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蒨 富浩
(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遼寧 沈陽 110122)
美育,又稱美感教育。通過培養學生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使其具有美的理想、情操、品格和素養。席勒最早提出“美育”概念,并把美育提高到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高度。蔡元培先生曾提出過著名的“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強調美育是一種重要的世界觀教育。2018年,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8 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提到:“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 由此可見,美育是教育方針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和教育體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美育教育實踐對大學生群體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升具有直接的現實意義。通過美育教育,不僅僅培養學生群體的審美素養,在認識美和感受美的過程中發展形象思維和想象力,提升美育素質;形象思維和想象力的提升有助于學生創造力發展,豐富知識,發展智力,追求美的過程也是學生個性思維和觀念的塑造過程,進而提高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美育教育是學生凈化心靈、啟迪心智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獲得心理和情緒的愉快體驗和感知,有助于形成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通過美育教育,對美形成積極正向的感知和認知能力,提高情感美德,提升學生是非辨別的能力,陶冶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促進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高校通過美育教育,實現學生在審美素養、創新性思維、心理健康、價值判斷上的全面發展,從而促進學生獲得完善的人格和獨立精神,建立完備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美育教育與良好校園文化環境的形成是相輔相成的。學生審美素養的培養和提高,有助于提升校園環境和藝術氛圍,構建積極、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通過美育教育實踐活動打造豐富多彩的美好精神家園,在大學生發現美、感悟美、追求美、創造美的行動中陶冶和優化校園藝術氛圍和文化環境。
高校的美育教育是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體系的構建過程中,高校既要重視專業知識技能的培養,也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制定科學合理的素質教育培養方案和制度,專業知識教學和素質教育教學兼顧,改變教育體系單一化,形成完善的高校教育體系。高校除了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科學研究等能力外,還要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綜合能力,因此應該根據國家教育部相關政策及高校和學生的實際特點制定好創新教育體系,通過課程體系、教育體系、評價體系等的建立,實現專業教育和素質教育相輔相成,從而形成完善的高校教育體系。
筆者對105 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美育教育現狀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僅有31.43%的學生在中學時期接受過短期的美育教育,大學生群體目前美育素質狀況整體水平一般。學生對美育教育的內容和價值也存在認識上的偏差,在美育教育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伴隨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網絡文化對學生審美和價值判斷造成多角度影響。文化多樣性對學生群體的審美素養和價值判斷產生沖擊和影響。相比于傳統媒體,新媒體的傳播性和互動性更強,多樣的網絡文化對學生群體產生的影響范圍更大,影響程度更深。在網絡文化的影響下,學生群體中出現了盲目追求“標新立異”,追捧“網紅臉”、“精神小伙”、“土味審美”的現象。在各大網絡平臺上,經常出現越是低俗、“土味”的作品和內容,越能夠博眼球、吸引關注,甚至成為學生群體在日常生活中追捧和模仿的對象,逐漸對學生群體的審美觀念產生不良影響,雅俗不分、審美歪曲,對網絡上的低俗作品失去價值判斷。
審美觀念的變化本質上是由于缺乏文化自信導致的。對于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的不自信給傳統美學和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發展帶來障礙,給高校美育教育也帶來了新挑戰。不良網絡文化影響了學生群體甚至整個社會的審美表現,不利于學生群體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念和道德認知,形成積極正向的價值判斷。
美育教育在學生素質教育體系中雖然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當前高校的教育實踐中美育教育缺失仍然普遍存在。對美育教育的認識存在偏差,一方面狹義的觀念認為美育教育專指專業的藝術類課程教學,對非藝術類的高校和專業的學生忽視了開展美育教育的必要性;另一方面高校專注學生專業知識的教授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忽視了美育教育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多樣能力的作用;還有單純把美育作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或補充手段的狹隘觀點,這些觀點沒有正確認識到美育教育的價值,從而無法最大效用發揮美育工作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價值和作用。
美育教育實踐中還存在著教育體系單一化的問題。美育教育過度依賴課堂教學,缺少除了課堂教學之外的美育教育活動平臺。課堂教學的形式容易出現單純灌輸性、學生主動參與性不高的問題,很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而實踐活動作為重要的美育教育陣地的作用卻是缺失的。美育教學與普通的應試教育不同,它更加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認知和心智的培養,所以它更加依賴學生群體發揮自身主觀意識,主動洞察、探索和體驗,才能切實達到美育教育的價值和實效性。實踐活動平臺的缺失導致了美育教育體系單一化,教育效果不理想。
美育教育成果本身的隱性特點決定了其教育效果不顯著。美育教育是關注學生審美素養、認知能力的教育,它的教育成果是難以量化考核的。通過美育教育實踐有助于學生群體綜合素質的提升,在思想上、心理情緒上、道德情操等多維度的價值作用都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實際上是難以量化和無法檢測的,因此美育教育自身特點造成其教育成果并不顯著;另一方面,高校的美育教育成果的顯現是一個長期的緩慢的動態變化過程,這個過程成效不僅僅難以測量,還需要依據時代背景和現實變化而發展。現階段我國高校的美育教育發展缺少與時俱進的現實基礎,普遍存在滯后性,無法做到美育教育理論的及時更新和多元化發展,教育實踐的可持續發展;最后從美育教育政策上講,在國家層面上美育素質教育政策及標準尚不完備,導致了高校對美育教育缺乏重視、美育教育缺失、美育教育標準混亂等關鍵問題。
在高校工作中,團學活動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實踐和活動發揮德育作用,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依托團學活動載體,能夠開辟高校美育教育實踐的新陣地。通過實踐活動的形式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提高美育教育的感染力以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不同于課堂上的美育教育,實踐活動可以有效的解決學生主動參與率不高的問題,激發學生主動發現、探索、體驗美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團學活動搭建實踐平臺,創新活動形式,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主動參與美育教育,積極探索和培養美育素質。
同時,美育教育具有德育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育教育特有的藝術性和親和力,可以有效改善和突破當前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困境,在團學活動中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提高美育教育的實效性。
高校美育教育需要學生主動參與、探索、感受才能到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以團學活動為載體,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結合高校學生群體的特點,以學生的興趣為導向建立美育育人實踐活動平臺,促進學生群體主動參與到美育教育活動中,豐富和發展符合大學生的美育教育路徑。在團學活動中可以通過開展各類藝術文化活動、創辦各類藝術社團包括美術、書法、舞蹈、文學、傳統文化等,舉辦學生文化藝術作品展覽,各類文藝演出和音樂會,開展藝術興趣小組分享會、競賽、講座等活動,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學生群體能夠融入活動中,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讓同學們在藝術活動中提升對美的感悟和創新,在實踐活動中主動發現美、探索美、感受美,通過實踐的切實體會培養美感和審美素養,提升美育育人效果。
以團學活動為載體,將美育教育與學生專業性質相結合,充分發揮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的育人作用。將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兩者融合,針對不同專業性質的學生,結合專業優勢和興趣點,給予學生更多實踐和活動選項,制定科學合理、有針對性的培養方案。
注重團學活動中美育教育的長期效果,建立活動的長效機制和反饋機制。活動設計中要以發展的眼光,堅持與時俱進,利用新媒體和新資源,在關注現實基礎上,結合熱點,注重長期成效,同時要建立起美育教育成果的評估和反饋機制,提升美育團學活動成效,也對美育教育體系和理論的發展提供依據。通過開展類型多樣、內容豐富的美育團學實踐活動,打造精品的美育教育活動品牌。
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美育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在多樣文化對學生審美和價值判斷產生消極影響的背景下,在團學實踐中善用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開展主題活動,增強文化自信和國家認同,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思想和文化資源得到發展和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傳統美學的載體,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美育精神,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精神價值,體現道德教育上的真、善、美標準。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教育資源開展團學活動,發揮文化的感染力和親和力作用,既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還能夠陶冶道德情操,促進學生形成積極正向的價值判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在團學活動中有效融合傳統文化資源,深入挖掘和聯動本土文化資源,加強學生與區域的文化交流和互動。在區域內構建美育主題的團學活動實踐陣地,如參觀民俗館、美術館、博物館,深入理解和挖掘區域文化價值內涵;組織學生參加傳統節日活動,深入發現和體驗傳統文化之美;傳統文化和非遺項目進校園活動,宣傳和學習傳統文化內涵和技法等等。通過增加學生的切身體驗,發現和體驗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中的美育價值,在實踐活動中培養美感,讓學生在欣賞美、體驗美的過程中富有內在美、心靈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全面發展。
基于團學活動的美育教育實踐應該增強實踐活動的社會性,實現以美育德。在社會實踐中,引導學生群體實現社會價值,培養建立積極正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實現以德育引領美育、以美育賦能德育。
通過社會實踐,教育和引導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為社會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社會實踐在活動過程中幫助學生提升認知能力,通過走出校園接觸社會,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使學生群體能夠更快更好的順應潮流,適應社會發展。高校可以與所在區域的社區、企業等單位聯動建立大學生實踐基地,例如開展系列性志愿服務和愛心服務,為社區內弱勢群體開展關愛服務,深入農村地區開展義務支教活動等等,高校要結合學生專業優勢和自身特點設計社會實踐活動,在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理解的同時,提升學生實現社會價值的能力,在社會實踐中感受行動美的力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通過為國家和人民服務,在社會建設中貢獻力量,是對學生崇高理想的完善和培養,在美育教育過程中實現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實踐中展現當代大學生的魅力和風采,讓行為美成為大學生的自覺追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動中,涌現出許多大學生逆行而上、無私奉獻的感人事跡,展現出大學生的勇敢擔當,就是最優秀的美育教育成果。
美育教育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針對大學生美育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高校還需要不斷完善和創新發展美育教育體系。以團學活動為載體,融入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發揮社會實踐的感召力和引導性,切實有效提高美育教育實效性,培養學生美育素質的同時提高認知能力和價值判斷,完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美育促德育,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