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林 李佳城
(吉林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吉林 132021)
高職院校辦學模式和體制的轉型,需專業領域和社會經濟發展形成對照。參照現實社會對職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科學實施校企合作及訂單式人才培養計劃。高職院校創新發展需服務于學生職業良好發展,依托現代化的教育教學環境,培育出具備夯實理論基礎和超強專業技能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而學校與企業的合作,需實現資源共享和相互促進。校方領導要要精準定位訂單式人才培養決策,盡量與具有發展前景和創新能力的企業合作。利用校企合作及訂單式人才培養,促進高職院校創新發展,應沿著正確的方向和路徑。因此,高職院校需對實現目標的前提條件建立正確認識,以戰略思維模式推進校企合作及訂單式人才培養計劃。
合作企業的文化、發展理念、規模、創新和轉型的實力,對訂單式人才培養計劃的實施效果,將發揮關鍵性的作用和影響。高職院校若想利用校企合作及訂單式人才培養謀求新的發展路徑,就必須慎重選擇合作企業。適合的合作伙伴,是有效開展校企合作及訂單式人才培養活動的前提條件。高職院校根據專業設計和自身的發展規劃,生成明確篩選條件和合作門檻,便于客觀和理性的推進各項考察事務。
高職院校與合作企業需在訂單式人才培養的實施上,達成戰略和價值共識,以保證人才培育決策和目標的正確性和科學性。雙方需就就業崗位、課程建設、專業教學等方面,簽訂明確的合作合同,將各自的權利、義務、職責、訴求、違約責任落實到書面上。不影響學生正常的專業學習和就業,是高職院校和企業合作的必要條件,合作主體必須細化各項教學任務和內容,為學生構建現代和科學的教學環境。
訂單式人才培養,是高職院校與用人單位設計的新型人才培養方案。相較于傳統課堂教學,訂單式人才培養更具有針對性。高職院校和企業需以“訂單班”為主,面向特定人群的就業問題簽訂用人“訂單”。需根據高職院校學科設置,校企共建“訂單班”,這是高職院校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條件。
企業和學校協同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活動,需對整個大環境的人才需求標準、人才結構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和大數據分析,避免盲目的進行教學設計。同時,合作雙方需就目前嚴峻就業形勢進行課題性的討論,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增強訂單式人才培養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最終,需實現企業、學校、學生的共贏。
以校企合作及訂單式人才培養促進高職院校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合作主體需秉承專業教育與技能實訓一體化原則。學科建設,既要參照企業崗位需求和工作標準,還需對整個就業環境進行全面分析。校企合作培育出的新型人才,不僅要達到合作企業的崗位要求,還需具備參與社會競爭的能力和優勢。必須加強專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保證學生脫離合作企業后,具備優勢和條件進入其他企業工作。以合作企業為平臺,對學生的專業技能進行訓練時,會因教學標準發生改變,無法夯實學生理論基礎。為此,高職院校必須在專業教育上控制好訂單式人才培養的質量,以整個行業的人才需求標準要求學生。
高職院校和合作單位,應以就業為導向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學生的就業質量,是高職院校發展效果的重要評價指標。尋求新的發展渠道和道路時,高職院校必須高效服務于學生就業。秉承這一基本原則,組織學生深度參與到專業教學活動中。當然,學校和企業為所有人員提供就業崗位是不現實的,但雙方要致力于培育創新型的技能型人才,保證學生具備顯著行業競爭優勢和自我解決就業問題的能力。
依靠校企合作及訂單式人才培養,推動高職院校的創新發展,需遵循促學生職業理想有效實現的原則。高職院校與企業就訂單式人才培育進行深度合作的過程中,需對學生的職業生規劃進行全面了解。當學生求知意向和校企安排產生沖突時,應尊重學生的職業發展訴求和意愿。且在正式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活動時,校方需做好大數據分析,引導學生理性選擇是否參加“訂單班”。教師需根據學生的職業理想,協助他們選擇適合和正確的學習方式。
高職教育有著明顯的職業屬性,需能體現自身的獨有的辦學優勢和能力。一方面,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計劃時,需顯著提升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學校與企業需簽訂專門的就業訂單,企業培訓和職業教育需形成合力,有效解決學生就業問題。另一方面,企業和高職院校需動態關注市場人才需求標準和既定領域的人才結構,對傳統的專業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擴充和刪減。根據企業崗位需求、行業變革態勢、人才結構問題等,加強新型課程內容與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契合性和一致性。無論是在企業實習,還是在“訂單班”學習理論知識,都必須引導學生掌握最先進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課程內容需隨著崗位標準和人才要求的變化進行及時更新,對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動態優化。圍繞課程建設、合同簽訂、學生管理和工作安排等,構建科學和完善的校企合作及訂單式人才培養長效機制。企業需為優秀的畢業生提供適合的工作崗位,對有其他職業選擇訴求的人員,高職院校和企業應盡量提供就業指導和幫助。對“訂單班”畢業學生的就業情況,校企需通過搭建信息化人力資源管理平臺進行長期跟蹤。實現人才培養、人才管理、就業服務的一體化,促使高職院校生成新的辦學機制和發展模式。
“訂單班”的建設是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活動的關鍵,決定高職院校創新發展目標實現效果。校方領導需以學生專業選擇和職業生涯規劃為依據,組建具有現實適應性的“訂單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意愿安排他們進入新的班級學習知識和技術,并定期組織他們深度參到企業實習工作中。高職院校與企業需在訂單式人才培養上達成價值共識,確立系統和符合規則“訂單班”教學步驟。第一步,教師需面向所有學生發布組辦目標、要求、條件、責任等可靠數據,為學生自由選擇提供完整和有效信息。教師需客觀宣講校企合作及訂單式人才培養的政策和可能面臨的就業問題,引導學生對企業和新型教育舉措形成清晰的認知。第二步,教師需對報名人員的資質和條件進行確認和審核,組織必要的筆試和面試考核活動。第三步,組織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對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體驗和感受。第四步,回歸學校后,對學生的參加“訂單班”的意愿進行再確認,而后根據他們的真實表達和訴求,全面開展校企合作及訂單式人才培養活動。
校企合作及訂單式人才培養計劃的實施,既要在人才孕育過程中關注學生學習情況,還需對教育教學質量進行綜合和客觀的評價。校企合作及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運用,是否對高職院校發展產生預期的促進作用,需依靠完善和多元的人才培育成效評價體系。高職院校完成階段性的教學任務后,需根據學生的技能提升效果和學習狀態等,在校企合作及訂單式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實施質量評價。即參照教育教學結構,診斷高職院校發展問題,并對發展質量進行客觀的評估。高職院校可對比企業用工反饋和考核結果,判斷人才培養質量是否獲得提升。企業表現出明確和積極的提供就業崗位意愿時,說明的學生的具備符合要求的崗位技能和專業能力。而只有高職院校的就業率獲得大幅提升,才能有效擴展生源渠道,促使其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和計劃確立后,高職院校需聯合合作企業共建特色人才培育的團隊。雙方需安排用于專業教學和技能訓練的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進行系統性的指導。從某種角度來說,教育培訓師資質量決定了訂單式人才培養的質量,關乎高職院校辦學模式轉型的效果。校企合作及訂單式人才培養促高職院校的發展,必須能培育出符合企業需求和行業要求的技能性人才。切實提升辦學質量后,才能真正體現校企合作及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和價值,以此推動高職院校實現創新可持續發展。企業需深度參與到高職院校課程建設中,為有效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活動提供優質的教學資源。如以企業專家進校園的形式,對學生的眼界和思維進行擴展,引導他們對行業變革和專業發展建立正確的認識。利用專門的教師隊伍,雙向推進專業學習和實踐活動。全面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切實實現創新發展和職業教育轉型的目標。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與合作企業需就訂單式人才培育形成完善的流程、計劃,組織學生系統的參與到專業教學活動中。教育工作者需提前訂立好訂單式人才培養步驟,對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崗位勝任力科學強化。以校企合作及訂單式人才培養促高職院校發展的過程中,合作雙發必須根據創新發展要求、現實社會就業形勢等,及時優化和完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企業與學校的合作,要鮮明的體現共商、共建、共享特點,立足學生長遠發展,科學實施校企合作及訂單式人才培養計劃。基于科學的人才培養理念和先進的教學條件,推動企業、高職院校、學生獲得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