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昊
摘要:隨著我國道路橋梁建設的不斷發展,道路橋梁施工技術的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道路橋梁施工中較為常見的施工技術主要涉及到施工前期的土體攪拌、土體澆筑振搗和后續填筑等。在道路橋梁施工管理過程中應注重管理路橋特有的排水構架和日常的安全管控等。本文通過分析道路橋梁施工中的常見問題和管理缺陷,重點闡述道路橋梁特有的施工工藝和施工時段的管理,對道路橋梁施工技術與施工管理進行探究,以供相關道橋工程參考。
關鍵詞:道路橋梁;施工技術;施工管理
引言
道路橋梁工程是我國重要的基礎工程之一。道路橋梁施工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整體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壽命。由于道路橋梁工程通常存在較多的參與方,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存在較多的問題,如原材料的監控力度不夠以及施工技術的選用缺乏合理性等。此類問題的出現,勢必會影響到道橋的使用性能。因此,必須重視道路橋梁施工過程中的技術選用與施工管理,為道橋建設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道路橋梁施工常見問題
(一)鋼筋腐蝕
鋼筋腐蝕是道路橋梁施工中的常見問題之一。由于在實際工程開展過程中,缺乏對鋼筋保管的重視,主要表現為:(1)由于沒有填涂涂層或者沒有去除鋼筋堆放片區的其他雜物,而促使鋼筋的腐蝕速度加快。(2)部分施工單位在采購鋼筋時,沒有做好質量管控,采用了抗腐蝕等級不合格的鋼筋。(3)對進入施工現場的鋼筋進行表面涂層后,經后續鋼筋存放、運輸以及鋼筋成套安裝過程中,迫使鋼筋涂層受損,而造成鋼筋腐蝕速度加快。
(二)架構裂痕
道路橋梁工程中存在的架構裂痕對道橋的整體質量存在嚴重的影響。由于道橋建設采用的材料普遍為屬于混凝土原材料的混泥土,其產生的裂痕概率普遍較高。在施工過程中由于對入場原材料的質量監管力度低下,忽視了對混凝土材料的等級檢測,或直接將混凝土放置于露天環境下,沒有根據標準要求調配土體,都嚴重影響到了道橋的施工質量。
此外,在后續澆筑過程中,通常存在用力過大的情況。在部分情況下,由于振搗不充分,在混凝拆模后,沒有采取合理的養護措施,致使混凝土產生裂縫。
(三)伸縮縫與凹槽
橋體構架特有的伸縮縫與初始設計相關。橋體設計中伸縮縫的預留是在篩選型號以及橋墩特有的梁體擬定過程中設置偏大的誤差尺度來進行的。假若篩選材料不合適,或者與設定的真實擬定伸縮不相符,則會對原有的伸縮縫造成損壞。
凹槽是由裂痕積累擴大演變而來的。當路橋特有的裂痕經長時間的雨水沖刷以及較大的車體荷載,致使裂痕拓寬加深。經較大流量的行車后,勢必會留下較深的車轍痕跡,日積月累就會形成凹槽,嚴重影響行車安全。
二、道路橋梁管理缺陷
由于道路橋梁的施工普遍存在較高的復雜性、施工周期較長,存在較多的參與方,其相應的施工成本普遍較高,且相應的風險系數較大。為保證工程的整體質量,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應合理選用施工技術,加強道橋管理力度。目前,道橋施工中存在的管理問題主要有:
(1)缺乏管理機制
道橋管理機制的缺失,直接影響著施工企業的管理與經營。目前道橋施工中新技術的應用以及創新都沒有匹配合適的管理機制。
道橋建設中的主體主要為外來的務工人員,由于該類人員普遍文化水平較低,無法正確掌握成套構架內的建造技術。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容易出現違規操作,嚴重阻礙了新施工技術的應用。
(2)老化的成套設施
施工技術的應用需結合成套設施來進行。然而,較多的施工企業由于資金的不足,而無法選購與施工技術搭配最佳的成套設施。在施工設備的引進與更新方面較為落后。此外,成套設施養護不到位,如日常施工中沒有對使用后的機械進行合理的細節養護,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施工設備的老化。
(3)材料檢測不到位
道路橋梁建設中需耗費大量的原材料。為了確保工程的整體質量,在施工過程中應嚴格按照標準要求采用質量最佳的原材料。然而,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存在部分施工企業一味的為了追求自身企業的經濟效益,而忽視了對原材料質量的把控,采用質量低下的原材料,繼而對后期的工程建設埋下了較大的安全隱患。
部分施工企業沒有配備相應的原材料檢測機制,不具備完整的檢驗流程,嚴重影響了原材料檢驗的真實性,無法落實常規檢測。只是簡單的靠外觀檢測來評定原材料,對施工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三、道路橋梁施工技術與管理改善措施
(一)完善技術規程
完善并落實相應的技術規程,能確保道橋施工的穩定進行。道橋施工人員應積極采納與學習多層次的技術指標來作為特有的施工指引。在日常施工過程中,應嚴格按照相關的技術規程開展工作。技術施工人員應重視對細節部位的施工,采納技術監督。落實已擬定的成套規則,提高施工技術的標準以及管理水平。
通過組織機制的構建,將管理職責劃分為多層級,明確各層人員的職責與義務。采用信息搜集的方式,提高信息辨識的及時性。在發生事故后,能及時獲取和分析造成事故的原因并向上級反饋。通過組建定期的技術交流與溝通會議,來解決技術難點與疑點,提高施工技術水平。
(二)加強原材料的監管力度
按照正確的混凝土配置流程來確保土體的均勻度和保障鋼纖維特有的均勻布設。采用常規的機械攪拌方式來進行鋼纖維架構內的道橋表層施工。攪拌設備類型通常為強制特性或椎體機械,其設定的投料順序為:(1)加入水泥;(2)加入指定規格的偏粗集料;(3)加入鋼纖維,其中鋼纖維的添加分三次,每次攪拌后需加入適量的水,且攪拌時長需控制在2.5分鐘內。
(三)增加壓實強度
臺背構架的路堤與錐形坡面特有的填土應能同時進行,根據擬定寬度,一次性完成填土。在分層填筑過程中,各個層級設定的壓實厚度應低于18厘米。填筑的步驟包括初始時段的土體卸載、噴灑足夠水分、推土整平與持續的手動整平、路段碾壓和檢驗壓實狀態。路段碾壓過程中,應確保壓實厚度滿足標準要求。
在原材料篩選時,應采用對比試驗。設定測定指標,如區域范圍內的土壤液限和后續的塑性檢測。將不同質地的土體加入到壓實機內,對其檢測出的壓實變數和相應的松鋪厚度進行記錄。篩選出最為合適的填土材料。
(四)布設排水體系
道路橋梁施工中,水體侵蝕的現象較為普遍,嚴重影響了道橋構架的穩定性。較多道橋質量事故的發生都與潛在的水體侵蝕有關。因此,必須重視排水體系的布設,通過合理規劃,利用地表層排水和路面排水的方式,降低水體對道橋構架的影響。
四、結語
道路橋梁施工中的常見問題包括鋼筋腐蝕、構架裂痕、伸縮縫與凹槽等。為保障道路橋梁的施工質量,應重視施工技術的合理使用與管理。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嚴格按照標準要求來采用最佳的施工原材料,完善并落實施工技術規程,提高施工人員的綜合素質,通過技術培訓與文化教育來提高施工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施工過程中嚴格按照設計圖紙要求開展施工,選用適宜的施工工藝,重視施工細節,用以確保整體工程的施工質量。
參考文獻:
[1]孫珊珊.道路橋梁施工技術與管理[J].交通標準化,2013(22):88-90.
[2]高亮亮.關于道路橋梁施工技術的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35):193.
[3]趙立杰.道路橋梁施工技術問題與解決對策[J].交通世界(建養機械),2014(04):120-121.
[4]姜永林,欒述偉.道路橋梁施工技術現狀與發展方向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5(01):06.
[5]呂偉國,孫永平,梁茂洪等.提高城市道路橋梁施工技術問題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2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