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輝
(膠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山東 青島 266300)
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強化就業優先政策,不斷拓寬就業渠道,推動農民工高質量充分就業。2020年實現新增就業35900 人,占年度目標的163%,獲青島市考核優秀等次,其中農民工就業31070 人。今年前5 個月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1056 人,其中農民工就業9984 人,農民工就業持續穩定向好。
1.著力保市場主體,以穩企業促進穩就業保就業。
企業穩則就業穩。市級層面,落實市級領導包企業制度,頂格推進協調;部門鎮街層面,組建了1200 余人的企業經理服務人隊伍,一線服務落實。建立14 個服務企業微信群,2200 多家企業入群,線上服務300 余次。2020年全市市場主體突破20 萬家,營業企業突破6 萬家,“四上”企業超過1200 家。全面落實階段性減免社保費政策,實實在在為企業“減負”。2020年共為企業減免社保費10.07 億元,真金白銀支持企業發展。在2021年的“全市企業創新發展大會”上,授予10 家企業“膠州市2020年度就業突出貢獻企業”稱號,并分別獎勵30萬元,為企業發展增添新動能。今年前5 月,全市參保企業達到2.01 萬家,同比增長50%;參保職工達20.94 萬人,同比增長12.4%,呈現出良好的就業態勢。
2.強化政策落實,以穩崗位促進穩就業保就業。
實施“政策找企”行動,通過大數據比對、“不見面”審批,對企業“零打擾”、讓企業“零跑腿”,發放援企穩崗補貼2031 萬元,惠及3643 家;發放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248.5 萬元,惠及637 家,通過落實系列扶持政策,穩定就業崗位11 萬余個。今年前5 個月,已為2454 家企業發放招用就業困難人員社保和崗位補貼1560 余萬元,穩定崗位5473 個。
3.實施“護航行動”,以保用工促進穩就業保就業。
完善重點企業、重點項目與就業聯動機制,常態化開展勞動用工“護航行動”,對全市1569 戶“四上”企業持續開展勞動用工情況動態監測,做到政策講解清、用工需求清、困難問題清,對接落實快。2020年,第一時間開發就業服務云平臺,見屏如面,共有350 余家企業上線,提供就業崗位18000 余個。
膠州作為上合示范區核心區所在地,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已經走上世界舞臺,正在打造全省對外開放新高地,城市吸引力不斷提升,2019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52%。
1.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推動農民工向城市集聚。
全面放開外來人口落戶城鎮限制,明確了人才落戶、居住落戶、親屬投靠落戶、穩定就業落戶和賦權激勵落戶等五大類落戶途徑,暢通入鄉返鄉人員落戶渠道,創新落戶承接方式,對有學歷、有職稱、有技能的人才,實現落戶有保障;對擁有合法產權型房屋人員,實現“想落就落”;對城區有穩定就業或穩定居住的人員,實現“想來可來”;對親屬投靠等符合條件的人員,實現“應來盡來”;對雙招雙引項目及有貢獻企業落戶,實現全程便捷服務。穩步提高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全市市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充分的人力資源保障。最新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膠州市常駐人口987820 人,城鎮化比例不斷提高。
2.強化教育保障,消除隨遷子女上學等后顧之憂。
近年來,我市將保障外來務工就業人員子女入學工作納入經濟社會和教育事業發展總體規劃,合理規劃和配置教育資源,統籌安排外來務工就業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目前,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約占我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的近25% 。堅持“兩為主”原則,做好政策保障;落實“入學保障”,符合條件的完全和本市市民一樣,就近入學;落實“升學保障”,符合我市入學條件并完成小學教育的外來務工就業人員子女可以繼續升入初中就讀,其升學方式與我市學生相同。符合我市入學條件并完成義務教育的外來務工就業人員子女可以繼續升入高中就讀,其報名規定、錄取條件、收費項目和標準等與我市學生相同。自2014年高考開始,凡在我市高中段有完整學習經歷的非戶籍考生可在我市報名參加高考,并與山東省考生享受同等的錄取政策。
1.加強領導,凝聚各方力量。
市委、市政府將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分管副市長多次調度,成立專班,壓實責任,建立了“1+4+10+15”網格化治理模式,1 就是1 個中心,成立以分管副市長為總召集人的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人社局,全面負責協調推進、督查指導和考核工作,4 就是建設、交通、水利等4 個重點領域,10 就是公安、司法、信訪等10 個關口,15 就是涵蓋12 個鎮(街道)和3 個功能區的網格,從而建立起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屬地責任監督體系,實現源頭預防、動態監管的有機結合。人社局、住建局、信訪局抽調精干力量組成農民工欠薪問題工作專班,入駐信訪局合署辦公,進一步暢通投訴處理渠道,實現快查、快調、快辦,防止小問題演變成大問題。
2.細化職責,壓實主體責任。
壓實監管平臺建設責任。實行專人專責專管,以監管平臺建設促進“四項制度”落實,預警信息24 小時動態清零。截止目前,我市監管平臺共納入項目232 個,其中已開工87 個,未開工10 個,已竣工89 個,已停工46 個。延展維權渠道,合力推進。人社、住建、交通、水利、工會、法律援助等部門公布了維權電話號碼和網上投訴渠道,落實專人負責,通過新聞媒體、網絡、施工現場等向社會廣泛公布舉報投訴方式。
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資源。一座城市和人才最好的關系,就是共同成長,互相成就,著力培育“遠者來、近者悅,八方人、聚膠州”的人才集聚氛圍,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1.政策正向激勵,暢通成長通道。
堅持政策引領培育人才,率先出臺了《膠州市高技能人才和平臺獎補辦法》,通過獎補方式,提高企業和技能人員提升技能的積極性。為12 名首屆膠州市首席技師發放政府津貼7 萬元。1 人獲評齊魯首席技師、8 人獲評青島首席技師。舉辦了第四屆職業技能大賽,吸引700 余名技工參加,28 人獲評高級職業資格,261 人獲評四級職業資格,起到了比武提高技能、優化技能結構的作用。創新人才評價,打破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四唯”傾向,唯才是舉,膠州中集創贏復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銷售主管馬大勇,屢破行業銷售記錄,雖然只有高中學歷,但因自己在細分領域優異的銷售成績,被市人社局等部門按照“博士”標準認定為膠州第四層次人才,享受生活補助、住房補貼,以及子女入學、配偶擇業等人才配套政策。馬大勇的事跡先后在《青島日報》、山東電視臺專題欄目報道,并獲得了“了不起的山東人”獎杯。
2.創辦技能夜校,提升農民就業增收能力。
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實現共同富裕,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提升技能水平,推動轉移就業和穩定就業是關鍵。在青島市率先創建“農民技能提升夜校”,利用村民農閑時間,組織農民免費學技能,累計培訓農民500 余人次,帶動了更多的村民學技能促增收,新華社、山東電視臺“三農新聞聯播”分別報道了我市做法。目前已在全市2 個社區、17 個村推廣,累計培訓1600 余人。堅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常抓不懈,開展“訂單教育”和“委托培養”。鼓勵各類社會培訓機構主動與用工單位簽訂合同,定向培訓,擴大培訓規模。1~5 月份全市已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1427 人,涉及育嬰、保育、中式面點、電焊、叉車等10 余個工種。春節期間實施留膠外來務工人員崗位技能培訓補貼政策,鼓勵企業組織留膠外來務工人員開展崗位技能培訓,并給予培訓補貼。春節期間有95 家企業開展培訓,累計組織外來務工人員崗位技能培訓4296 人。
3.加強基層公共就業服務,提高轉移就業效率。
積極推進“一次辦好”,42 項公共就業創業服務業務全部下沉到基層,實現全程網辦,就地就近及時辦理。落實創業扶持政策,引導農民工創新創業。前5 個月政策性扶持農民工自主創業1231 人,發放一次性創業補貼1719 萬元,帶動就業2243 人,農民工創業生態持續優化,進一步助力鄉村振興,全市省級“四型就業社區”達到13個。著實做好農民工失業保障服務工作。1~5 月份共為6212 名失業農民工發放一次性生活補助金4447 萬元。
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講話精神,聚焦打造“沿海開放經濟較發達地區精準脫貧長效發展膠州樣本”的目標,擔當盡責,高標定位、精準施策,圓滿完成脫貧攻堅工作任務。
2014年全市共確定建檔立卡貧困戶5028 戶10242 人。2016年底,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2017年底,貧困村經濟薄弱村全部摘帽;2018年以來,全市貧困戶和貧弱村脫貧成果得到穩步鞏固提升。在2019年青島市脫貧攻堅年度考核中取得第一名的優異成績。2020年以滿分的成績通過省級脫貧攻堅驗收。
從就業扶貧工作看,2018年人社部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251 人,2019年為4558 人,2020年為4159 人。按照“脫貧不脫政策、摘帽不摘政策”的原則,對年度確認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納入精準扶貧范圍,進行精準幫扶,累計推送務工崗位信息14000 余個次,兜底保障公益性崗位160 余個次。推介“短平快”培訓工種15 個,圓滿完成年度扶貧任務,2020年人社局等部門榮獲青島市扶貧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
當前農民工的擇業要求、薪酬期望與崗位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較為突出,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觀念、價值觀念、利益訴求、精神文化追求等發生了很大變化,到“中小企業就業”和“基層就業”積極性不高。“招聘難”和“就業難”并存狀況依然存在,影響人力資源市場配置效率,農民工轉移就業數量有待提高。
農民工參保意識不強、欠薪現象時有發生,勞動爭議案件增多等都對農民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農民工就醫就學等方面遇到的實際困難等也需要予以幫扶。
強化重點企業用工調度保障,積極拓展就業崗位。進一步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優化經辦流程,讓更多企業獲得實惠,增強企業獲得感。充分發揮互聯網作用,利用人才膠州等網絡平臺,及時發布企業招聘信息,變“線下面對面”為“線上鍵對鍵”,幫助求職者和用人單位實時招聘求職,提高供求對接實效,促進農民工多渠道就業。
加強對企業用工變化和就業失業情況動態監測,防范規模性失業風險,引導企業不裁員或少裁員,并根據各類情形提前做好應對預案,合理分流職工,降低規模或群體失業風險,減輕失業壓力。針對農民工等重點困難群體開展信息核查和就業幫扶,精準落實幫扶措施,提升就業創業能力。擴大失業保險保障范圍,及時為失業農民工落實失業保險待遇,保障農民工失業人員基本生活,幫助盡快實現再就業。
在幫助解決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上持續精準發力,積極開展政策宣傳和輿論引導,公開維權渠道及投訴電話,搭建維權服務平臺;樹立法治思維,以人社局“五進三送”活動為載體,營造誠信用工、依法償付薪資的良好氛圍。聯合金融辦等部門聯合懲戒,對無故拖欠職工工資數額較大、時間長、性質惡劣的用人單位公開曝光,依法處置,營造良好法治環境。
堅持統籌協調,加強部門間、行業間的分工協作,進一步健全工作協調機制,各部門相互配合協作、合力推進。同時要加強督促檢查,完善農民工工作督察制度,確保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農民工工作各項部署得以不折不扣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