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嘗試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解釋現代漢語中為何沒有“五三成群”。以經驗觀和預想論作為主要理論進行分析,發現“三五成群”更符合人們認知數字數量的順序,更能臨摹“由少到多地聚集”的過程,更符合人們的認知經驗與規律。再加上語音方面的經濟省力原則,“三五成群”確立了它在現代漢語中的地位,而“五三”最終未能“成群”。
關鍵詞:“三五成群”;經驗觀;預想論;語音
中圖分類號:H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9-00-02
《簡明漢語史》一書中,向熹先生在論述中古時期不定數的表示法時,列舉了“三五”和“五三”兩種形式。《漢語大詞典》將兩者全部收錄,體現出這兩種形式并立的過渡階段。而在《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中,只能查找到詞條“三……五……”。很顯然,在表示“大概數量”的用法中,“五三”遭到了淘汰。即使考察由古漢語逐漸固化產生的成語,也只有“三五成群”,沒有“五三成群”。
一、成語中的“數詞1+數詞2+其他成分”模式
通過查閱《中華成語大辭典》的目錄,我們發現了一些形式上與“三五成群”相近的成語,遵循“數詞1+數詞2+其他成分”的模式。舉例如下:
①一二其詳,②二八佳人,③二三其德,④十萬火急,⑤九十其儀,⑥九五之尊,⑦八九不離十,⑧八百孤寒,⑨三十六策,走為上計,⑩三六九等,?千萬買鄰。
不難發現,“數詞1+數詞2+其他成分”模式的成語,有以下特點:一是除例⑥“九五之尊”外,剩余10個成語中的數詞1都小于數詞2,這和“三五成群”相同。二是“一二其詳”“二三其德”“九十其儀”“八九不離十”“三六九等”和“千萬買鄰”這6個成語,只有“數詞1+數詞2+其他成分”的模式,沒有出現“數詞2+數詞1+其他成分”的逆序形式。
這表明,以“三五成群”為代表的該類成語中,數詞1總是小于數詞2,且二者不可逆序。那么,“五三”為何不“成群”?
二、從經驗觀的角度看
(一)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
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是主客觀相結合的經驗現實主義。即世界上沒有絕對客觀的現實,也沒有離開客觀現實而獨立存在的感知和思維,只有相對于一定環境的認知[1]。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同自然物及各種社會關系接觸,逐步積累,形成了關于“數量”和“數字”的經驗。成語“三五成群”的勝出,是由人們的認知模式與經驗決定的。
(二)經驗觀的含義
趙艷芳的《認知語言學概論》認為,經驗觀主張語言研究不僅要建立邏輯規則和客觀定義,還應注重對實際經驗的研究,從人的真實感知經驗中推測人類思維中概念內容的特點[2]。這一定義著重強調了“真實感知經驗”,說明人們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離不開自己身心所能體會到的感知,來源于一次次具體的經驗。
(三)對分析“‘五三不‘成群”的啟示
我們通過檢索“漢籍全文數據庫”發現:輸入“三五成群”后,可得到22條檢索結果;輸入“五三成群”后,沒有查找到相關條目。這22條含有“三五成群”的語料,基本上都出自明、清兩代的作品。比如,“客兵各招引其同隊,三五成群,撬門挈具而入,隨地駐足”“那些村莊男女,三五成群,收糧打稻,真是一幅豐年圖畫”,等等。可見“三五成群”自明代以來,就固定地采用“三五”而非“五三”來表示“三三五五”的數量。
第一,“從小到大”是人們認知數字的經驗。施安全在《數詞的隱喻意義及其認知機制》中提到了人們對數字大小的認知順序。認為,他通常來講,人們先認知較小的數字,再認知較大的數字,由此形成由數字小而聯想到次序在前[3]。基于“從小到大”的認知數字經驗,人們將數詞“三”和“五”放在一起表示約數時,“三五”比“五三”更符合以往的認知,運用起來也更加自然。
第二,“由少到多”是人們認知數量的經驗。數量和數字不同,“量”牽涉多寡的問題,而且“量”的大小永遠是相對而言的,取決于彼時彼景的具體情況,離不開主客觀互相影響的經驗。那劍的《英漢基本數詞的認知語義探析》認為,數詞能夠通過轉喻表示“多少”的意義。其中,在自然數中,“三”僅大于“一”和“二”,因而“三”是小數目,可表示“少”。而“五”通過轉喻可以表示“多”的概念,如“五花八門”等。
與“從小到大”的數字認知經驗相仿,人們認知數量時,應當是“由少到多”的。成語“三五成群”是由少到多聚集在一起的意思。從這一點來說,“五三成群”不能反映“由少到多”的過程,不如“三五成群”更符合人們認知數量的經驗,因此遭到了淘汰。
三、從預想論的角度看
(一)語言符號構成詞和詞組的理據性
趙艷芳在《認知語言學概論》中指出,盡管語言符號在基本范疇等級上有一定的任意性,或者有些已經喪失了理據,但是在構成上位或下屬范疇的詞或詞組的過程中,是有動因、有理據的。而語言符號構成詞和詞組的理據性反映人對世界的認知方式,即語言形式相對于人的認知結構來說不是任意的。
(二)預想論的含義
魯川先生在《“預想論”:現代漢語順序的認知研究》中,對預想論進行了闡釋。他認為:“預想”的“預”指的是“事先”,“想”指的是“思考”。“預想”就是在“中樞謂詞”之先所“思考”到的。同時,可預想的程度高低,影響著表達預想的語言順序。概而言之,預想度高,該先說,預想度低,該后說。
關于漢語的常規語序問題,魯川、緱瑞隆、劉欽榮在《漢語句子語塊序列的認知研究和交際研究》指出,漢語常規語序的原則是“摹象性”。所謂“摹象性”,就是在漢語的語言編碼系統中,臨“摹”客觀世界的“象”,包括具體事物的“形象”和抽象事理的“序象”[4]。
(三)對分析“‘五三不‘成群”的啟示
語言符號構成詞和詞組具有理據性,反映了人對世界的認知方式。而構成詞和詞組的結構順序,同樣受到認知模式的制約。有說法認為,漢族人的認知模式“側重于整體感知、意象思維、靜物為本、類比推理”。操漢語者的認知模式體現在詞和詞組的組成順序上,存在“原因條件先說,結果推理后說”的現象,魯川先生稱為“事理先后律”。
這里的“因”既是條件,又是促進“果”產生的過程。成語“三五成群”實質上也是一個具備前因后果的完整過程。三三五五的人或物,由少到多、由部分到整體地聚集起來,然后組成了“一群”人或物。需要注意的是,“由少到多地聚集”是事物發展的自然順序。根據“預想論”和“摹象性”的原則,用來表達這一過程的詞或詞組,應當“臨摹”它的先后順序。“三五成群”由“三”到“五”,是由“少”到“多”。“五三”與這樣的順序不相符合,故“五三”不能“成群”。
四、從語音的角度看
辛菊、王丹鳳的《語言的經濟原則與漢語聯合式合成詞的認知模式》一文,在談到“漢語聯合式同素逆序詞”的競爭與淘汰時,采用了語音的角度。作者認為,被淘汰掉的一類大多數不符合現代漢語陰、陽、上、去四個聲調的順序;而保留下來的一類大多數符合。并進一步解釋道,兩個字連在一起,順著四聲和陰陽的次序,發音就省力一些;反之,就費力一些,這是符合語言經濟性原則的。
基于“三五成群”在明清兩代有相關用例的現實,我們依據《漢字古音手冊》中韻和調來看看“三五成群”四個字的近代音。三,監咸韻,陽平調;五,魚模韻,上聲調;成,庚青韻,陽平調;群,真文韻,陽平調。單從聲調來看,除了“三”在今天讀陰平調外,其余三個字的調類與現代漢語普通話一致。基于近代音的視角,“三”為陽平,“五”為“上聲”,“三五”連用就比“五三”符合“陰、陽、上、去”的順序。這為解釋“‘五三不‘成群”提供了參考價值。
五、結語
綜上所述,人們對數字數量和事理因果先后的認知經驗,導致了成語“三五成群”的唯一性和不可逆序性。一方面,人們認知數字和數量時,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表示約數的“三五”也應當遵循這一自然數的順序。另一方面,人們組詞造句時,往往臨摹事物發生的先后順序,“三五成群”是一個由少到多逐漸聚集的過程,因此,用來表示這一過程的數詞,也應該是由“三”到“五”。此外,“三五成群”的排列方式,使四個字的聲調符合“陰陽上去”的順序,更加經濟省力。基于這些原因,我們現在只有“三五成群”的形式,“五三”不能“成群”。
參考文獻:
[1]梁遠冰,匡艷.習語變體的認知詮釋及再認識[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7(4):107-110.
[2]劉毓.俄語專業學生提高階段寫作元認知分析[D].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6.
[3]施安全,金春偉.數詞的隱喻意義及其認知機制——以數詞用以表示“等級;品類”結構為例[J].臺州學院學報,2015(4):52-56.
[4]魯川,等.漢語句子語塊序列的認知研究和交際研究[J].漢語學習,2002(2):13-23.
(責任編輯:張詠梅)
收稿日期:2021-05-26修改日期:2021-07-09
作者簡介:張煊光(1992—),男,河南平頂山人,碩士,主要從事漢語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