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立
(西泠印社出版社,浙江 杭州 310014)
談到手藝,人們聯想到的可能是那些承載著記憶的老物件、老行當,比如木匠、石匠、打鐵、修傘、彈棉花等。這些兒時司空見慣的事物隨著城市化的迅猛發展,工業化水平的提升,漸漸地消失了。然而,人們仍然能在生活中尋到手藝的蹤跡。當你拿起一只手工制作的陶瓷杯子、戴上一條植物染的圍巾時,這些手工器物便喚醒了我們的情感,讓我們的生活充滿著溫情與趣味。
為了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近些年,“振興傳統工藝計劃”國家戰略的踐行、中國特色文化軟實力的構建、各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搶救,手藝的重要性地位日漸凸顯。中國美術學院承擔著國家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主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發揮了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重要作用。正是基于以上背景,《手藝——來自生活》(以下簡稱《手藝》)得以孕育出版。
“手藝是人文生活的史詩,也是人類文明的原漿。”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院長、教授,本書的主編周武如是說。他指出,《手藝》書籍的編撰,圍繞“活化傳統工藝、深耕東方美學、聚焦時代生活”的學術旨歸,結合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承擔的國家非遺研培項目事例,關注手藝涉及社會不同領域的內容,以手藝的多維視角為導向,以手藝的生態長期培育為使命,踐行“文化自信”的國家戰略。
從內容編排來看,全書分為“行動”“案例”“產區”“新知”四板塊,通過撰稿、口述、采訪、對話的不同方式,涵蓋手藝的理論思辨、教學探討、非遺研培、經典閱讀、產區調研、前沿新知等主要內容,從不同的維度觀察手與藝的內在關聯,揭示了匠人對材料思維、工具技藝、功能審美的差異化認識,豐富人們閱讀手藝的經驗感知。加上敘述題材多樣,文辭明麗,設計精美,閱讀此書成了一場眼、手、心相互碰撞與交融的美妙體驗。
《手藝》聚焦討論的命題為非遺手藝與生活。在周武看來,手工藝術的整個歷史文脈來源于生活,手工藝術存在的意義也在于生活。離開了生活,離開了實用,手藝的存在就失去了根源,但實用必須跟審美相結合,這是手藝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性的,甚至可以說是最核心的需求。他指出,這里的“美”除了指一般意義上的造型、色彩美,還有更豐富的內涵,即沉淀在手藝中的文化特質。這是手工器物與工業產物相比,具有的不可替代性與存在的意義。
圍繞著“手藝與生活”的命題,本書關注的是處于非遺研培基地一線的教師、學生、手工藝人和相關從業者,通過他們的鮮活案例或故事展開對手藝相關問題的探索。如陶音教授思考將東方美學的研究內容貫穿于傳統的蠟染、手繪等染織技藝的設計中,龍泉青瓷藝人徐凌和竺娜亞在傳統和現代之間找到接觸點和結合點創作出“山盟海誓”杯,以及湖南的銅官窯如何在延承傳統窯口的藝術與文化特征基礎上結合當下的社會生活開辟出更多的發展道路,等等。這些案例或故事表明了手藝與我們的生活依然是密切相關的。美好的手工器物給使用者帶來豐富的感知,滋養著人的心靈,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手藝要與生活建立健康發展的關系,途徑必須是“活化”,即要有所創新,要有時代氣息、時代面貌,要為當下的生活方式服務。這也與當今倡導的“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相一致。
本書最后一個板塊“新知”,來自中國美術學院的三位專家帶來的前沿理論探討,提出了很多發人深省的思考,讓讀者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從更深遠的歷史脈絡中、在更廣闊的視野下審視“手藝與生活”。楊振宇教授談到了通過手工藝術我們獲得“日常世界”的體驗,而這就是手工藝術具有的美育價值。吳光榮教授提出“新民藝”的概念,即定位于“討論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手藝會比較容易回到今天的生活方式里面來。鄭巨欣教授指出要站在人類的發展、全人類的文化寶庫的角度區看待文化遺產保護,必須站在未來的角度考慮當下,把保護當下當作人類獻給未來的禮物,即為了未來而保護當下。這些振聾發聵的聲音讓人自然而然產生保護非遺手藝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0 世紀20年代,日本曾掀起一場民藝運動。民藝運動的發起人柳宗悅認為民藝是平常在生活中普遍被使用著的,是看起來粗樸卻飽含實用和真摯感情的日常用品,有著容易被人忽略卻不可或缺的簡素之美。這樣的贊美和發現在當時日本社會掀起了一種新的審美思潮,也影響到當今國內的認識。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執行館長吳光榮在書中就說,民藝館最初給外界的關于“民藝”的解釋是按照柳宗悅的說法,即樸實的、民眾的工藝,后來在這個概念的基礎上拓展,最終將其定位于“討論中國人的方式”,這樣將更容易讓傳統里面比較優秀的手藝回到今天的生活方式里面來。鄭巨欣教授也在書中說,柳宗悅地民藝概念太過于狹窄了,民藝是發展的,而發展的民藝必須與時俱進。如何讓這種通過惜物表現出來的對于生活樸實而真摯的情感在今天的生活中不斷地延續下去才是最為重要的,其次才是將造型和材料與之相適應。同樣的,日本作家鹽野米松的《留住手藝》中,有這么一段話:“當沒有了手工業以后,我們才發現,原來那些經過人與人之間的磨合與溝通之后制作出來的物品,使用起來時那么的適合自己的身體,還以為它們是經過‘手工’一下下做出來的,所以它們自身都是有體溫的,這些體溫讓使用它的人感覺到溫暖。”在鹽野米松看來,手工藝因為具有被人們曾經珍視的那種待人的“真誠”才現得如此珍貴。在社會購買力下降的事實面前,如何重新認識民藝已成為新時代面臨的現實問題
基于以上對“新民藝”的認識,將這些“手藝”作為文化遺產來認識,那它們既是人類共同的財富,也是未來發展的資源,如何“活化”文化遺產是我們要深入探究思考的。在我國,目前生產性保護是一種獲取經濟效益與傳承保護相結合的途徑,是目前較新也是有待探索的一種保護方式。文化部曾于2012年頒布《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在這個意見中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是指在具有生產性質的實踐過程中,以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以有效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為前提,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的保護方式”,并且,生產性保護適用對象主要是“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和傳統醫藥藥物炮制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書的內涵與生產性保護的理念不謀而合。滿足日常需求和文化創意是生產性保護的核心觀念和關鍵路徑,這也是本書一再強調的非遺手藝要回歸“日用之美”,達到功能和審美的結合統一。書中也提出了很多具體的方法,如創新設計、與品牌合作、營銷管理等,這些為手藝在當下的保護和傳承指出了具體的方向。
如今,當我們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或傳統手藝時,應該認識到,人類需要通過回望過去才能了解自己。而面對過去,不能一味地因循守舊。石濤有句名言“筆墨當隨時代”,中國繪畫正是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地追隨時代,積極創新,才取得不斷地發展。我們的傳統工藝,也一定要與時俱進,符合發展中的社會潮流才有可持續性。“器以載道,物以傳情”,人們選擇什么樣的手工器物與自己相伴,其實是在選擇一種什么樣的生活方式表達自己對生命和生活的理解和思考。手工器物也只有在日用中,才能讓非遺手藝所承載的文脈于生活中生根發芽,綿延生長。
綜上所述,本書針對手藝的源流、歷史演變、工藝特質屬性進行研究性的梳理,從文化審美與工藝生活功用上思想關聯的視角,充分挖掘手藝的文化屬性和工藝特質。通過網格構建手藝歷史地理的學術構架,樹立當代手藝的價值取向的航標。周武期望,《手藝》的出版,能為讀者開啟多維審美的智慧之門,為高校手工藝術學科的建設提供思想基礎,為“振興傳統工藝計劃”的國家戰略提供活態依據。而我相信每一位閱讀此書的人,都能在品味手藝的過程中更好地品味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