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航
摘要:文章通過多角度淺析了中國經濟發展差異及原因,并提出了縮小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建議,以期協調各區域間的經濟發展。
關鍵詞: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原因
1978年,我國在全國范圍內深度踐行了“改革開放”理念。“先富帶后富”這一獨具我國特色的發展模式在改革初期充分彰顯出了優越性,驅動了我國東部沿海省份的城市經濟迅猛發展,切實突破了人力、生產等各類資源在我國市場經濟增收中的客觀限制,收獲到了諸多喜人成就。然而在此間,我國貧富階層差距同樣在不斷增大,無益于有限資源的協調分配,也致使市場經濟的穩步增收受限。這種區域間經濟發展步調不一致的社會現象,直接制約了我國國民經濟的長期發展,更為社會秩序的失衡運轉埋下了消極隱患。對此,“西部大開發”、“振動東北老工業基地”等系列戰略在各地逐一推行、落實。但經濟發展差異改善的實效性仍需進一步增強。
1.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淺析
1.1各省份經濟增長量的差異
自改革開放起,我國市場經濟年度增幅呈現出了高速提升的優質趨勢,GDP增速實現了近一倍的良好“翻番”,促進我國至目前為止仍是國際各國排名中經濟增速比較中的佼佼者。但同時,各省份間的CDP增速卻良莠不齊。從實施改革開放戰略以來,對比人均GDP的年均增長率,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分別展現出了約4.5%、4.4%、4.0%的提高。其中,東部整體增速最快,明顯高于我國其他省份地區與全國總體平均水平。在實行改革戰略初始階段,我國沿海省份關于人均GDP年均年均增長率就可達致兩位數,如浙江的11.2%。而增長率提升緩慢的區域為我國中部,如青海的5.7%。
1.2各省份人均收入值的差異
綜合比對人均GDP,1978年,去除港澳臺,我國全部31個省份,上海最高,約在2500元左右;貴州則最低,僅在170元左右。二者差距約為2300元。而在2012年,同等比較條件下,天津最高,約為101700元;貴州依然為最低省份,約為23000元。對此,即使改革開放四十多年間,我國市場經濟年均增長率連續收獲發展新成績,社會大眾生活質量實現了對比以往的跨越提升。然而,各區域、各省份的人均收入差異仍然不容忽視,擴大趨勢正逐漸拉大,使得區域經濟整體發展差異日益明顯。
1.3各省份國際貿易能力的差異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穩步增長的進出口貿易額在2006年占據GDP的比重達到了約66.5%的巔峰。但細觀各區域展示出的國際貿易能力實況,其差異較為突出。憑借自身地理位置、政策規章等優勢的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聚焦到了大量國際貿易活動。據了解,1978-2008年間,東部進出口貿易增長率的人均比值約為16.0%、中部在15.2%左右;而西部則為14.0%,對比東部差距較大。
1.4各省份進出口貿易的差異
我國各區域進出口貿易長期存在一定差異。1978年,除我國港澳臺地區外,31省份人均進出口貿易額最高點為上海,在473元左右;安徽的0.39元為最低點;2008年,相同比較條件下,上海仍為最高,約60200元;而最低省份則變更為貴州,約130元[1]。由此可見,我國東部沿海的各省份貿易額遠在中西部省份之上。
2.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原因
2.1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天氣氣候、地形地貌等客觀性條件均是區域經濟增收的影響要素。我國東部屬于平原地區,內含通暢、有序的公路、鐵路,城市交通條件優越,可助力工業、農業等多領域穩定發展;溫暖氣候可承載社會大眾開展各類生產活動;天然港口賦予了沿海省份進行各國貿易活動的便利優勢。這些得天獨厚的關鍵條件皆為我國東部地區各省份的城市經濟飛速發展筑牢了良好鋪墊。反觀我國西部地區,高原、沙漠、山脈等特殊地形眾多,農業種植、交通運輸等領域在此難以獲得有效性條件輔助;周邊鄰國經濟發展水平一般,無法追趕日、韓等沿海鄰國。因此,我國西部的工農業、對外貿易等領域均缺失如東部的吸引力,造成自身的長足進步被抑制禁錮。
2.2客觀歷史
我國近代史包含了喪權辱國等消極分子,是一部淡化困難的血淚史。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的正式打響,西方列強打開了我國國門。然而站在客觀角度分析,這也驅使東南地區的沿海省份運用自身地理、交通等優越條件開始接觸了西方各國的先進性工業文明。
“二戰”開戰前,得到東南部沿海地區各省份的積極驅動,以及自身持有的各類優越條件,天津、青島等省市已逐步構建出了東部地區重工業基地的基本雛形。據了解,1948年我國正式成立初期,僅占據國土面積約12%的東部沿海省份擁有全國70%左右的交通、工業,可間接標志著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嚴重失衡。雖然近年間,受我國政府部門政策、資源的有力支撐及東部地區輔佐支援,中西部與我國其他區域的經濟發展差距有所拉近、改善,但該區域整體經濟增收發展水平仍處于落后狀態中。
2.3國家政策
總結改革開放至今,我國政府部門在戰略部署、政策條例方面對東部沿海區域均體現出了傾斜對待。如80年代,深圳、廈門、珠海、海南、汕頭這五地就被我國選定為經濟發展特區,且向其專屬提供了諸多優惠性政策,覆蓋了減免稅、管理機制、權限擴大等多方面。當經濟特區切實收獲到優質發展成績后,政府部門在1984年再次選擇了14個沿海開放的潛力城市。這類優惠、保障等政策的高質落地均促進了我國東部沿海省份發展速度、實效可遠超西部地區。
2.4資本流動
資本的動態流動、范圍分布可對各區域經濟發展起到聯動影響。當資金大量流入城市,才可推動經濟發展階段性任務的高效完成。改革開放至今,我國廣泛聚焦到了各國的高度重視,得到了外資的另眼青睞,實現了國家經濟穩中向好的優質發展。然而,資源的不定流動、分配配置并未長期維持在平衡狀態中。我國東部因地理條件、政策向導等優越因素吸引到了各類資本的引入,促進區域發展勢頭日趨迅猛[2]。
3.縮小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建議
3.1加強中西部地區公共設施建設
“要想富、先修路”。我國中西部,特別是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過于落后的西部地區,可對人才資源、資本力量的吸引較為有限。對此,為降低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性,我國政府部門需對中西部擴大基礎設施健全建設的資源投入力度,如水電、交通等項目,助推該區域可長期開放發展。
3.2統籌發展中西部地區教育事業
“人才”是經濟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我國東部各省份教育事業的整體建設較為發達,加之人才資源的專屬福利政策具有寬松、綠色的優點特征,切實吸引到了大批高素質人才;而為了徹底擺脫我國西部落后、貧困的不良局面,地方政府部門則需大力推進教育事業發展,合理開發、協調配置現有人才資源。并通過構建人才資源流動機制、提高人才服務待遇、擴大高校教育職業投入等現實性多措施,增強人才吸引力
3.3推動產業結構的迅速優化轉型
現階段,我國西部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具有較為突出的不良問題,如理念更新滯后、各區域間聯動性缺失等。對此,政府部門需以以下幾方面為抓手,助力西部高質落實產業調整轉型的戰略任務。一是原材料應由以往出口這一側重點轉向深加工發展,大幅強化產業主體的附加值;二是建立產業分工合作,鼓勵、吸引東部密集型勞動產業向我國西部轉移重心,彰顯人力應用價值;三是創設東部帶動西部發展的良性新格局,加強二者工藝技術、信息科技等多方面的合作協同性。實現“互動有無”,協作提高各自經濟增收發展綜合實力。
3.4提高區域經濟開放性及聯動性
受“一帶一路”倡議在我國各地深層次踐行、貫徹的有效驅動,不僅為沿線省份帶去了經濟發展新活力,也對鄰近區域的城市發展形成了“輻射式”積極影響,提高了我國各區域經濟發展的思維意識、能力水平。同時,我國政府部門圍繞區域經濟增長極展開了培育工作,旨在通過政策規定、能源資源、財政資金等條件的充足投入,突出、擴大這種相鄰區域的促進性“輻射”影響及引領示范的優勢作用,多方位協調各區域間的經濟增收發展[3]。
4.結語
綜上所述,為降低中國各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性,需以經濟發展差異及原因的探究為切入點,規劃出可行性應對措施。從而助推我國市場經濟早日實現增收新成就,為大眾幸福生活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黃順春,鄧文德.中國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差異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
56(02):82-93.
[2]閆濤,張曉平,陳浩,李潤奎.2001—2016年中國地級以上城市經濟的區域差異演變[J].經濟地理,2019,39(12):11-20.
[3]張存剛,王傳智.中國南北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問題分析及建議[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5(06):57-65.