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芳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1191)
教育部在 2020年 11 月 20 日發布《教育部關于做好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其中第 14 項:加強重點群體就業幫扶援助。2004年 8 月,王廣亞創辦人提出了“倫理、創新、品質、績效”的辦學理念。王廣亞先生提出的“創新”就是要掌握時代的脈動,體察社會的需要,同時根據他自己多年的辦學經驗,對畢業生就業問題非常重視,在升達學院建校初期,率先成立了“推廣教育及學生就業輔導處”為畢業生就業提供信息,提供服務與幫助,一年四季為畢業生就業找門路。升達經貿管理學院(以下簡稱升達學院)在創辦人王廣亞的指導下,還成立了校友會,為新畢業的校友提供就業信息和就業指導等幫助。本課題旨在王廣亞辦學理念的下研究高校特殊群體就業的幫扶對策。
高校學生群體是指大學生在學校期間一起學習和生活中,彼此之間有著相互幫助、相互依賴,在彼此的心理上相互影響,在行為活動中相互作用下而形成的一類群體。和高校正常學生群體相比,高校特殊學生群體是為了研究內容需要被人為劃分的一個概念。
高校特殊學生群體與自己同期畢業的同學相比,在就業成功比率、就業崗位質量、就業待遇、薪酬等方面不容樂觀,導致其就業率低于學校的平均水平,給學校穩定和學校口碑及社會影響力帶來了負面影響。高校特殊學生群體類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困難學生群體。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指學生的家庭收入微薄,經濟條件不好,以至于不能負擔生活費、學費的學生群體。而這類學生群體主要分布在我國三四線地區或者農村地區,而且比較分散。
2.學習困難學生群體。
學習困難學生群體是指在高校中未能按照學院教學大綱要求完成自己學業的這類學生。歸結原因一是由于高校的擴招政策,學生在入校時候的學習基礎較差,特別是民辦高校相比公辦學校而言,在生源方面,學生的基礎就更加薄弱。這部分學生進入大學后,更容易放松自我,導致學習壓力增大,會出現考試掛科,留降級,更甚者的有退學。二是部分學生學業基礎原本很好,由于對自己的主觀或者客觀的因素在大學中不努力學習,導致成績下降,最后不能順利畢業。
3.心理亞健康學生群體。
心理亞健康是指在由于外界環境影響導致認知出現偏差形成的健康問題,是處于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之間的一個狀態。心理亞健康的大學生群體相比正常學生而言,他們的心理狀態(動機、活動過程和特點)處于一個亞健康的狀態,主要表現在人際關系不適應、焦慮、人格障礙等方面。
4.生理缺陷學生群體。
生理缺陷學生群體是指具有先天性的醫學還沒有辦法進行醫治的外傷或者身體組織或者器官不完善的異與正常大學生的這類群體。隨著教育改革和擴招,這類學生群體享有更多的受教育的機會,而且,高校不能明文規定拒絕此招收此類學生。生理缺陷學生群體在入學后,非常容易收到其他學生的異樣眼光對待,這給予他們很大的學習和生活壓力,也很容易導致他們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影響他們正常的大學生活。
5.就業認知困難學生群體。
由主觀因素導致的就業困難群體,主要是指由于就業能力不足、就業觀念偏差等原因造成的學生群體。一部分大學生學習能力差,專業知識欠缺、實踐動手操作能力不足,理論知識儲備不夠等無法達到用人單位的需求,雖然有就業愿望但是由于自身短板問題卻不能充分就業。還有部分學生由于對自我定位不準確,未能充分認識導致職場社會的嚴峻性,出現“眼高手低”的現象,他們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很容易碰壁,找不到自己合適的職業,無法與用人單位的崗位要求相匹配。
大學生特殊群體除以上典型群體外,還有女大學生、專業限制等特殊學生群體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王廣亞畢生辦學的精粹:“倫理、創新、品質、績效”的辦學理念,這也是他一生做人做事的真實寫照。在無章可循、無法可依的年代,升達經貿管理學院的創辦拉開了河南省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帷幕。王廣亞先生提出的“創新”,就是要“日日新,又日新”,不斷地推陳出新,永遠追隨時代的腳步前進。1966年在臺灣育達成立就業輔導處;1994年升達學院成立的招生就業處,可以說這都是王廣亞先生早期辦學創新做法的代表作。他的想法是幫助學生順利立足社會、進入職場,其工作要領是:實習是就業的準備,就業是教育的成果,重視職場對學院的反映,作為教學改革的指針。
王廣亞先生辦學的宗旨:搞教育不是為個人發財,一心想發財的人搞不成教育。搞教育是為了奉獻社會,實現人生的價值。人才不是四有的,學校是為社會培養人才,為國家培養建設者,所以最終是回饋社會。
升達創辦的前兩年,學校就是根據考生志愿和高考成績錄取的考生中符合條件的殘疾考生就有 5 名,從次以后的每一年都有殘疾學生考入升達學院。王志峰多次參加高考,成績達到了很多高校的錄取分數線,但都因身高太低而被拒之門外,當她聽說升達學院已經建校時,就抱著一線希望帶著她找到了創辦人王廣亞先生。王廣亞先生一貫堅持有教無類的思想,盡力為每個學生創造公平的受教育機會,欣然接受她到升達就讀。袖珍姑娘王志峰在各方面的關懷下,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畢業前夕,經學校就業輔導處推薦,最后被丹尼斯錄取。學校為殘疾青年創造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除此之外,學校針對身體有缺陷的學生,體育學院專門開設保健班,以完成殘疾類學生在校期間的體育課程,保證他們順利畢業。但是他們因身體缺陷,難以找到自己合適的崗位,就業面較窄,專業對口的用人單位往往在面試環節憑借第一印象就刷掉。
針對學習困難學生群體,升達學院每學期大約有 0.12%的學生進行學業預警,學業預警是學校針對少數學生不能正常完成學業的情況,輔導員老師要及時通知到學生本人并告知學生家長事實,以及如果不采取措施可能出現的不良后果,需要學校、學生、家庭三方共同努力來幫助學生順利通過學業的一種有效干預和教育的途徑。通過相關調查數據的顯示,這類學生就業方向往往與自己大學專業有所偏離。
針對心理亞健康的學生,升達學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提供相關心理咨詢服務、通過各種渠道宣傳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開展健康講座,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同時還在學校、學院、班級、宿舍這四個方面構建四級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機干預工作網絡。心理問題的學生雖然在校內受到特殊關照,能夠順利畢業,但是面對殘酷的現實社會,難以找到心儀的工作,所以延遲畢業率高,就業率較低。
1.政府層面:特殊群體就業幫助機制化應做到以政府為主導,強化就業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完善就業幫扶的救助體系,針對不同特殊群體開展專項的援助體系,同時制定就業反歧視的相關法律,鼓勵用人單位聘用高校的特殊群體畢業生。政府可以設置高校特殊群體學生專項幫扶資金,為這類學生提供實習補貼,就業創業獎勵,給予用人單位適應的補貼等。
2.高校層面:高校各部門之間應加強聯系,建立和完善特殊群體畢業生幫扶體系。從上到下要成立特殊群體畢業生的校院兩級幫扶小組,由學校統一領導,高度重視,由相關部門提供支持和幫助,二級學院具體實施相關措施。
3.企業層面:用人單位(企業)在政府政策指導下和學校的合作下,應該主動為高校特殊群體畢業生提供相應的就業崗位。企業可根據自己的崗位需求合理制定用人標準,不能歧視前來求職的高校特殊群體畢業生。
高校特殊群體畢業生需要進行“一人一檔案”的臺賬式管理,為這類群體就業提供個性化服務。
對經濟困難畢業生在資金方面上做到“應助盡助”,在大學生期間盡量做到緩解他們的經濟來源,同時給他們提供更為個性化和系統化的一對一的就業輔導,合理分析自我的優劣勢,幫助他們找準自己的就業方面。比如升達學院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就做到了無縫銜接;升達校友學生在外地求職過程中,創辦人指示校友會成立校友就業接待站,校友接待站成立初期,學校投入 20 萬租金供求職學生入住,一天大概就 20 塊錢,有的學生經濟困難也可以先欠著緩沖過之后再交錢,甚至最后免費的給他們落腳提供住處。
對學業困難畢業生,學院輔導員一定要做到提前預警,告知本人可能出現的后果,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推薦他們積極走出去。根據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做好穩就業工作的意見》(國發〔2019〕28 號)(十三)穩定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繼續組織實施農村教師特崗計劃、“三支一扶”計劃等基層服務項目。高校可以鼓勵這類學業有困難的畢業生到基層服務,找到適合他們的工作,或者鼓勵他們當兵入伍。
對心理亞健康畢業生,學校的輔導員要做好家校聯系,及時跟蹤了解到學生心理動態,共同積極開導學生的心理狀態,特別是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他們的就業形勢更加不容樂觀。做到及時引導,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溝通,及時解決。
對生理缺陷畢業生,學校加強與校企合作單位協同育人,鼓勵合作單位接收生理有缺陷的畢業生。同時深度挖掘學校的優秀校友資源,幫忙安置這類特殊群體的畢業生,促進他們就業。
對就業認知困難和其他類型的特殊群體畢業生,要從認知上積極引導轉變觀念,扭轉他們被動的狀態,先就業再擇業。利用多種渠道幫助他們及時推送專業契合度較高的崗位招聘信息。
利用高校特殊群體學生“一人一檔案”的臺賬式管理,從學校入校-在校期間-離校后,做到專人管理負責,不僅要做到在校期間全過程就業教育輔導,更要在就業前后多方位提供不同形勢的幫扶,提高特殊群體學生的綜合能力,從而增強特殊群體學生的就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