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湘岳
(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4)
急救護理學是研究急性創傷、慢性病急性發作、危重患者等各種急性病搶救、護理的綜合性學科,基于收治對象的特殊性,為了促進患者預后,要求急救護理人員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嫻熟的操作技能、良好的協調能力,確保急救護理工作的有序、有效進行。高職是培養護理專業人才的主要場所,為了確保護生掌握急救護理學知識并有效運用,需不斷優化教學工作。本文就高職護理專業人員為例,研究PBL 教學法的應用價值。
研究對象均為高職護理專業學生,選取2個班級進行不同方法教學。對照組(n=60):采取傳統教學方法。其中,男性10 名、女性50 名;年齡最小18 歲、最大21 歲,平均年齡(19.50±1.20)歲。觀察組(n=60):采取PBL 教學方法。其中,男性13 名、女性37 名;年齡最小18 歲、最大22 歲,平均年齡(19.80±1.50)歲。分組后學生性別分布、平均年齡比較均衡,P>0.05。
對照組:傳統教學方法。任課教師根據教材內容、教學大綱講解急救護理知識點,學生被動接受、自行吸收。
觀察組:PBL 教學方法。(1)設置問題。每次課堂前教師依據知識點設置急救護理內容典型問題,包括意義、常見疾病、創傷類型、流程以及典型病案等。根據學生情況劃分小組,每組設置1 名組長,組長提前發放教師設置的問題。(2)學生預習。學生根據教師設置的問題提前自行查找答案,通過課本、網絡數據庫等途徑,整理記錄好。(3)課堂反饋討論。課堂上小組相互討論,教師講授知識期間著重講解問題,每組排代表回答,教師從旁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表達。(4)教師總結。每周小結,學生表述自己的學習心得、遇到的問題,教師解答、點評、總結,設置下一周課程內容、問題。
統計分組2 組學生的評判性思維能力、綜合成績(理論考試、實踐操作)、教學方法學生滿意度。
以CTDI-CV評估護理專業學生的評判性思維能力,包括求知欲、認知成熟度、自信心、開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統化能力以及尋找真相幾個維度,每個維度涉及10 個項目,總分均為60 分。評分越高,評判性思維傾向性越強[1]。
考核成績包括理論考試、實踐操作成績,總分均為100 分[2]。
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自制問卷調查,調查項目包括利于加深疾病知識掌握、提高判斷與應急能力、激發專業學習興趣、培養溝通協作能力、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幾個方面[3]。
基于軟件包SPSS21.0 版本建模,導入計算護理專業學生觀察指標數據。其中,學生滿意度以例(n)、率(%)的形式描述,指標差異檢驗采用(X2);學生綜合成績、評判性思維能力評分以均數(Mean Value)±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x±s)的形式描述,組間指標差異檢驗采用(t)。相同觀察指標差異顯著,P 值小于0.05。
觀察組、對照組急救護理專業學生對不同教學達到的滿意度問卷調查結果見表1,利于加深疾病知識掌握、提高判斷與應急能力、激發專業學習興趣、培養溝通協作能力、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問卷調查方面差異顯著。經統計學計算,觀察組學生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分析(n,%)
觀察組、對照組急救護理專業學生經不同方法教學后,評判性思維能力評分情況見表2。經統計學計算,觀察組學生的求知欲、認知成熟度、自信心、開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統化能力、尋找真相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2 不同教學方法影響下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評分對比(,分)
表2 不同教學方法影響下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評分對比(,分)
觀察組、對照組急救護理專業學生經不同方法教學后,理論考試、實踐操作成績評分情況見表3。經統計學計算,觀察組學生的理論考試、實踐操作成績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不同教學方法影響下學生綜合成績評分對比(x± s,分)
高職衛生院校教學工作開展情況直接影響學生未來就業、職業技能掌握情況。分析學生在校期間需要學習的學科,包括《護理藥理學》、《基礎護理技術》、《兒科護理學》、《急救護理學》等,其中,《急救護理學》是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涉及內外科、婦科以及兒科,課程涉及知識多、復雜。結合學校教學工作,多采取填鴨式教學方法,但是整合教學成果,傳統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掌握知識點、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所以,為了確保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提高教學效率,需不斷優化教學方法。PBL 法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新型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講、護生聽”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教師提前設置典型問題、引導學生提前進行自主學習,激發護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帶著問題學習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點。通過小組劃分,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4]。護生每次上課都針對典型案例或實際問題主動分析、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整個過程中充分表達了學生自己的觀點,經過激烈的討論可當場暴露教學中的相關問題,討論中加深護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反復訓練便可提高護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5]。教師根據典型案例設計可激發護生好奇心、求知欲的問題,護生在學習中不斷探究,引導護生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了理論聯系實際,培養了護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另外,劃分小組、小組合作的基礎上,成功培養了護生的合作意識,增強團隊精神,學會理解、包容他人、友好相處,為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良好的氛圍[6]。相關研究指出,高職急救護理課堂上開展PBL 教學法,教學效果顯著,可以提升學生的考核成績、綜合素養,助于未來工作的有效開展[7]。
本文結果: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學生的綜合成績評分高、評判性思維能力評分高、滿意度高。組間觀察指標比較,P<0.05。由此說明,高職急救護理課堂上開展PBL 教學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大大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綜上所述,高職急救護理課堂開展PBL 教學法整體教學效果顯著,成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了滿意度,大大提升了學生的評判性思維能力、整體素質,具有推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