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剛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廣東 深圳 518000)
海底油氣管道和海上生產設施作為與陸上終端之間連接的通路,是油氣田生產作業的重要資產。隨著國內海洋經濟快速發展,海域內重要航道及漁民生產作業區域持續變多,該海域內行駛船舶數量日益增加,海底管線與海上生產設施,容易受到船舶侵擾,刮斷管線和撞擊平臺的安全事故時有發生。為了防止油氣管道被第三方破壞,保護國家生態環境和財產安全,可以通過增加及升級雷達、AIS等設備,擴大海管路由監控區域,實現對監控區域海上作業船舶有效監管。
對現有生產設施雷達、AIS改造,并引入企業的岸基雷達、AIS數據組網融合共享,實現管纜海域從岸到生產設施的全覆蓋,需滿足以下條件:[1-3]
(1)對覆蓋范圍內的海上目標進行全自動跟蹤、掃測,提供目標的位置、航向、航速等參數,投標方需提供相關能力的專利證書或其它技術文件等證明材料;
(2)系統調試完畢后無須更改參數便能夠穩定跟蹤目標;在海況、雨雪條件變化時無須人工二次調整跟蹤參數;
(3)具有自動抗海浪、抗雨、抗風功能;
(4)具有多源目標信息融合功能,能保證來自于多個觀測設備的同一目標不會重復顯示[2],投標方應說明技術原理,并提供相關專利證書及軟件著作權證書;為便于信息的傳輸和顯示,對雷達站的雷達信號進行量化、雜波處理及壓縮至1 M帶寬,目標提取跟蹤必須在雷達站完成;
(5)具有模擬及外推功能,在目標航向和航速基本不變或基本按照預定的航向和航速航行的情況下,當跟蹤目標被遮擋120 s時間內,不發生誤跟蹤、漏跟蹤和丟失跟蹤。當目標離開遮擋區時,目標應自動恢復到跟蹤狀態[3];各雷達站數據處理設備斷電停止工作后,再次通電后應自啟動并恢復運行;
(6)自動跟蹤未開啟AIS的商船和漁船,能輸出數據目標長度參數。
總體指標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總體指標要求
該預警服務平臺采取“大數據”+“微服務”技術架構,圍繞當前管纜防第三方破壞業務需求,系統梳理生產設施管理、雷達及AIS信息篩選、船舶實時監控、預警船舶分析、綜合管理等業務板塊的業務流程,將業務系統中會被多個系統經常調用的公共能力提煉出來,按服務化方式進行設計,包括業務流程設計、信息架構設計、功能設計、數據設計、接口設計等方面內容。業務系統基于服務化架構進行設計,公用的業務能力在集成平臺上形成服務化的接口,為其他業務系統提供服務,有效實現業務系統的共享和協同,避免重復建設。大數據、融合通信、物聯網和海(地)圖等通用能力統一由應用支撐平臺提供,基于綜合顯控平臺開發相應的應用業務功能。業務系統面向云平臺部署開展設計,向云平臺申請計算、存儲資源、數據庫及操作系統[4-6]。基礎功能如表2所示。

表2 基礎功能
雷達及AIS預警系統借助岸基雷達覆蓋范圍大的優勢,結合平臺現有AIS系統及雷達,建設了一套實時、完整、可靠的海域雷達監控數據平臺,可提供區域船舶完善的信息統計和分析、對系統潛在風險預警排查、日常信息查詢,并形成各類運營日志和報告,適用于海上平臺和陸地終端對海底管道和海底電纜監測,有很好的借鑒與推廣意義[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