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云南省現有52所高職院校,部分高校外宣材料英譯存在問題,比如語言使用錯誤、用語規范性、文化差異及英語表達方式不符合等。本文基于生態翻譯學三維理論為框架,運用語言維、交際維和文化維三方面分析云南高職院校外宣材料英譯現狀,探討其英譯規范性,并提出基于生態翻譯學三維理論視角下云南高職院校外宣材料的英譯策略。
關鍵詞:生態翻譯學;外宣材料;英譯研究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9-00-02
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深入發展,高職院校的外宣材料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為實現民心相通,以及為各國了解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諸多的高校學者紛紛將焦點聚焦于外宣材料英譯,但其具有極強的實踐性,需要更為科學、理性的英譯理論為指導。因此,生態翻譯學三維理論可作為高職院校外宣材料翻譯工作的科學指導理論。基于生態翻譯學三維理論開展高職院校外宣材料英譯,將為對外宣傳起到巨大助推作用。本文從三維理論轉化角度研究高職院校外宣材料英譯,探求對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更為有力的途徑。
一、云南某高校外宣材料英譯現狀
第一,外宣材料不符合英文的習慣用法。筆者經過研究云南省高職院校外宣材料,發現大部分院校只是將意思直接用中文思維的方式從漢語直接翻譯為英語,未充分考慮閱讀信息的受眾群體。高職院校外宣材料對于學校對外宣傳信息主要面向有意和自身開展學術交流和合作的國外高校或是國外專家學者、教師等,或是有意進一步來中國加強交流的留學生。因此,英譯的質量必須有保證。如果只是單純按照中文翻譯,會導致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外高校學者,因文化和語言差異不能通過外宣材料的相關信息了解學校情況,進而影響信息的可接受性。因此,高職院校外宣信息要盡量順應國外的文化要求,翻譯中采取針對性的策略,充分研究讀者需求。
第二,外宣材料英譯不夠貼切。由于我國和國外語言風格存在差異性,國外受眾群體不能快速理解外宣材料所要表達意思。比如:這段中介紹了目前次院校在省內教育界地位,其英譯為College selected 197 Chinese characteristics"Double Top"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ofessional groups, is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overall education" reform of the Base College,翻譯中未將三全育人凸顯出來,只是翻譯成了三個全面教育,也沒有英文詳細注釋,令閱讀者疑惑,應該譯為the college is selected to be one of the 197“Double Top-class"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specialty group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is also the reformative base college of “three-aspect holistic education”。
第三,術語與譯名不統一。通過分析云南某高校的外宣翻譯材料,發現我國對外翻譯的有英漢翻譯、外譯中、對外宣傳、實用翻譯等,但是這些翻譯的提法并沒有統一,專業術語也并未統一,且存在外宣資料英譯研究較為分散,起步太晚的問題。由于英譯術語界定并未固定,以至于外宣材料的翻譯存在不規范、不標準的特點。這就需要英譯術語固定下來,固化翻譯方法、翻譯原則,拓寬翻譯視野保證翻譯的準確性。外宣材料的英譯發展過程,從無名到形成,到現在不統一。現階段的術語不統一對外宣材料的準確性、標準化影響甚大。例如:袁曉寧將“外宣翻譯”翻譯成Publicity- oriented C/E Translation ,指的是基于大量翻譯實踐的外宣翻譯策略及理論實踐;曾利沙則將其翻譯成Translation for Overseas Publicity,表達的是對外翻譯的策略、原則、目的以及和信息價值之間存在的價值關系;張健則將其翻譯成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更具感情色彩、詞匯意義、術語特征,包含的意義更為廣泛。由此可見,翻譯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導致外宣翻譯材料的譯名與術語存在不統一的情況,需要進一步加深研究,規范外宣資料術語,統一術語與譯名。
綜上所述,生態翻譯學是基于特定文化背景,將各類文化、語言、思想進行交流,打破了以往簡單語言代碼間的文本轉換。需要不斷通過文化維、語言維和交際維選擇性轉換。其中,對于語言維方面需要著重體現語言文本,翻譯者在譯文時,選擇與當時情境與之相適應的語言,善于把控語言的差異性特點,并注意積累知識,提升語言功底,使翻譯內容更加忠于原文。文化博大精深,學者們各執一詞。胡庚申教授指出,這里文化維主要指翻譯者對原文中包含的文化信息高度關注,強調文化的傳遞和說明兩種語言文化含義,不是簡單的文化翻譯。
二、基于生態翻譯學三維理論下的云南高職院校外宣材料英譯策略
(一)語言維
受文化背景、語言習慣和歷史發展的不同,漢語和英語存在語言表達形式、風格等方面的不同。漢語習慣的謀篇布局的模式為“起、承、轉、合”,這與英語直抒胸臆、直擊命題的形式是完全不同的。基于生態翻譯學,譯文應更加適用于語言維度指英譯語言表達形式要適應性選擇轉換,轉換的內容包含句子結構、語言風格、翻譯風格和遣詞造句等。因此,高職院校外宣材料英譯不是單純的從漢語到英語的轉換,更多的是依托語言,實現文化間的轉換和跨越文化的交際過程。
在云南省高職院校外宣材料英譯中,譯者需保證翻譯文和原文的意思一致為前提,保持譯文語序,特別是在關鍵詞的把控上,不按照文字直接翻譯。采用英語英譯外宣材料需特別關注兩問題:一是院校校名一般是連寫,比如Yunnan(本文以云南為例);二是單音詞放在句子最后時,應該以英文的翻譯原則開展翻譯。如人工智能研究所譯為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stitute,將骨干譯為 excellent personnel。此外,院校的外宣材料譯文中,新型人才培養合作模式這句的英譯中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to cultivate talents的句式是錯誤的,這是一種校企合作的最新模式,運用這種翻譯在斷句的形式和英譯中不能更好體現合作的意圖,閱讀者不能捕捉到其真正意義。因此,譯者需根據生態翻譯學三維理論,進行語言維度的轉換,將其翻譯為 talent cultivation through college- enterprise cooperation。
(二)文化維
翻譯的對象都是特定的,英譯出發點便是為英語及語言環境里的對象進行切合其生態的文本,規避因國度間因不同文化形成文化誤解和障礙。所以,各高職院校外宣材料能夠被國外閱讀者理解才最有意義。譯者在進行譯文時在充分了解以英語為主要語言的國家的文化背景、溝通要領、交際需要,翻譯既符合閱讀者閱讀習慣又符合英語使用習慣的材料。在云南省高職院校外宣材料中,很多地名是云南特有的,很難在英文里找到相關的詞匯,這是云南獨有文化維度中的譯法之一,這些英語詞體現了云南文化特色,也滿足了其交流需求。在外宣材料譯文中,大量的學校名字都是采用拼音直譯的方法。
根據當前各地高職高專等學校的外宣翻譯現狀來看,各院校的英語翻譯工作在不斷的改進發展,促使英語翻譯體系的建設更加完善。開設各類有利于促進英語素養提升的培訓,以生態翻譯學為總的指導綱領,以更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既能優化英語翻譯工作,又能提升高校翻譯工作者英語素養。并且,加強英語翻譯實踐以及名篇誦讀也有利于提升英語專業翻譯能力提高。這些舉措對創設英語翻譯環境和提升英語翻譯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三)交際維
基于生態翻譯學的外宣資料翻譯,交際維度則是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更重視英語、漢語的交際意圖,在兩種語言進行翻譯的時候,首先明確兩者之間的意圖,根據外在環境,進行適應性語言轉換,達成和讀者的最佳聯系。在翻譯高校外宣材料的時候,應當營造適當的譯文語境,達到最佳的語言環境。從交際維度上來看,翻譯的過程也是認知推理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更注重交際的表達,在翻譯的過程中,可將關注點放在翻譯后的語言是否能夠正確、有效地表達原文的交際意圖。
通過英譯翻譯,翻譯者應當充分調用自身認知語境中的全部信息、知識、語言、習慣,對原文進行透徹分析,從字面語言、字面形式推導出作者想要表達的交際意圖,尋找最佳的文字信息與語境聯系,從而營造最佳的交際語境。高校外宣材料是高校宣傳的窗口,為外國友人了解我國云南高校提供了媒介,也是外國友人了解中國文化的出發點。翻譯的過程,也是交際的過程,英譯必須立足于交際對象,根據外國友人的交際特點,設定交際維度,充分利用外宣材料,保證其能夠準確表達高校相關信息。由此,云南高校英譯工作者在翻譯高校外宣材料時,應當充分體現云南高校的辦學特色、歷史傳統,尊重外國友人的交際習慣,云南高校外宣英譯材料應當盡量表達清晰高校的文化傳承、歷史發展、辦學特點,使外宣材料能夠被外國友人清晰、直觀、通俗、易懂的接受。
三、結語
總而言之,高校外宣資料的翻譯作為高校對外宣傳的平臺,需要契合實際,且要明確讀者想要表達的意思,了解受眾群體。翻譯者應充分分析中外語言的思維模式、文化差異,經過深厚的外宣經驗積累,站在國際視角展開翻譯,做好學校文化宣傳。
參考文獻:
[1]閆佳佳,鄧東元.生態翻譯學視域下高校網頁英譯失誤分析——以國內部分211院校為例[J].英語廣場,2020(34):16-19.
[2]王君.基于生態翻譯學理論的中國古代文化典籍英譯策略研究[J].今古文創,2020(43):79-80.
[3]王路陽,米娜,湯語婧.生態翻譯學視角下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探析[J].試題與研究,2020(32):13-14.
(責任編輯:張詠梅)
收稿日期:2021-06-01 修改日期:2021-07-15
基金項目:2021年度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后疫情時代‘一帶一路’倡議下云南高職院校涉外宣傳翻譯語言研究”(2021J1063)
作者簡介:畢成(1990—),男,回族,云南曲靖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翻譯學、功能語言學和英語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