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釗
(華北電力大學(保定)經濟管理系,河北 保定 071003)
農業是文明的基石,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在中國歷史上至關重要,包括糧食在內的農產品關乎國家經濟社會的正常發展。社會生產效率的提高必然伴隨著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在技術進步的當下對當前傳統農業地區的農業生產效率評價至關重要。中國北方是傳統的農業生產地區,其中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更是糧食的主產區。
農業生產直接影響到一個地區的市場的穩定以及經濟的協調,而在農業生產中不同要素投入帶來的效率差異間接影響農業經濟的發展。本文以農業生產的技術效率為研究目標,建立投入模型對中國北方15 個省份的農業生產進行效率評價,分析不同地區間效率不同的原因,并為農業效率相對較低的地區提出相關建議。
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簡稱 DEA),是1978年由Charenes和Cooper 創建的一個對多投入、多產出的多個決策單元(簡記DMU)的效率評價方法,廣泛應用于數學、運籌學、數理經濟學和管理科學等領域。將每一個被評價的單位或部門視作一個決策單元DMU,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約定,由所有的決策單元構成評價群體,處于同一群體下的每個決策單元都具有相同的輸入指標和輸出指標。在指標項和單元組確定以后,采用數學規劃模型對輸入輸出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得出每個DMU 綜合效率的數量指標。同時,DMU 還能判斷各DMU的投入規模是否恰當,并給出非DMU 有效與DMU 有效地之間的差距數據,以此作為各非有效DMU 調整投入規模的正確方向和程度,擴大還是縮小,適合的調整幅度。
設有n 個決策單元(DMU),每一個決策單元都有m種投入和p 種產出,分別用不同的經濟社會指標表示。表示第j個決策單元的第i種投入指標的投入量,>0;表示第j個決策單元第r種投入指標的產出量,>0;表示第i投入指標的權重系數,>0;表示第r 種投入指標的權重系數,>0。投入產出指標的權重系數向量分別,則決策單元(DMU)的效率評價指標為:
本文建立DEA-CCR 模型。如對第j 個決策單元進行效率評價,以第j 個決策單元的效率為目標,以所有的效率指數為約束,構建模型如下:
對分式模型規劃進行變化可得到線性規劃模型,再對其進行對偶變換,引入松弛變量可變成:
本文根據DEA 方法測算農業生產效率的條件,選取以下投入產出指標來評價中國北方15 個省2012年的農業生產效率。產出指標:農業產出用農業產出總量(億元)來衡量。投入指標:(1)勞動力(萬人);(2)農作物總播種面積(千公頃);(3)農業機械總動力(萬千瓦);(4)化肥施用折純量(萬噸)。
本文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各省市統計年鑒、中國勞動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運用DEA solver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結果如表1 所示:


根據各個省份的得分可以得出其相對效率排名,據此判斷運用CCR 模型測算相對效率最佳的省份有3 個分別是北京市、青海省、和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北京的農業效率高,這主要得益于北京經濟發達,農業技術的投入較大。青海和新疆作為西部省份以畜牧業為主,農業生產面積較小效率也是有效的,黑龍江省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省,得益于眾多國有農場的存在和機械化運用農業生產效率得分接近1。
陜西、遼寧、天津的效率值在0.7-0.9 之間,陜西與青海、新疆一樣同在中國西部,但陜西是中國農業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境內有黃河、渭河等多條河流,有利于農業生產。遼寧的地處東北平原,優越的地理條件是農業效相對較高的主要原因。天津與北京相似,但天津沿海地區鹽堿地限制了農業的發展。甘肅、河北、山東、內蒙、山西、吉林、河南的農業效率主要集中在0.5-0.7。寧夏回族自治區在15 個省份的排名中最低,主要原因一是本地區農業技術利用程度不高。
投入角度的河北省DEA 模型數據如下表2 所示,以此為例進行分析:

河北省2012年農業總產值為2710 億元,理論上來講,如若進行效率優化,從投入角度其農作物播種面積應當減少43%,農用機械總動力投入量應當減少61.37%,化肥施用量應當減少32%,勞動力投入應當減少32%。但在實際情況中隨著城鎮化人口向城鎮移動,勞動力投入必然下降,在這個過程中農業機械的投入必然是增加的,化肥的理論減少量在實際情況中也不太現實。從投入角度來講相對于北京、青海、和新疆農業效率高的地區需要減少的投入較大。
本文運用了DEA 效率模型對中國北方15 個省2012年度的農業效率進行了測評,并根據效率值進行了排序。主要結論如下。第一,中國農業生產的效率空間上總體按照東高西低進行分布。中國東部平原地區適宜耕種,有良好的自然條件,加上東部省份經濟相對發達,先進的農業技術投入相對較多。因此,效率值多處于全國前列,第二,中國中部地區農業生產效率值比較接近,各省農業生產情況相當,主要原因是中部省份自然與社會條件相近。第三,中國西部地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不利于農業的大規模發展。
主要建議有:(一)構建農業合作機構,把家庭小規模的經營連接起來形成社會化規模生產的紐帶。(二)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傳統的農業生產以農戶為核心,不能及時的根據農業市場調整農業生產方式,農民應以農業合作機構緊貼市場,農業生產必須貼近市場與消費者,市場與消費者需要什么,農業就生產什么。(三)加快農業現代化轉型,利用互聯網等新技術對農業生產的初、中、終端進行升級改進。(四)加強新農民的培訓與教育,政府與社會要加強農民的新技能培訓,要讓農民與時俱進,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