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勝利 李錦鳳 李巧 趙永青 黃嘉祎 黃強
摘要:地攤經濟是通過擺地攤這種行為來獲得收益而形成的一種經濟形式,但由于不占主導地位,所以“地攤經濟”被視為是城市的一種邊緣經濟,一直是影響市容環境的關鍵因素之一。地攤經濟有其獨特優勢,在金融危機背景下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居民的收入,緩解就業壓力,嘉興市地攤經濟的發展,有效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本文就嘉興市對其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并對存在的矛盾進行調查與研究。
關鍵詞:地攤經濟;矛盾;可持續發展
一、嘉興市“地攤經濟”發展現狀
1.“地攤經濟”的特點
地攤經濟一般具有以下三個特點:進入門檻較低、投入較少,收入較低,是缺乏學歷和技能這類人群重要的謀生手段,在嘉興市,存在大批的人進行地攤買賣,比如越秀集市,華庭街等具有商業性質的地方,由于商品種類繁多,價格低廉,季節性較強,擺地攤的工具也簡單。
2.“地攤經濟”經營者的構成
運營地攤前期投入少,進入門檻低,匯聚了文化層次較低、缺乏專業技能的城市下崗職工、失業人員以及進城農民工等,通過查閱數據,大部分人為了養家糊口會去人流量多的地段擺地攤,其次,也包含了有些有創業夢想的在校大學生,其中,部分大學生是為了多賺取一些零用錢,還包括許多農民為了賣自家種的蔬菜水果擺地攤,還有一些老年人退休之后也會出去擺地攤來貼補家用。
3.疫情防控下“地攤經濟”對嘉興市經濟與就業的促進作用
在疫情期間嘉興市的“地攤經濟”滿足了城市居民的部分需求,龐大的消費者群體給地攤商販帶來利潤,攤位大多數會選擇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在帶動周圍消費的同時,也為大批無業游民提供了重要的謀生手段。地攤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無疑是解決了這些人員的生計問題,也減輕了社會就業的壓力,地攤商販中有部分人因經營有方還走上了發家致富之路,可以說地攤經濟減輕和維護了嘉興市的就業壓力同時也增加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地攤經濟帶動了消費,小商品市場滿足了居民的日常需求,并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實惠和便利,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增長。
4.“地攤經濟”提供了軟環境基礎保障
地攤周圈總是少不了大型商場,地攤的客流量很難形成商場的忠實顧客群體,商場與地攤的消費群體存在著不同的消費檔次,也就是說二者的消費市場是分隔開的,地攤經濟的消費者消費水平低,但如果能把經濟實惠的地攤市場打造好,就可以吸引商場的消費人群也在地攤上消費,從而滿足商場“集客”的強烈需求。目前,在市場上的商品種類多樣與消費者的需求日益個性化和多元化的前提下,地攤經濟的繁榮,可以為商業的聚集人氣,促進銷售提供重要的軟環境基礎保障。
二、“地攤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矛盾
嘉興市的地攤經濟分布在各個區縣人流量較大的地方,例如南湖區的華庭街、越秀集市、月河街道、梅花洲等這些“合法擺攤”的地方,發展“地攤經濟”在不同程度上帶動了嘉興地區經濟的增長。但是,部分不合理的地攤擺放問題與嘉興城市空間存在著不可避免的沖突,與某些方面存在很多矛盾。
1.嘉興“地攤經濟”與城市空間之間的矛盾
在城市空間方面,以越秀集市為例,許多流動攤販在越秀集市出口停留擺攤,加上非機動車的集中停靠,本就狹窄的道路一度變得水泄不通。雖然嘉興市各個區縣規定了擺地攤的相關規定,但是沒有劃分清楚各自擺攤的地點,許多攤販因為一些“先來后到”思想而相互發生爭執,這就造成了各個區縣管理上的負擔,存在著安全隱患。嘉興市南湖區成為省級夜間經濟試點之后,各大夜市變成了市民的“網紅打卡地”,夜市的煙火,人頭攢動的喧囂,都在城市的“煙火氣”中埋下了交通問題、安全問題的“隱形炸彈”。
2.大多數流動攤位與市場有效監管之間的矛盾
嘉興市的大多數流動攤位存在于白天的集市、夜市、景區,它們極強的流動性給市場監管部門及相關部門帶來了諸多不便。首先是流動性本身,攤販往往會收到不同因素影響而沒有固定的攤點,產生“一次性擺攤”的現象,因此市場監管無法獲取攤販的攤點的具體信息,從而影響了后續的有效管理。由于市場監管部門缺乏強制性手段對攤販進行問責,一些因消費攤販商品質量欠佳產生的問題無法得到及時追究。再如一些商販態度強硬,對政府的相關安排和制定的規則熟視無睹,這都給市場監督管理增加了難題。尤其在后疫情時代,境外輸入病例仍然時有發生的情況下,牽涉到了工商、衛生等方方面面,無疑加大了市場有效監管的難度。
3.地攤主體與市容市貌的矛盾
地攤作為長期在小區周圍或是商圈附近存在的存在,周圍環境變得愈發糟糕。整潔的街道也變得臟亂差,占據通道,交通堵塞,路面油膩,垃圾成堆已成為常態。例如在嘉興學院附近的集市附近,美味可口的餐飲數不勝數,但是由于攤位緊張,許多商販只能在道路周邊開張,這導致馬路常年呈現出油、黑、黏的狀態。①在小區周圍附近的地攤時不時地影響著周圍居民的生活質量,兜售商品刺耳的吆喝聲,攤點亂擺亂放,這些都是影響市容市貌的諸多因素之一。②由于攤位并不是固定的,地攤主們一般法律意識淡薄,因此曾出現不少互相大打出手的場景,如此一來,市容市貌都會被大打折扣,危害社會治安。
4.地攤過后城市衛生與防疫的矛盾
在2020年我們經歷了一場前所未聞的戰役—新冠疫情。因此地攤過后的城市衛生問題也被人們所重視了起來,地攤商戶地處的環境由于在道路附近,灰塵、唾沫無處不在,食品等衛生問題令人堪憂。若食品是半加工食品,則如果未按食品安全標準進行處理加工,那么就會存在一定的衛生隱患。而吃完就將塑料袋、竹簽等隨手丟地的行為則會產生二次污染,再一次地破壞周遭環境。
三、“地攤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規范的管理
①加強制度建設。要發展經濟,維護社會和人民的秩序,就必須改善各種制度。經濟發展不是一個人的事,是全社會的事,無規矩不成方圓。這就要進行合理的規劃,根據實際的情況合理安排攤位,在不妨礙交通、不侵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科學地選擇攤位擺放的區域位置;需要制定臨時攤點規則制度,讓廣大攤主、消費者主動參與管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提高社會治理水平。②加強監督力度。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建立臨時攤位經營者注冊系統,實名注冊,記錄購買渠道和其他詳細信息,提供投訴平臺,確保市場運營的秩序。在監管的過程中,需做到溫情執法和審慎包容,具體問題具體解決,避免一刀切;需加強環境衛生,食品安全監督,規范秩序,宣傳文明經營,營造和諧、積極向上的市場氛圍。
2.政府應對地攤經濟的舉措
政府作為宏觀經濟的調控者,在全球疫情的影響下,已經不能忽視各種不同職業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所展開的經濟發展模式。在2020年5月28日央視發布了一條消息,為適應疫情防控形勢,中央文明辦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已明確要求不將占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考核內容,促進恢復經濟社會秩序、滿足群眾生活需要。
政府政策能保障的包括①對攤點經營者在居民集中居住地開辟臨時占道攤位,集中對攤點各項衛生等健康指標的進行排查。②允許大型商場占道促銷,對大型商場的囤積貨物進行銷售,促進消費與經濟增長。③流動商販可以在街巷、小區周邊等區域進行販賣經營。不會離居住所太遠,也避免人員大量流動引起的病毒交叉感染。④規范衛生安全、管理執法等,使地攤經濟在合法化的前提下發展等。
3.商販在處理地攤經濟與現實矛盾中能做的
①嚴格把控產品質量。作為地攤商品,品種類型相對較為限制,況且還會有商場促銷點搶奪市場,要使自己的商品在眾多產品中獲得良好收益成效,必須使產品質量不斷提高,樹立良好質量口碑,吸引更多顧客光臨。②對攤點周邊環境衛生及時清理。如果攤點附近衛生環境太差存在噪音污染等,我們絕對會對該攤點產生心理排斥且對其食品安全、產品質量有所懷疑。作為商家,自己必須及時清理攤點附近的垃圾,在指定位置的指定時間正常營業,保證疫情期間不會產生更多病菌等。③各攤主之間互相監督。在保證公平競爭條件下,要使攤點獲得更大收益,攤販之間必須互相監督,因為質量監管不能時時刻刻觀測到商品存在的問題。對于其他商販的不正當行為,如產品存在安全質量問題、對環境存在惡劣影響,必須進行揭發檢舉,以保證該行業高質量發展 ,同時提高自身競爭優勢,提升收益。
參考文獻:
[1]何棟艷,方婧舒.地攤經濟背景下警務工作的困境與對策[N].武警學院學報,2021,37(1).
[2]邊彭.“放管服”視角下“地攤經濟”發展對策研究[N].理論建設,2020,36(5).
[3]高婧.地攤經濟規范發展研究[N].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20,18(5).
[4]周繼洋.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地攤經濟發展芻議[N].上海城市管理,2020,29(5).
[5]楊世偉,尹晶晶.新時期促進地攤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思考[N].中國發展,2020,20(4).
本文系嘉興學院重點SRT自助項目,編號:CD8517203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