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水源

在工業化時代,盡管大多數零件都可以自動化生產了,但是有的戰機零件因為數量少、加工精度高、難度大,還是需要手工打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首席技能專家方文墨,就是一個打磨殲-15艦載機的大國工匠。
方文墨從小生活在航空工業沈飛大院,姥姥姥爺、爸爸媽媽都是沈飛公司一線勞動模范和技術能手。小時候,他經常見到父母為殲擊機加工零部件,就想長大后像爸爸媽媽一樣做一名有技能的航空人。
初中畢業后,方文墨沒有像大多數同齡人一樣考高中上大學,而是拿著上重點中學的成績報考了沈飛技校。那時,他就暗下決心:練好技能,成為全國最好的技術工人,報效祖國。然而,理論和實際技能差別很大,那時他整天像著魔一樣開始練習基本功,夢想做全國最好的鉗工。
每天下午4點多,放學后,方文墨就背著一個白色的帆布書包,里面裝有兩把銼刀、一個毛坯工件、一個卡尺等幾樣東西,來到媽媽的單位,跟著媽媽廠里的技術大拿、技術能手們學習技能。父母加班到晚上七八點鐘,他甚至干到更晚,就是練習技能,沒有老師教,就自己一點點地琢磨怎么去干、怎么能把它干好。經過3年刻苦學習,他以鉗焊專業第一名的成績進入沈飛公司。

剛開始,方文墨被分配去加工卷煙機,就在他感到郁悶時,歷史上從沒有參與過軍機制造的卷煙機廠,居然承攬了沈飛公司的軍品項目。為了盡快掌握技術,方文墨每天跟著師傅學,師傅走到哪兒他就跟到哪兒。機械加工領域有一句話,叫“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步入工作崗位后,他仔細觀察和分析師傅每一個零件加工的過程,找出師傅的思路跟自己的想法不契合點在什么地方,然后通過查找資料、查找工藝文件去改進。好學,認真學,肯學,成就了方文墨大國工匠的底色。
一次,有一家公司開出48萬元年薪,讓當時月薪3000元的方文墨去加盟。那時,方文墨結婚需要錢,父母看病也需要錢,他有些心動了,但父母說:“做人不能忘本!”方文墨如夢方醒,深深感到人必須要有信仰,要有目標,他明白自己取得的成績,并不是他有多大的能耐,而是整個公司,包括國家提供的大平臺,使他有安身立命的技能。因此,他選擇留下來,并以“從不耽誤下道工序的生產節點”為座右銘。不久,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飛機,作為一種高精尖的特殊產品,哪怕是少裝一個鉚釘、出現一根頭發絲粗細的誤差,都會給國家財產帶來巨大損失,還會給包括飛行員在內的人民生命安全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責任重于泰山,方文墨平時經常加工的零件平面是火柴盒大小,每個表面起碼得銼修30下才能達到尺寸精度要求,每天要完成單一往復的銼修動作8000多次。每一次銼修,方文墨都把它當成提高技藝的臺階,加工的精度也逐漸從0.05毫米提高到0.003毫米,被業內同行稱為“文墨精度”。2018年,他又把“文墨精度”提高了4倍多,達到0.00068毫米。大國工匠的光輝已經顯露。
方文墨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還自行發明制作刀、量、夾具100余把(件),改進刀、量、夾具近200把(件),改進工藝方法60項,改進設備2項,總結技術論文和先進操作法12篇,發現設計問題26個。方文墨25歲時,就成為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歷史上最年輕的高級技師,后來又成長為全國技術能手、勞動模范。
方文墨不僅是一名黨員,還是一名基層班長,公司成立了“方文墨班”。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方文墨自強不息、不斷追求,還把實現夢想的方法無私地教給伙伴們,與大家一起飛翔。幫助年輕人成長,是方文墨實現航空報國承諾的另一條途徑。越來越多的“80后”“90后”都自覺自愿地參加到他的學藝行列里,他們自費買來專業技術書籍和各種專用工具,每天早來一點、晚走一點、多學一點,面積不大的鉗工案子既是他們的攻堅戰場,也是他們學習交流的課堂。現在,在殲-15艦載機上,有近70%的標準件是方文墨所在的工廠生產的。那些擔當大任的小零件,是方文墨和工友們智慧與汗水的結晶。他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助力中國戰機一飛沖天,驚艷世界。
從“文墨精度”到“大國工匠”,方文墨不僅刻苦學習理論知識,而且在實際操作中身體力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時時刻刻謹記自己的使命擔當,憑借“作為一名黨員就得要多干一些,多付出一些,沖在別人前面”的信念,銼壞了無數把銼刀,閱讀了400多本專業書籍,整理出20余萬字鉗工技術資料,終于成為“全國最好的鉗工”,讓人生不僅有長度和厚度,更有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