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摘要:孔子一生以成仁為目標,以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奮斗,他把個人對社會的貢獻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重要標準,這種人生價值觀對后世中國影響深遠。
關鍵詞:孔子;人生價值;仁
“天之木鐸”“天縱之圣”“千古圣人”“大成至圣”“萬世師表”,這是世人對孔子的稱謂。這些稱謂體現出孔子對中國人精神世界的深遠影響。臧克家詩云:“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用這句話來形容孔子的人生價值非常恰當。他的人生價值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孔子的人生價值目標是“成仁”
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了實現“仁”這個最高的人生價值目標,人應當奮斗終生,甚至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曾參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充分體現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先輩們將“仁”作為人生目標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論語》中,“仁”字出現109次,但關于什么是“仁,孔子并沒有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還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些是孔子在不同的時間、地點,針對不同人的提問而做的不同回答。內容不同,但是其根本思想是“愛人”。這種愛并非一步達成,而是一個推己及人的過程,從“親親之愛”到“泛愛眾”再到“仁愛萬物”。主體只有通過自身的努力使他人或社會有所受益,從而實現一種圓融無憾的人生,這才是“成仁”。
二、孔子人生態度是積極進取的
葉公向子路打聽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子路沒回答。孔子對子路說,為什么你不告訴他,我這個人“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這體現了孔子的樂觀主義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論語》記載了孔子的這樣兩段話:“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孔子對“群居終日,言不及義”“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和行為提出明確反對。
孔子總結自己一生時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即使是在周游列國,屢遭冷遇,四處碰壁的情況下,也能堅信自己的理想和事業的正義性,毫不氣餒,甚至“知其不可而為之”。到了晚年,當意識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標在有生之年靠一己之力已經無法實現的時候,他轉而又以飽滿的熱情編書立說、收徒講學,寄希望于未來。王安石有言:“盡吾志而不能致者,可以無悔也。”可以說是對孔子矢志不渝精神的最好寫照。
三、孔子關于人生價值的評價標準
《論語·憲問》記載:“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所以,孔子評價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如何,并不單純的考察這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達到什么層次,而是把他的道德修養水平和他的實際行為產生的社會效果聯系起來,從個人和社會的結合點上尋找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從而確定人生價值的評價標準。孔子強調人的道德修養,但修養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在修養道德的基礎上做出有利于人民的事業。
孔子關于“仁”的論述,處處體現著這種思維模式。如《論語》記載:孟武伯問孔子,子路、冉求、公西赤這三個學生是否達到了“仁”的標準?孔子肯定其各自的才能,卻不認為他們“仁”。又認為令尹子文和陳文子的行為,僅是主體的感受,而沒有使社會受益,還不是“仁者”。而管仲盡管沒有死于君難,但他協助齊桓公多次主持諸侯間的盟會,停息了戰爭,使百姓避免了流血, 使社會得以安寧,因此,管仲是“仁者”。
正是在這種人生價值理論的激勵下,中國歷史上涌現出無數的仁人志士,為了人民,為了民族,前赴后繼,拋頭顱,灑熱血,譜寫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如岳飛的“精忠報國”、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等。這是中國人生價值理論的基本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靈魂。
臧克家詩云:“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孔子從未曾將自己的名字刻入石頭以求不朽。但是,“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他的思想照亮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深入而持久的滋養著每一個炎黃子孫。孔子思想的生命力無論過去還是將來都不會消失,生生不息的孔子思想將會日益顯示出其超時代性的價值,如此,孔子也將乘著自己思想的大船乘風破浪,在世人的心中永遠鮮活著。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李澤厚.論語今讀[M].北京:三聯書店,2004.
[3]牟宗三.儒學價值的新探索[M].濟南:齊魯書社,2001.
中共曲阜市委黨校 山東 曲阜 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