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習
(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 100089)
新聞從業者理應作為社會良心,觀察甚至瞭望社會環境,以筆頭作斗爭,推動社會問題的改良和社會進程的發展。這是一份需要專業精神和高尚的職業操守的工作,講的是真話,并不是“順耳”的話。
1901年,在《清議報》一百冊的祝詞中,梁啟超喊出了“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乃是“一切文明之母”的口號,是我國第一個呼喚報刊的創辦、爭取言論和出版自由的聲音。他的“報館者實薈萃全國人之思想言論”,勾連了報館與個人之二者,雖然并沒有繼續對報館和個人之間的關系進行解釋,但為我國報業生產環境開了先河。
只有自由開放的環境才能聽到真實的聲音,壓抑閉塞的氣氛下只有為了生存又丟了靈魂的謊話連篇。梁啟超的言論自由口號催生了社會問題的暴露,從另一方面推動的變法的順利開展和社會的前進。
在報館建設過程中,梁啟超強調上下相通,他認為報紙能夠成為君主和臣民的耳目和喉舌,正如美國著名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所言,大眾傳播具有“人體的延伸”的功能,以第三方的視角溝通和反應問題,從而促進社會信息和意見的良性溝通。
在梁啟超的觀念里,報紙不僅僅是國家的“耳目喉舌”,還要以第四大種族的身份觀察社會,監督權力。報館給予了民眾知悉并進行表達的權利,能夠實現上下的對話和交流,“殆于貴族、教會、平民三大種族之外,而更為一絕大勢力之第四種族也”。
梁啟超認為新聞輿論應當做到監督政府。他指出,監督的方式,大致可分為三類。新聞從業者應當有更開闊的視野,不是拘泥于某個小事情,而要立足大局,從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角度監督政府的政策和行為。當今社會,媒介繁多,各種信息充斥著生活,其中不乏虛假信息,更有甚者迎合低級趣味,矮化專業素養。媒體需要發揮監督的使命,以期凈化、完善社會信息生態。
新聞行業呼喚專業的素養,專業性既是對新聞從業者的要求,也是對新聞產物的要求。這個行業要解民意、開民心,啟民智,同時,又被賦予監督的使命,是一個對思想和心靈的考量,不能只靠技術,要靠素養。
在梁啟超的報刊事業建設中,他從多個方面對報刊新聞的專業性提出了要求。首先,便是對辦報宗旨的規定。在《祝詞》中,梁啟超指出“宗旨定而高”,即辦報者必須知道辦報的宗旨不是為了謀取利益、諂媚權貴或是取悅民眾,而是為了更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高標準的辦報宗旨是報館和工作者的行動指南。
其次,梁啟超提出報人要“思想新而正”,能反映社會的變化,啟迪民眾思想,故因此報關的只能是汲取他國新潮思想,豐富國人思想世界。報人要有創新精神,在科技迅速發展、信息爆炸的時代,新聞從業者要正視激烈的競爭環境,不斷提高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從各個方面提高文章的可及性和閱讀性,從內容建構、版面涉及等各個方面,將讀者置于考慮之中,以讀者的便捷性作為導向提高自己的創新產出,滿足人性化的需求,開拓新聞工作者和新聞受眾的思想境界。
至于新聞報道的過程和內容,梁啟超提出“材料富而為”,“報事確而速”的思想。新聞從業人員既要有豐富而廣闊的知識儲備,又要保證自己對每一個細節的報道都能準確把握與判斷,使所報道之事有益于讀者。
要保證報道的時效性和真實性,就要滿足“公、要、周、適”四點原則,以此踐行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秉持國家利益至上的價值追求、以正確輿論導向建構社會理性、堅守新聞行業崇高的操守、以專業主義精神開展新聞工作。
早期思想家對報刊理論建構中不乏對“公”的論述。朱寶信也認為,公是擺脫自我中心,擺脫自私自利。中國經濟社會中的“公”上升到了政治的領域,形成了一種普遍的道德倫理。認為“公”才是道德的,形成了費孝通先生口中的“差序格局”狀態,差序的最內層,是特殊的“共同體之公”,再外層是“君·國·官之公”,最外層則是“天下之公”。越往“差序格局“的外層延伸,便具有越高層次的規定性和原理性。
梁啟超關于“公”的提出,緩和了“公”與“私”之間截然對立的關系,不僅明確了“公”在新聞和報業價值觀念上的重要地位,還在社會和經濟范疇上構建了“公”“私”之間的聯結。
梁啟超在《論報館有益于國事》中闡釋了報紙的社會作用——“去塞求通”。“國之強弱,則于其通塞而已。”報刊是能夠讓國家消解信息壁壘,實現國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報紙是否能夠準確、及時地傳遞各方的聲音對國家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廣譯五洲近事,則閱者知全地大局,與其強盛弱亡之故,而不至夜郎自大,坐眢井以議天地矣……”更深刻底闡述了報紙全面、詳盡地“通外情”的重要作用。
新聞工作者應當將“公”的概念牢記于心,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既要了解自然科學知識,又要領悟社會科學知識;既要跟蹤本國大事,又要觀察世界格局;既要知悉歷史知識,又要關心社會現實。在風云詭譎的國際社會中,堅定立場和追求,銘記國家利益,不懼外部環境的侵擾,有理有力地傳遞中國聲音。
“耳目喉舌”理論的提出聯系了報刊工作、國家實力和民眾思想,將報刊的社會作用展現地淋漓盡致。報刊讓人民看到了世間百態,其中涉及的各類各學科知識,為民眾提供了增長見識,學習知識的途徑。
在提出報刊應當對政府的工作進行監督的同時,梁啟超在《敬告我同業諸君》中指出。對于國家民眾來說報紙是向導者,報館為各地人民的思想表達、訴求提出都提供了廣泛的場所,“或大或小,或精或粗,或莊或諧,或激或隨,而介紹之于國民。”
梁啟超用報刊啟迪民智,試圖通過興辦各種類型的報紙廢除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的舊風氣,開創愛國救亡、維新變革的新風氣;打破封建思想和愚昧落后的思想對人民群眾思想的束縛和控制,努力啟蒙教育“開眼看世界”的新一代國民。李秀云在《梁啟超的新聞輿論監督思想》中指出,梁啟超提出“五本”的概念指導當時的報人。“真誠”的提出告誡報人要讓人民真正地能夠發聲,是出于良知和真正相信,而不是迫于外力,惟此放可助力于形成健全的輿論。報館的工作人員不能位高權重,要真正地將人民的需求置于心中,敢于“直道”。以一顆“公心”判斷是非善惡,才能真正踐行報人的使命和價值。
當今社會環境下的人民群眾,追趕著經濟和科技發展的腳步,不斷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前進。社會快速前進的浪潮之下,在已經實現脫貧攻堅任務的今天,仍有一部分人民群眾,面對紛繁復雜的消息社會“眼花繚亂”,知識儲備難以指導他們在海量的信息面前理智而精準的判斷;高科技的設備和智能終端將他們“拒之門外”;電子化的辦公和辦事方式讓他們“手足無措”,如此之事,不勝枚舉。新聞從業者應當如何打通新聞報道的最后一公里?如何向相對弱勢群體提供更貼心的幫助?如何在高科技的時代“開民智”?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梁啟超“開民智”的思想深刻體現了將國家利益居于首位的愛國的政治家在特定歷史環境中不懈探求救國救民道路的艱難心路。他的持續探尋持續吸收與中國思想契合的內容,并堅持不懈地投身于將報刊創辦和報刊傳播的思想傳遞給全國的民眾。他用筆桿子讓中國報紙和新聞業擎旗鼓動,啟蒙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國民的思想。
方漢奇教授高度稱贊梁啟超的思想,認為作為改良派新聞思想者,梁啟超將報刊和新聞思想推向高潮。梁啟超為啟蒙事業宣傳,為文化革新貢獻力量,是中國新聞史上的巨大貢獻者,他的報刊思想和創辦行動具有為中國近代思想和社會的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梁啟超先生遠大的志向、豪邁的氣概、獨立的人格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的開化,是廣大新聞人應當學習的榜樣。
新聞事業從業者應當始終牢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銘記那些令自己感動的瞬間,珍藏對新聞行業的熱情和沖動,持續提高專業水平、完善職業素養,提高自己的事件探索和報道能力,用筆墨做自己的武器,踐行自己最純凈崇高的理想;始終維護國家和集體的最高利益,獻身于推動國家國力提升;永遠心系人民群眾,將人民放在心中的第一位,向人民傳遞最新信息,引領群眾思想和認知的前進,將人民的呼聲和故事講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