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英
小班的孩子喜歡涂鴉,在他們看來涂鴉是一種游戲,一種好玩的活動,是一種很隨意的繪畫形式。孩子們可以盡情地表達。涂鴉活動是幼兒的一種天然成長方式。但由于小班幼兒涂鴉的目的性不強,繪畫技能不完善,他們還不能自如地通過涂鴉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因此需要教師通過具有趣味性和游戲性的教學策略來激發幼兒參與繪畫活動的興趣和動機,引導小班幼兒通過繪畫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繪畫活動的快樂,促進小班幼兒的心理發展。
一、小班幼兒涂鴉的心理基礎
涂鴉期是寶寶自我表現的開始。涂鴉是視覺經驗、身體、手指肌肉動作協調的一種產品,反映寶寶當時的身心狀態,具有促進感覺統合和人格形成的意義。寶寶的涂鴉經歷不同的發展階段。在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中,常會見到這樣的一些情景:一些剛學會拿筆的孩子嘴里不停的嘟噥著,手則伸在觸手可及的四周的地上、墻上、紙上亂涂亂畫……這些在大人眼中、世界里了不起也只是些堆積在一起的亂七八糟的線條,算不上什么作品,更談不上是杰作了。但是在孩子的眼中,可能就會是他正想象著的一架飛機或一輛汽車,它們正在云端翱翔,或在原野上馳騁……作為我們幼教工作者,這時可千萬不能忽視或小看了這些稚氣十足的“涂鴉”,許許多多的智慧火花就是在這時爆發的。
二、小班幼兒早期涂鴉活動現狀分析
根據一些小班早期美術涂鴉現狀分析中發現,小班幼兒在早期的美術涂鴉中所產生的興趣是不同的,在集體美術涂鴉中整體興趣表現上不容樂觀。調查顯示能夠對美術產生濃厚興趣的幼兒僅占到16.6%,但是那些興趣不足的幼兒卻占到了30%之多,根據觀察顯示,那些對涂鴉興趣不足的幼兒主要是在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就沒有進入學習狀態,在上課的時候他們的注意力是分散的,從來不會自己舉手發言,有時候老師點名要求他回答問題他也總是無話可說。
興趣的產生是孩子們進行美術創作的基石和動力源泉,是幼兒產生求知欲望的主要動力,還是他們進行積極學習的最好老師。根據總結發現導致幼兒興趣程度產生差異和興趣程度低下的最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三、當前在幼兒涂鴉中存在的心理問題
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經常會聽到老師以"像不像" "好"或"不好"的標準來評價幼兒作品的好壞.殊不知,這樣的評價既抑制了幼兒的自我表現,更扼殺了幼兒潛在的創造意識。心理學研究表示,年齡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受成人的評價影響,當成人肯定他時,他便肯定自己,當成人否定他時,他也否定自己.由此可見成人對孩子的態度是多么的重要. 好多時候我們會拿起孩子的繪畫作品不經意地用"好"和"不好"來評價一番,也許我們并沒在意,但對孩子幼小的心靈已經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所以允許不同個性的孩子畫不同的畫,這樣,孩子的創作熱情才會被激勵。記得我班有一個小女孩,膽子特別小,開始是不敢在紙上動筆的,害怕弄壞了紙怎么辦?于是我常常不經意的走在他的身邊,然后用和藹的語氣鼓勵他"畫得真好" 但不怎么去干涉她畫什么、怎么畫,一段時間過后我發現她的畫畫信心越來越強了,還主動拿著畫到我跟前來講給我聽. 此外可以與家長交流,如逛街、郊游、去醫院等,向孩子介紹周圍的事物,如:"這房子真好看,像什么?""哇!燈籠排了好長的隊伍.""阿姨在給誰打針?哥哥怎么啦?"特別是要利用節假日帶孩子接觸自然和社會,觀察生活中的種種事物,如下雨、刮風、點蚊香、繞毛線、小動物等,來豐富他們的知識和經驗,同時有意識地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孩子對物體色彩的注意,如,綠色的、紅色的、黃色的樹葉,藍色的天空,彩色的煙花等,培養幼兒對顏色繪畫的興趣. 所以教師的評價也是非常重要的,應注重評價幼兒參與的狀態及思維、創作的動態過程,有助于教師理解幼兒作品和發現靈光閃現的兒童畫,了解小班幼兒涂鴉的心理活動的發展,評價才能更加的全面、準確。
四、幼兒涂鴉活動與心理發展的意義
幼兒出現涂鴉行為的原因非常復雜,即包括生物遺傳因素,也要看幼兒的認知水平。我們可以從心理學基礎上談談幼兒的涂鴉活動
1.小班期幼兒經歷了模仿與強化的涂鴉過程
眾所周知,幼兒從嬰兒時期開始就有了極強的模仿能力與興趣。雖然此時幼兒的模仿能力還不夠精確。到了學步以后,延遲模仿能力出現并逐漸發展。但是由于幼兒此時還沒有相關的繪畫技能,所以作品都抽象,屬原生態。但它也足以引起家長的關注,興奮,并對幼兒鼓勵。家長的表現又激發并強化了幼兒的涂鴉行為。由此可見,模仿是幼兒學習的一種強有力的手段,而家長的關注與鼓勵又對幼兒的涂鴉行為起到了強化作用。
2.小班期幼兒經歷了習慣化與去習慣化的涂鴉過程
當幼兒第一次接觸到筆的時候,他們會對這個剛接觸到的新鮮事物感到興奮,好奇。幼兒在涂鴉活動過程中,會被自己涂畫出來的各種雜亂無章的線條所吸引,這種活動對于幼兒來說,是非常新奇、非常有趣的。當孩子在隨意涂畫時,確實是隨意性沒有目的的,涂鴉對于孩子來說,更多的是一種游戲。幼兒對涂鴉這種游戲活動感興趣,對于在紙張上出現的線條所產生的視覺效果更加感興趣。正是由于在不同的材質上涂鴉后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所以才會出現家長眼里的搗蛋鬼,在墻壁、沙發、床單、地板上到處亂畫。同時,孩子也探索到筆可以帶給他無窮的快樂。
3.小班期幼兒經歷了動作與認知建構的涂鴉過程
嬰兒認知結構的基石是動作圖示。個體心理的起源不是先天遺傳的,也不是后天的環境造成的,而是取決于主體對客觀的作用。動作是聯結主、客體的橋梁,主體為認知客體就必須對客體施加動作,在動作過程中主體與客體發生相互改變、相互適應,從而使得個體的心理結構不斷改組與重建。兒童繪畫——涂鴉就是象征性表達的一種具體方式。
結論:
兒童涂鴉行為的出現,標志著兒童動作技能得到了發展。 孩子的涂鴉作品可能會與我們主題內容相去甚遠,有些甚至是一些凌亂的線條,但是我們千萬不要抹殺這些珍貴的原創作品,涂鴉期是孩子繪畫的最初階段,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涂鴉自由,重視并鼓勵孩子從事各種涂鴉活動,使孩子的心理得到充分的滿足,養成獨立創造,勇于表達自我的習慣,從而促進幼兒心理全面健康發展。
福建省南平市峽陽中心幼兒園 35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