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旦進入婚姻,藝術家和從事其他工作的人所面臨的問題是一樣的。人的時間和精力畢竟有限,事業和家庭在很多時候確實很難兼顧,這時便需要夫妻雙方互相包容和理解,作出一定的讓步或者妥協,最終達到一種平衡,磨合成最好的相處模式。
M=《現代藝術》? H=韓剛? L=廖奇琦
M:請給讀者分享一些你們夫妻二人從相識、相知、相戀到相伴相守的愛情故事。
L:我們是在中央美術學院讀書的時候相識的。其實之前有一年半的時間,在同一間教室上英語課和專業課,但兩人都比較內斂,未有任何交集。隨著我和他師妹來往增多,就開始和他倆一起打乒乓球,到北大去買書……慢慢地,也就有了好感。剛開始交往,更多的是對他的人品、性格方面的觀察。記得有一次我問他:“你除了看書和寫文章,休息的時候喜歡做什么?”他說:“讀《論語》!”每次出門,不管去哪,隨身都要帶上一本《周易》。那時我經常會開玩笑說,那本《周易》就是我的情敵。他訥于言,當時覺得兩個人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上。后來,他從成都回北京,給我帶了一包“竹葉青”。這時,我終于發現了我們的共同愛好——喝茶。在專業上的深入了解,應該是他寫博士論文的那段時間。幾易其稿,每次我都會幫他制表、校對和排版,同時也是我學習的機會,我能夠清晰地看到他的思路和論證過程的層層深入,也讓我感受到他對待學術的嚴謹態度。他那種醉心于研究工作的狀態很讓我欽佩。這些都是讓我在畢業的時候,放棄了天津待遇優厚的工作,跟隨他來到成都的原因吧。
M:在文藝創作過程中,對方是您的靈感繆斯嗎?請分享一些二人之間“心有靈犀”的感覺。
H:雖然我們都從事中國古代美術史論專業教學與學術研究工作,但她偏重美術考古與民俗民間信仰研究,而我主要是對古代書畫史論方面進行研究與文藝評論。當我看她的文章時,有時也會啟發我的寫作思路。有時她看中的學術專著,我一聽名字就心生歡喜,于是無論貴賤都買下,后來往往在我的學術研究中幫了大忙。讀書、寫書與買書中諸如此類的事很多,這大概就是“心有靈犀”吧。在陪她去全國各地田野調查、參觀博物館時,往往也能在不經意間找到一些對我學術寫作極有幫助的資料,靈感繆斯之說,大概也是成立的。
M:二位如何評價對方的創作和作品?
H:她的學術文章初稿往往靈光閃現,具體、感性而精彩生動,很有價值。“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讓我愛不釋手,而微有遺憾。經過修改,正式刊發后,又往往大受歡迎,被到處轉發。
L:他的寫作資料充實,論證嚴謹,邏輯清晰,環環相扣,思維密度高,沒有廢話,所以給他的書做校對是很累的。
M:在文藝創作中,二人有過合作嗎?如果有,在合作的過程中,覺得和自己單獨創作、或與其他藝術家合作相比,有什么特別的感受?如果沒有,二人今后有共同創作的計劃嗎?
L:我們署名的合作論文雖然只有一篇。但實際上,我們倆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本書都有合作的地方,我們都是對方的第一位讀者,都會對對方的文章提出修改意見,也經常會為一些問題展開討論。他的作品,我都參與了作注釋、校對與排版等工作。在合作的過程中,我倆配合比較默契,也能夠彌補對方的不足。與其他人合作相比,畢竟是一家人,我們對對方的批評更一針見血,直言不諱。目前正在合作的是兩套書,希望盡快完工。
M:如今有很多像你們二人一樣的藝術家肩負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對此你們有什么看法和期許?
L:我們既是藝術研究者,又是藝術教育工作者,肩負著傳承藝術的責任。我們有著相同的求學經歷,都是學了多年的油畫后,轉入中國美術史研究的,其根本原因就是源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日常教學中,我們看到很多學生對西方藝術家、藝術作品如數家珍,而對中國傳統藝術卻知之甚少。近年來,我們一直強調文化自信,美育教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切入點,也是最感性直觀的一種方式,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參與。作為教師,我們自當竭盡所能,做好本職工作!
韓? ?剛
文學博士,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四川省第十三批學術和技術帶頭人,教育部高校藝術學理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社科基金同行評議專家,國家藝術基金評審專家。
廖奇琦
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現為西南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美術史,在核心期刊發表有多篇論文,并參與了多項教育部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課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