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鎏
(遼寧廣播電視臺,遼寧 沈陽 110000)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倡導文化產業的呼聲越來越高,在文化產業發展視域下,我國廣播電視領域也呈現出了蓬勃發展趨勢。其中電視臺作為文藝作品輸出的載體,綜合了多元化的文藝表演形式與特色,在舞臺上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與共鳴力,可以說其肩負著精品創作的重任。因此,大眾對其創新關注度十分之高。以電視文藝晚會策劃為例,如今在網絡多元化時代,大眾審美品位、文藝喜好都發生了極大變化,傳統文藝晚會形式已難以滿足當下大眾審美需求。基于此,為創作出符合大眾口味的文藝晚會作品,相關人員需對晚會節目進行整體構思與策劃,把握晚會核心要素,提升文藝晚會質量。
電視文藝晚會的策劃與實施過程十分復雜,也十分重要,整個過程需要所有參與人員的共同配合,由此可見其重要性。策劃者靈活恰當的策劃與構思方案能夠為整場晚會質量提供保障,也能彰顯晚會設計的獨特性與新穎性,吸引受眾關注與參與。此次從電視文藝晚會構思與策劃角度出發,分析其內在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從電視文藝晚會的整體效果上分析,策劃者對晚會整體構思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能夠保障晚會節目順利進行。因為一場文藝晚會的成功舉辦需要人力、物力、財力的協調配合,其中還會涉及到許多部門的調和工作,策劃者不僅要有序指導整個晚會編排流程,還要負責各部門工作變動的調控,由此可見晚會設計的不易。而策劃者對晚會的提前構思與設計能夠精準把握晚會主題核心要素,并為具體節目提供主線路,引導各部門工作人員按照既定規劃完成本職工作,最終實現晚會節目的有序開展。
策劃者根據以往文藝晚會節目策劃經驗,結合當下時代晚會節目元素,大力倡導節目的原創性設計,給觀眾帶來了良好的視覺體驗。同時策劃者還在晚會直播平臺中進行了創新,多次穿插植入觀眾評論互動、分享轉發等參與環節,使得整場晚會取得了良好互動效果。如此突破了以往節目播出的單一化形式,推動了晚會節目的創新發展。而且策劃者利用先進智能技術、信息技術布置的晚會現場,使不同的節目中融合了不同的智能技術,觀眾可從多視角觀看晚會節目,進一步實現了晚會的創新設計。
電視文藝晚會的成功舉辦離不開大眾的廣泛支持,而大眾支持文藝晚會的前提是晚會節目能吸引大眾、具有看點,由此需對文藝晚會進行構思與策劃。策劃者根據不同主題布置晚會現場、篩選晚會參與節目與參加人員,確定晚會感情主基調,如此一系列工作完成后能向外界傳達出晚會設計精細化的感覺,使觀眾在收看時不會感到內容雜亂無章、毫無次序。而且策劃者在構思晚會時,會參考大眾潮流、時代特色元素,選擇大眾喜聞樂見的演員與節目,在整體上做好統籌指揮與設計,盡量體現文藝晚會的多元性與創新性,幫助大眾明確晚會節目主題,給其以新鮮感[1]。
藝術來源于生活,因此電視文藝晚會應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現在的電視文藝晚會中有很多已經脫離了大眾生活實際,難以引起大眾情感共鳴。而且節目內容設計缺乏新意,趣味性不強,長此以往,電視文藝晚會則無法在激烈的文化市場中實現蛻變。對此,要想更好地把握電視文藝晚會重點,需先明確晚會策劃與構思的主要要素,掌握核心變量,如此才能抓住晚會風格,突出晚會主題。
晚會主題的確定能夠引領所有文藝節目表演的主基調,因此在構思策劃晚會時應注重表現主題。很多策劃者在策劃與構思環節,容易陷入主觀誤區,忽視觀眾的視覺感受與參與度,致使創作的節目主題混亂、內容無序,觀眾感到枯燥乏味。對此情況,今后策劃者將總結前人經驗,根據現代社會文藝節目發展狀況,設計晚會主題形式。比如在民族團結類晚會主題設計時,策劃者將圍繞民族團結、文化習俗、地域風貌等元素進行主題設計,體現少數民族人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風格特色;在端午晚會主題中,策劃者會圍繞龍舟賽、粽子會等元素設計節目主題,同時穿插一些端午歷史故事,體現晚會節目創意。
主持人作為電視文藝晚會的引導者與把控者,代表著整個晚會的形象,其主持水平的高低能夠影響晚會整體質量。在晚會現場,主持人是連接節目與觀眾的橋梁,是節目與節目之間無縫銜接的解說者,因此,電視文藝晚會構思與策劃要素中離不開主持人這一角色。首先晚會策劃者一般會根據晚會風格選擇新生主持人或者經驗豐富的主持人,并在具體節目與節目之間靈活搭配主持人,如此能夠將每位主持人的特長發揮到最大水平,增強晚會舉辦的成功率。其次,策劃者通常還會選擇大眾耳熟能詳的主持人或者名氣較高、口碑較好的主持人,如此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晚會節目關注度,增強晚會節目影響力[2]。
電視文藝晚會節目是構思與策劃工作中的核心要素,策劃者需根據文藝晚會主題精選節目,滿足觀眾需求。首先在策劃中策劃者會把握電視文藝節目的結構,按照節目時長、特點、類型進行穿插安排,既能緩解觀眾的審美疲勞又能保證節目效果。如果只按照節目特點劃分,則會產生數個節目都相似的情形,容易弱化觀眾的視覺觀感。因此一般情況下,策劃者會先確定每一篇章的主題,在每一篇章節目中穿插安排語言類節目、歌舞類節目,以豐富篇章主題內容。其次在節目選擇方面,策劃者還會選擇貼近觀眾生活實際的節目類型,引起觀眾心理共鳴。比如在“中秋聯歡會”節目中,策劃者主要圍繞團圓、賞月等主題安排節目,抓住觀眾情緒,調動觀眾參與互動的積極性,如此方能達到節目設計效果。
晚會會場安排工作是支撐晚會節目順利進行的條件保障。一般情況下,策劃者在確定晚會主題之后,便會進行會場安排工作。首先要選取會場場地,預估到場觀眾人數與表演總人數,根據人數比例增加或減少輔助工作人員、安保人員數量以及場內的安全設施數量、座位數量,確保會場能夠容納預估范圍內的人次比例。其次是對會場中的舞臺燈光、音樂、道具等進行調試運行,提前下載剪輯好所需的音樂,并要求工作人員對舞臺、道具、設備安全性與穩定性進行檢查,確保節目整體效果引人注目[3]。
如今媒介融合的新時代,一些電視臺主體為了彰顯自身特色,不斷引進新媒介來提高文藝晚會的大氣形象,從而忽略了晚會內涵與質量的提升,使得晚會整體出現過度包裝與同質化現象,無形之中降低了受眾對文藝晚會的關注度。在此情況下,需通過對文藝晚會的精確構思與策劃,以完善的方案控制晚會節奏、做好晚會內容設計與晚會前的準備,挽回文藝晚會質量不高的問題,做好文藝節目改革工作。
作為電視文藝晚會的總策劃,策劃者在晚會前應做好準備工作,確保晚會節目順利播出。比如最先要確定好文藝晚會的演出時間、地點,做好線上線下全方位宣傳工作,同時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單位與部門進行節目準備。然后要對參與的所有節目內容、形式進行嚴格審查,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糾正;策劃者還要設計備用應急方案,比如有應急節目、應急設備、替補人員等,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工作,如此才能確保晚會節目順利進行。除此之外,策劃者還應確定文藝晚會的性質與主題。針對晚會性質的差別設計晚會主題,比如春節要以聯歡為主題、祖國華誕應以慶祝為主題,同時在其中增加一些輕松娛樂的氛圍,如此才能保證整場晚會風格合規合理。
文藝晚會節目的選擇十分關鍵,關系到晚會主題的呈現、觀眾的視覺體驗與感官體驗等,因此作為電視文藝晚會的總策劃,策劃者應精心設計構思晚會節目內容,確保晚會節目的新穎性與獨特性。具體而言,需根據準備工作之前確定的主題基調進行內容填充,做好規劃布局。首先,應圍繞主題增刪節目數量,文藝晚會有時長限制,所有上報的節目不一定都能得到表演機會,這時候便需要策劃者對節目內容進行篩查,刪除與主題不符的節目,控制好節目數量與節目演出時長。然后應做好晚會節目布局工作。策劃者應對每個節目都進行審核,審核完畢后組織演員、工作人員提前排練,對節目的出場順序、道具配置、音樂處理、表演時間等都要排練好,盡量將不可控因素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保證節目的銜接順暢[4]。
作為電視文藝晚會的總策劃,策劃者還需做好晚會節奏進度的把控。由于每一節目的表演時長不同,晚會的節目數量又多,因此在節奏進度控制中需嚴格控制每一節目的表演時長,既不能時間過長出現冗雜現象,也不能出現時間不夠故事講不完的情況。這時候便需策劃者對歌舞類、戲曲類、語言類節目的表現形式進行合理安排,比如語言類節目中又分有相聲、小品,可將相聲時長控制在15 分鐘左右,小品時長控制在20分鐘左右,保證晚會節目節奏緊湊完整。或者策劃者可將歌舞類節目適當刪減、替換為語言類節目或技藝表演類節目,如此既能保證節目晚會的質量,又能嚴格控制節目節奏進度。除此之外,策劃者還應注意規劃節目之間的時長范圍,通常每個節目表演完之后,主持人會出場進行幾分鐘的串聯,或者與觀眾互動,這一時間范圍也應計劃在晚會節奏之內,提前預留好時間,保證節目時長節奏的穩定。
每一臺晚會要想收獲足夠大的關注度,就必須突出晚會的主題亮點,通過別出心裁的節目構思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比如在春節聯歡晚會主題設計中,要突出喜慶祥和的亮點,這一亮點需要由節目策劃者、演員共同來設計,通過將春節文化與喜慶文化進行聯結吸引觀眾注意力,并作為晚會的開場,然后在具體節目中利用服飾、道具、化妝等輔助手段滲透春節元素,巧妙突出春節歡慶祥和的主題,使之成為晚會的“流動主線”。再比如在3·15 晚會上,策劃者可將“打假”作為中心主題思想進行構思,在節目安排與選擇中融入貼近大眾生活的內容,或者可將打假思想融入晚會的每一處細節設計中,以突出晚會主題特色[5]。
電視文藝晚會是我國文藝文化傳播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觀眾精神文化生活中的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文化事業的完善,電視文藝晚會從形式上更加創新、內容上更加豐富、條件上更加優化,受到了社會觀眾的一致好評。今后,文藝晚會策劃者還應繼續努力,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與數字技術,不斷優化文藝晚會的構思與策劃方案,營造良好晚會氛圍,做好電視文藝晚會的創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