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更
(駐馬店市演藝中心,河南 駐馬店 496000)
李斯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今駐馬店上蔡人),豫劇《李斯做官》是駐馬店市演藝中心精心排演的一部新編歷史劇。本著“經費有限,就地取材,不請外援的原則”,堅持自力更生,走自己藝術生產的道路,吸引以往“專家走了,戲也散了”的教訓。這在駐馬店市參加省級歷屆戲劇大賽中開了先河。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我們有決心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立足創新,力爭把這部弘大歷史劇題材的戲做好。
“人性的高尚與卑微”與“人性的扭曲與搏斗”。本劇主人公李斯,秦朝著名政治家,協助秦始皇廢分封,立郡縣,統一天下,封為丞相,參與制定法律,統一文字和度量鵆,可謂一代名相。秦始皇死后與趙高合謀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為趙高所忌,腰斬于市,并夷三族。
李斯生平決定了他是一個悲劇人物。即是悲劇,就應該像魯迅所得那樣“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在舞臺呈現上,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即展現李斯的雄才大略,豐功偉績,又呈現他的挫折、磨難甚至厄運;即呈現他的治國方略和政績,又展現在封建社會制度下,官場政治斗爭、政治力量逼迫他走向悲劇的終點。李斯由一介文人到榮升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可謂風光至極。但作為悲劇人物的命運走向,總是機遇與危機并存,道義與私利同在。在關系到國家和民族安危的關鍵時刻,又總是與一股政治力量在搏斗,這樣就構筑起他與趙高的不可調和的戲劇矛盾,戲劇情勢與戲劇沖突,最終死于小人之手。受刑之際,大徹大悟,對其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李斯之死的悲劇走向及他做事做人,對生活的深刻感悟,彰顯出他作為戲劇悲劇人物在有限生命中所體現的人類精神和人生價值是永恒的。
該劇主人公李斯,受鼠啟發,為實現自己的壯志報復,攜家人來到秦國,因對秦王嬴政“逐客令”不滿,上書秦王被執,將受湯烹。臨死之際,李斯獻掃滅天下之策,化險為夷,被封為客卿,秦王賜婚攀附皇親,在仕途中為達目的,投秦王所好,故意將丞相王綰引向歧途,終至王綰罷相,取而代之。秦王出巡,病死沙丘,李斯被趙高所惑,為保相位,篡改遺詔,并親自以假遺詔處死扶蘇和大將蒙恬。扶胡亥繼位,從此趙高把持朝政,反亂四起,遍地烽火,此時李斯以國家利益為重,施巧計上書胡亥,欲除趙高,反被趙高羅織罪名,打入死牢。在獄中,恰被當年被貶的獄卒看管,李斯深感慚愧,臨刑前與女兒說出真情,女兒聽后受不了現實的殘酷,碰柱而死,李斯愧悔不已,對自己求官、當官的一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該劇從一個古代讀書人求官、做官的視角,表現秦相李斯的才華、抱負、功績、權欲、扭曲及他成與“權術”而又亡于“權術”的人生悲劇,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高尚與卑微、正義與邪惡。既有對“胸懷蒼生走天下,一身正氣做好官”的呼喚,也有“國安民安天下安”,當官的自己才平安”的哲理思索。
該劇突破舞臺劇李斯題材的傳統寫法,順應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進行高度藝術創新和對官吏的人性思考,內涵厚重,戲劇性強。使李斯的舞臺形象更加豐滿感人。具有思想深度,心里深度和感情深度的藝術特色。
在藝術風格上,要以現實主義手法為排練基礎,突破戲劇人物的臉譜化,把程式有機的融入到每個人物身上,深刻揭示人物內心活動,吸引借鑒話劇和影視的表演手法,使之互不排斥融為一體,解決好虛與實的問題。在我們過去的傳統戲中,一切都在演員身上,在演員心里,是以技法與人物完美結合完成最高任務,要運用好這一戲曲特點,貫通現代聲光表現內涵,最為重要的是解決好繼承與創新的問題,繼承好傳統模式與技法,大膽突破傳統的表演方式,使戲較快的進入矛盾。
總之,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詩化意象,詩化是戲曲的靈魂,丟不得,通過虛擬手段,代著者之言,使觀眾在賞心悅目中,對人生有所感悟。
《李斯做官》不是純粹的悲劇,而是一部古裝傳統正悲劇。秦朝時我國第一個封建王朝,舊時讀書人的追求和夢想就是讀書當官,這種思想在社會主義初期階段,在大部分人的思想上仍有殘余,無疑它又是一部帶有讓人警世性的悲劇。既有敘事,又有抒情;既有悲,亦有喜,在某些地方要求悲劇喜演,雖然題材沉重,但作為用戲曲藝術來詮釋這位歷史人物,應該找回戲曲藝術獨特的寓教于樂功能。并建議參與該劇創作的每位主創人員用積極的心態進行創作,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任務。更要從人性心理上去深挖,從“情”上做文章,從“趣味”上找戲曲藝術的魅力。
音樂是一部戲的靈魂,找準音型至關重要,要使每位演員唱每句戲都是用心的、真切的,用音樂擴展人物情感的延伸與厚重,韻律要耐人尋味,使觀眾在觀感戲曲故事的過程中享受音樂。為塑造劇中不同的戲曲音樂形象,確定戲曲音樂的靈魂,適合現代觀眾的欣賞水平,奠定堅定地音樂基礎。
舞臺美術,要為演員表演服務。《李斯做官》這部戲在視覺上要給觀眾留下想象空間,話劇是演員生活在布景里生活,戲曲表演的藝術特點是一切在演員心里和身上。舞臺以黑灰色為基礎色調,時而呈現誘人眼球的亮色,與劇情和人物心理相一致。在細節上力求不同色調相輔而成,相互增輝,體現人物的兩面性與復雜心理。布景道具要靈動簡練,有思想,要利于演員表演。
舞臺美術是人物動作的延伸,燈光是人物內在的意蘊外化。往往燈光能把人物情緒和藝術意境渲染到極致,極大的豐滿了戲曲藝術。如果說戲曲是一個人,那么舞美與燈光就是人的兩條腿。燈光的豐富運用是戲曲美學追求的有意味性的美學原則。
導演要充分利用演員所學到的技法為人物塑造服務,使演員在人物與技法之間融為一體,塑造人物手段有多種多樣,一切從生活出發,認真體驗生活本質,力爭走進人物心靈。用戲曲的程式技法,外化人物情感,盡可能的達到有情趣、有思想的藝術高度。力爭做到雅俗共賞的完美統一。
李斯——一個有思想有抱負的秦國丞相。年輕時胸懷大志,投到荀子門下學帝王術。學成,度楚王不足事,六國皆弱,遂入秦。得秦王賞識,拜為客卿。又因反逐客令身遭險境,在困境中獻掃除六國之策,得賞于秦王,后擢為廷尉,左丞相。為保丞相之位,篡改遺詔,殺扶蘇蒙恬,扶胡亥繼位后,趙高把持朝政,使自己的政治生涯寫下了敗筆,悔之終身。
趙高——趙國公子,不幸被秦國擄去后受了宮刑,做個太監,他時刻仇視秦國,報復秦國,善于觀察人心,平日裝出一副小人得志的樣子,一旦掌權,就把君主當成一匹馬,抓住政敵的軟肋,陷害政人,置政敵于死地。
錦兒——她是一個封建社會依附性很強的女人。向來惟命是從。善良、賢惠,當丈夫扶蘇被殺,孩子呱呱哭叫,跪地求告父親未果時,她也只能認命,她為有李斯這樣的父親感到驕傲,自己深受連累入獄,還托關系去獄中看望李斯,當她得知父親是殺死自己丈夫的主謀時,氣憤又絕望,碰柱而死,是一個典型的古代婦女形象。
秦王政——一代英主,在七雄爭霸時,秦國弱小,后經圖治,漸漸強盛起來,他廣羅人才,招賢納士。李斯就是從一介草民封為丞相的。但他又霸氣十足,凡不能為我所用,必誅之,秦朝焚書坑儒事件就是他發的命令。
扶蘇——秦王政的長子,又是丞相李斯的女婿,他主張行分封,尊孔孟,以禮儀治天下,政見與秦王政在治國理念上有差別,后被罰為監軍,秦王政死后,李斯與他政見不合,迫于假昭含恨自刎。
王綰——秦朝一代名將,老年封丞相,是一個忠于職守的人,與李斯相比往往謀略不及,甚為郁悶,后終于被李斯引向歧途,相位不保,被李斯取而代之。
胡亥——秦朝一代昏王,歷稱秦二世,就是他繼承王位后秦朝從此走向滅亡。
蒙恬——秦朝一代名將,為秦立下汗馬之功,終因政治而死。
二獄卒——標準的百姓形象,心態平和,無論誰稱王,他們都是順民,偶爾也有小官僚的思想;他們欲望不高,享受生活,能達到人生最高境界,使廣大百姓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