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雪姣 朱壽佳
2005年我國開展新農村建設以來,經歷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村莊整治及美麗鄉村建設等一系列行動,在城鄉統籌、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鄉村建設從政府主導到政府主導、社會幫扶轉變,進行了多元化的嘗試和探索,并且在全國層面形成了一批美麗鄉村和特色村落。新時代背景下,國家層面要求開展城鄉人居環境建設和整治,共同締造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目前已有的基本做法是以城鄉社區為基本單元,以改善群眾身邊、房前屋后人居環境的實事和小事為切入點,以建立和完善全覆蓋的社區基層黨組織為核心,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協商共治”的城鄉治理體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已有的極具代表性和啟發性的新鄉村建設運動,包括企業團體、非營利組織、知識分子、本土鄉民,形成多元治理結構,優化“政府主導力量”和“基層自治力量”格局[1]。社會力量的參與為鄉村建設帶來了新的活力,但是也出現一些問題,如企業對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對當地的文化造成了一定影響,未能很好地使村民分享旅游的收益等。
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非營利組織與鄉村振興戰略的結合,彌補了鄉村既有資源的整體創新力不足,同時又克服了政府機構難以獨力支撐鄉村發展的難題。非營利組織成為村民及相關資源的連接橋梁,使目標到現實的路徑更加清晰和具有可行性。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是推進“五個振興”,即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2]。鄉村振興戰略的五重邏輯是對構建“新型城鄉關系”的一種重新審視,它的本質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推動由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城鄉分離”邁向“城鄉共生”[3]。城鄉融合發展是推近鄉村振興的首要路徑,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盤活“人、地、錢”,讓城市的人才、資金、技術流向鄉村[4]。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鄉村振興的重點在于綠色發展、文化興盛、鄉村善治[5]。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是農村生態環境,其治理需要多中心參與,包括7個主體:有限政府、村民、農村自治組織、金融機構、高校科研院所、非營利組織及企業,非營利組織為特定的問題提供專業的幫助與扶持[6]。
1998年,民政部設立了民間組織管理局。同年11月,國務院發布了《社團登記管理條例》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截至2021年2月,全國共有社會組織超過90萬個,在促進公共服務、社會服務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非營利組織在農村治理中的功能定位為中介功能,既充當農民需求表達的中介,也充當社會服務所需資金的籌集和分配的中介,還是企業和農戶之間的中介[7]。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社會組織由邊緣性的替代作用轉變為政社互動導向下的廣泛參與,并通過組織化方式帶動社區居民主動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政社互動成為基層社區治理創新模式和內在驅動[8]。
我國的共同締造行動實踐表明,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有助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治理。共同締造工作坊是以公眾參與為核心,以問題為導向,以空間環境改造與機制體制建設為手段,依托規劃師構筑政府、公眾、規劃師和社團等多元主體互動的平臺,通過各主體協商共治制訂符合多方愿景的規劃方案,探尋推進社區可持續發展的方法與策略[9]。學者李郇認為,村莊規劃應嘗試新的社區規劃方法,從“藍圖導向出發”轉向“問題導向出發”、從“注重空間結構”轉向“注重社會關系”、從“編制物質規劃”轉向“商定行動計劃”,以空間環境為載體,通過公眾參與,促進社區環境改善,從而重構鄰里關系,再現熟人社會[10]。
地方基礎環境改善運動(Groundwork Movement,以下簡稱“GW運動”)源自于英國撒切爾夫人提出的政府、企業、市民的合作機制,通過市民、非營利組織、政府與企業的互助合作,提高落后地區和被忽略地區的生活品質,并促進可持續發展。GW運動主要采用社區營造方法,核心手段是為行動創造動態的伙伴關系[11]。
GW運動的主體以非營利組織為主。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簡稱NPO),是除政府、企業外的第三部門,其興起是為了克服現代社會中的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其主要作用是供給政府和市場所不能供給的公共服務[12]。下文將以日本GW三島為例,闡述地方基礎環境改善運動。
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成立日本GW運動協會,GW運動開始制度化。GW三島執行委員會于1992年成立,是日本的第一個GW運動組織。1998年12月,日本《特定非營利活動促進法》出臺,賦予從事特定非營利活動的團體以法人資格,來促進非營利組織的健全發展。1999年GW三島也被認定為第一批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組織。
日本GW運動以地方環境為對象,主要活動包括實踐活動、調查研究及指導支援,可分為居民主導型、企業主導型和政府主導型3類,其中GW三島執行委員會屬于居民主導型活動團體[13]。GW三島鏈接了政府、200多家企業及不同類型的團體組織,包括環境保護團體、河川愛護團體、地方營造團體、國際交流團體、建筑專業團體及大學。類似于我國的專業協會和產業聯盟,在會員類型上又更為廣泛。GW三島的會員包括200多家企業,商業街的各商店都是其會員,每年支付1萬日元給GW三島。
在源兵衛川環境被破壞的背景下,靜岡縣政府與三島市政府于1989年提出“由市民共同參與”源兵衛川再生計劃,在構思階段,由市民、非營利組織等關系人參與討論,土木、建筑、景觀等各專業組成景觀設計組與生態設計組,于1992年完成源兵衛川親水綠道計劃,并成功讓源兵衛川申請認定為世界遺產。
源兵衛川再生計劃經歷了河川再生、環境再生、地域再生、元氣再生4個階段。通過河川環境的恢復、水岸綠道的建設,以商業區為中心,源兵衛川吸引了大量的觀光人群,進而帶動地域餐飲、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在旅游發展的基礎上,通過文化復興,帶動地區品牌的建設及活力,見表1、圖1[14]。
表1 源兵衛川再生計劃各階段及工作內容
圖1 再生前后的源兵衛川
源兵衛川再生計劃以非營利法人機構GW三島為核心,整合市民、專家、政府、企業的力量,Groundwork作為利害關系者的橋梁,擔任中介的角色,具體成果包括整理環境與歷史信息、促進當地居民的主體性、提高市民的水環境意識、轉變工商業人士對于地方振興計劃的認知,與縣市政府協調計劃和管理體制、與企業協調供水、與源兵衛川管理機構協調同意源兵衛川再生計劃等整合性工作,見表2。
表2 源兵衛川再生計劃中的各方協調作用
1989—1992年源兵衛川計劃提出過程中,GW三島舉辦了180次地區居民交流會,參與者包括居民、專家、管理機構等,居民積極參與規劃構思,同時也不斷地進行源兵衛川再生的實踐,見表3[15]。
表3 居民交流會的一般議程
在源兵衛川再生改造過程中,除了當地居民,其他許多熱心的志愿者參與了源兵衛川再生改造計劃,為地區振興注入了人力資源和力量。
2010—2012年,日本內閣府將GW三島的多樣化事業模式與成功經驗作為支持當地社會創造就業的行動教材,包括其活用地域資源的地域密集型小型產業的塑造。GW三島整合當地的人力資源、環境資源和文化資源,活用當地老人與荒廢的山林、農地等,集合商人、農民、大學生、非營利組織等,促進當地文化再興和活力再現,見表4。
表4 GW三島活用資源促進產業的類型
GW三島組織了讓荒地再生活動、森林探險隊自然觀察活動、水岸祭典等環境保護體驗活動讓城市市民參與。依托城市人口資源,帶動日本從幼兒園、高中及大學等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參與其中,推動全民參與環境保護活動。GW三島活動發起的民眾超過20萬人次,城市居民和鄉村居民在整理田地和修復生態棲息地時互相交流,共同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在環境體驗過程中,非營利組織帶動居民自發活動,進一步帶動全民參與,促進了市民共識和鄉土價值觀的形成。日本鄉村振興運動的重心轉移從環境保護發展到價值觀守護,鄉土價值觀是民間組織擔負區域振興職責的精神基礎[16]。
除本國活動以外,GW三島參與構建Groundwork世界網絡,與英國Groundwork、韓國相關環境組織合作,舉辦國際交流會,將地方性的社區營造活動推向全球,提升三島地區知名度,成為世界社區營造的典型案例之一。
生態資源是地方發展的基礎之一,廣大的鄉村地區具有豐富的生態資源。通過基礎環境改善運動,突出生態資源的生態價值,促進人居環境的改善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此外,有效利用生態價值可以帶來生態經濟。在國家自然資源空間規劃背景下,生態資源結合旅游業、農業、科研產業、文化產業等多種產業類型,形成生態經濟,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反思過去和當前的鄉村規劃及鄉村建設行動,政府、村民、企業、規劃師等各方力量缺少緊密的協作,政府負責扶持的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項目、村民負責管理自己家庭、企業負責自身的企業責任、規劃師負責根據需求完成規劃,在實施過程中幾乎是各自為政,沒能實現各方力量互相關聯和影響。因此,將各方力量組織起來共謀發展顯得極為重要。
挖掘當地名人、鄉賢及社會團體組織,通過公眾參與、規劃工作坊的形式,構建多元協作的鄉村治理機構,融合村民、社會力量、政府機構等,讓各方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引領鄉村振興建設。鼓勵建立非營利組織,發揮社會團體組織對鄉村振興的幫扶作用,吸納一批熱心的志愿者投入鄉村振興建設,以其為紐帶,充分發揮鄉賢、村組織對村民的帶動作用。
調研村民發展需求,村民代表大會參與規劃決議,近年來規劃階段的公眾參與在鄉村發展中逐漸完善。但是在實施階段,村民是否能夠達成共識,共同為鄉村振興而努力是一個問題。在廣東、廣西的鄉村扶貧中,已經有一些資源較好的地區通過財政補貼和旅游收益使村民積極參與到鄉村振興建設中,但這些經驗仍未能得到廣泛推廣。
村民積極參與村莊規劃及鄉村振興的各階段,促進自下而上的行動力量,了解村莊如何發展、村民應做些什么。充分挖掘當地村民訴求,積極發動村民參與工作坊,建立從現狀到藍圖的可行性方案,整合政府支持、企業幫扶資源,促進形成村莊發展共同目標與村民行動計劃,并積極參與鄉村建設。
鄉村產業依靠“引進來”與“走出去”兩條腿走路,對于區位、交通等資源條件一般的村莊來說,不管是哪一個都不容易。“引進來”的產業有好有壞,壞的產業與村莊關聯度低,可能造成一定的污染和破壞,應該考慮適合當地特色的產業類型,與當地的資源相結合。“走出去”方面,電子商務的發展為鄉村特色農產品“走出去”帶來了機會。然而,鄉村的特色產業,絕不僅僅是農產品,還有生態服務產品、文化產品等。
發揮非營利組織在社會資源和企業資源鏈接中的作用,將當地的自然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等進行包裝,對接市場,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和創業機會,形成就業崗位,帶動鄉村就業。
當前鄉村活動的營造主要針對村民和游客,已經舉辦了一些旅游類的節慶活動和賽事帶動村莊的發展,但整體仍有不足,鄉村資源的利用仍不充分。
村莊的發展要充分利用城鄉聯動機制,凸顯鄉村的差異性和鄉愁文化特色。基于村莊文化、自然資源,突出鄉村的教育功能,連接本地城市中小學生資源和外地游客,開展環境保護、歷史文化等體驗、教育活動,舉辦各類節慶和賽事,吸引人氣,推廣當地文化品牌,促進城鄉互動,以城帶鄉發展。
從生態文明理念到自然資源保護和鄉村振興,中國鄉村建設一直處于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以GW三島為代表的GW運動包括了綠色發展、文化興盛、鄉村善治各方面,是很好的參考和發展方向。
鄉村振興依靠多元主體的參與,其中可能涉及不同立場的群體,包括企業、村民、政府、村莊自治組織等。企業以追求利潤為主,可能缺乏提供公益服務的行動力;村民重點考慮自己的家庭,缺乏整體層面的考慮;政府提供公益服務,但是管理和行動力不足;村莊自治組織也面臨知識水平和技術經驗不足的問題。而GW運動能融合不同利益群體優勢,參與鄉村振興各階段,彌補“市場失靈”“政府失靈”和“志愿失靈”。目前共青團“鄉村振興”青年志愿專項行動、全國“三下鄉”行動等,鼓勵了許多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也都參與鄉村振興中。未來更多資源、更多參與主體,將會進一步整合到鄉村振興運動中,帶來更多令人期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