護工作陷入混亂。
2 環境保護基層行政管理部門執法完善的有效策略
2.1 加強政策設定,敦促地方政府提高對環保的重視程度
當前,地方政府在面對環保與地方經濟時,往往會出現搖擺不定的情況。為了讓地方政府提高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度,就要對其采取有效措施,可通過制定相關政策,讓其作出對環境保護有利的選擇。因此,環境包哦戶管理部門應當立足于這一點,通過設置一些有影響力的制定,提高地方環境保護成效。比如說,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與環境區域限批制度就能起到很大作用,對于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而言,能夠有效推動經濟建設與環境建設共同發展,確保其能夠做到防患于未然,項目在得到批準的初期就考慮環境問題,并嚴禁高污染與高能耗的項目通過審批。環境區域限批制度的頒布,等于向各級地方政府一道下馬威,直接將環境保護問題放在地方政府面前,在限批令出臺后,很多地方都進行了計劃調整,很多都進入到環評階段的項目都需要按規定上報。限批令的出臺也讓地方政府意識到如果只看到少數幾個企業的稅收,就會導致更多項目無法獲批,雖然該制度對地方經濟發展有一定抑制作用,也不利于政府招商引資的實施,但是卻能夠有效加強對環境的保護。如果從長遠角度考慮建立新型產業體系能夠為環境治理提供新的渠道。
2.2 明確責任,加快環保立法完善
對現有的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修改與完善,進而構建完善的法律體系,使之與國外環境法實現順利接軌。
一是對環境立法范圍進行重新界定,拓寬環境法的范圍。為了解決環境立法體制中各法律、法規以及規章中立法不協調和交叉的沖突,應當出臺一部統一的環境管理法規。明確各管理部門的管理職能與權限,促進各部門間的協調與配合。
二是完善環境立法,關鍵在于完善環境侵權責任制度,第一,在《憲法》中,針對環境污染者,要完善相應的處罰機制,加大處罰力度。第二,為《侵權責任方》制定配套規定,明確環境侵權引起的民事責任,為污染糾紛的調查與處理提供方便。第三,《刑法》中增加新罪名,如破壞生態罪等,以進一步完善環保刑事責任。加強刑事制裁,對于那些嚴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并造成重大人員及財產損失的,應直接判處其死刑,對環境犯罪者產生威懾作用。
三是擴大環境保護法侵權范圍,采取舉證責任倒置,完善環境責任保險保障制度,增強生產者的責任感,對侵害對象進行有效保護。
2.3 保障行政權力分配的合理性,實行科學管理
考慮到現行環境制度比較模糊與抽象,因此在制定環境管理體制時,應當盡可能地具體和詳細。對于環境主管部門而言,雖然在職權規定方面十分詳細,但是卻并未就下屬部門的職責范圍作出明確規定,導致各分管部門職責得不到有效落實,相關法律法規也無法找到權力依據,對中央、地方及相關部門的權利和義務加以明確,不斷加強環境執法,確保具體職責得到落實有法有據。為此,可以給公眾賦予參與權,因為當環境問題出現時,公眾是利益沖突的直接承受者,那么僅憑環境保護部門單獨作出決定是不合時宜的。為了調和各種利益,必須要讓公眾參與進去,并不斷加強公民環保意識。這就是說,在處理環境相關事務時,環保部門應當允許公眾參與,提高工作的透明度,保障信息通暢,保護公眾的知情權,為環境保護部門作出決定提供有效支持。同時,讓公眾參與環境執法,可以讓環保機關的行政行為受到監督,進而保證其廉政執法。
2.4 向基層環保部門放權,簡化程序
環保法實行后,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能夠享受的權利與履行的義務存在不對等的情況,權責缺乏統一性,行政處罰權也比較有限,無法運用強制手段保證其得以順利實施,執法力度不足,無法達到處罰的目的。如果通過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不僅費時費力,還不利于辦事效率的提升,對環境造成了嚴重損害。所以,為樹立環保執法權威,保障環保執法,避免出現環保執法不作為的問題。因此,在環保執法過程中,可以專門針對行政強制手段增加相關條文與內容,確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能夠獲得保障環境安全的權力。
3 結束語
總之,環境問題是當前各個國家都面臨的問題,特別是在勞動密集型產業鏈中,環保問題日漸突出,地方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矛盾更加突出,對地方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環境管理基層行政主管部門在執法過程中力不從心,所以,應當加強環境保護立法,賦予基層行政管理部門相應的權利,讓其能夠履行自身職責,進而保證其在執法過程中有法可依,提高執法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俊.淺談環境保護行政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8(3).
[2]林少霞.新時期基層環保執法工作重點和難點分析[J].科技風,2017(14):265-265.
[3]鄭胡飛.基層環保執法面臨的困境與對策措施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7,42(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